想入媒体坑,这些过来人告诉你:新闻院校到底值不值得读?
2018-08-08 14:00

想入媒体坑,这些过来人告诉你:新闻院校到底值不值得读?

本文来自腾讯传媒微信公众号:全媒派(quanmeipai),头图来自:pixabay.com。


人间不值得,那么,新闻院校值得吗?

 

迈入八月,又有一批学子即将奔赴大学,体味迈入象牙塔的新奇和喜悦。在我们感慨舆论凋零、调查记者遇寒冬之时,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也无疑将为唱衰的新闻业带来一抹新的希望。

 

事实上,关于是否应该选择新闻院校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以问答社区“知乎”为例,高赞回答中也不乏对新闻学专业的悲观态度。的确,每个大学中都有“好”专业和“坏”专业。前者譬如金融、会计、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实用性强,就业机会多,收入可观;后者譬如语言学、历史学、新闻学等,这类专业可替代性较强,对口工作机会少,升职加薪的空间也相对狭窄。

 

 

然而,新闻院校真的不值得读吗?新闻真的是一条不值得选择的发展道路吗?答案并不尽然,本期全媒派精选了多位同行的观点与大家分享。在听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或许,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一道对错分明的判断题,而是一道需要用亲身实践去作答的解答题。

 


 

正方观点:新闻院校值得读

 

“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养仍是开启新闻生涯的第一步。”

 

诚然,记者需要具备许多在课堂上无法获取的品质,例如好奇心、同理心、富有智慧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院校的专业教学是完全无用的。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提问、如何引导发言、如何进行事实核查、如何撰写报道、如何规避新闻报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如何在采访中保护自己等等。

 

现年44岁的Angie Chuang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新闻学专业的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英语语言学专业。Chuang透露,自己在本科阶段曾经修读过一门新闻专业的课程,当时自己对那门课程并不感兴趣。成为新闻学专业的老师后,Chuang更注重借助课程论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专业素养,并且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名学生不同的建议和意见。

 

Chuang表示,新闻院校的专业课程的确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实用性的经验。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技能并不一定要在教室里获得,YouTube上同样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但学校的优势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案。”Chuang这样说道。

 

 

“在富有前瞻性的新闻院校中,新闻传播专业正在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新闻院校都已经成为产学研孵化基地,它们不仅仅为学生搭建了在一线媒体进行实习的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创新空间。例如,西北大学的NUvention计划和奈特实验室旨在联合通信工程方向的专家,共同研发多媒体插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学院与本地新闻编辑室进行合作,共同进行新闻播客的开发;纽约大学新闻学院正在联手荷兰的De Correspondent平台,筹建大型调查新闻网站;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则专注于对Facebook“通俄门”的研究和调查;与此同时,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还与斯坦法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进行合作,携手研发相关新媒体技术。

 

即使在最平凡的新闻院校中,教学内容也远不止于传统的新闻写作和新闻播音。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处理等新兴课程已经实现了普及,以确保学生可以在专业课堂内接触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

 

 

“社会关系是新闻业的核心,而这也是新闻院校能够提供的唯一具有价值的事物。”

 

新闻院校为毕业后想要进入传媒业工作的年轻人们提供了原始的人脉积累和行业资源。现年24岁的Emily Kask曾就读于全美最早开设新闻学院的密苏里大学,因无法适应专业课程而转学到以多媒体实践见长的西肯塔基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Kask接触到社会媒体开始进行实习,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她的某篇文章被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上。实习过后,Kask确定,相较于大学生活,自己更适合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于是,Kask没有再返回校园,而是以一名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活跃于各大媒体。

 

Kask表示:“许多优秀的记者都毕业于专业的新闻院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院校的学习经历可以替代你的实习经历,而是因为新闻院校为你提供了更多业内的工作机会和人脉。”Kask表示,社会关系才是新闻业的核心,而这是新闻院校能够提供的唯一具有价值的事物。

 

另一个例子来自于现年25岁的BrittanyKing,她一直希望成为一名记者,但是,作为一名棕色人种,她的职业之路开启得并不顺畅。King直言:“身为一名非白人女性,我感到自己的新闻之路非常不受支持……”为了找到工作,King不得不向自己的母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求助,请求导师为她撰写推荐信并推荐相关的工作机会。

 

 

反方观点:新闻院校不值得读

 

“新闻学其实是一个‘Field’(领域),而不是一个‘Major’(专业)

 

新闻传播专业最为人诟病的一点莫过于其涉猎广泛,但却没有在哪一细分领域做到精通。行业进入门槛低,可替代性强,也是当前新闻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除此以外,作为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的人文学科,新闻业往往更加看重实践能力和实操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新闻院校的教师和专业记者不推荐学生向新闻学、传播学方向继续深造的主要原因。

 

有观点认为,对于真正有志于从事新闻行业,同时在写作、思维逻辑等方面具有天赋的同学来说,花费四年,乃至六年的时间在新闻院校进行学习将浪费大量的机会成本。因为在求职时,新闻院校毕业的同学并没有比非新闻院校毕业的同学具有明显优势,你依然需要在职场上从零开始积累经验。相反地,反倒是那些注重社会经验积累的同学,会比“学院派”同学更具工作能力。

 

 

目前,社会上非科班出身的新闻人比比皆是。例如,现年34岁的Sammy Mack是一名报道公共卫生领域的记者,毕业于杜兰大学医学院。他表示,自己在选择专业之前就已经坚定了从事医疗报道的决心,因此,他选择了公共卫生这一细分方向进行深度学习。作为记者,他只是修读了写作课程,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应当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修专业,而非新闻或写作本身。” Mack这样说道。

 

现年48岁的Mark Puente是《坦帕湾时报》的一名责任编辑,他于2005年取得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政治学学士学位。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卡车司机。Puente表示,政治学的学习既提高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让自己对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你认为新闻院校可能不适合自己,那么不妨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其他必备技能。”此外,Puente还建议正在考虑是否应该主修新闻专业的同学问自己两个问题:除了新闻之外,我还对哪些领域抱有热忱?我还能够做些什么?

 

现年21岁的Gwendolyn Wu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社会学和历史学双专业,目前,她即将入职《旧金山纪事报》。Gwendolyn表示,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专业学习让她的研究能力和事实核查能力比新闻院校的学生更胜一筹,这也是她没有相关实习经历却能够顺利入职的重要原因。

 

 

“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往往会感到失望。”

 

 “新闻理想”是大多数同学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所在,在这份沉甸甸的理想背后,珍藏的是一个个个体对于真相的追寻,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这份理想太过珍重,所以才不建议大家将自己的爱好作为一门专业来学习,作为一个职业来从事。大众传播看似隐形,实际上却无处不在,而这恰恰是新闻院校无法从根本上研究和剖析大众传播的悖论所在。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做到掌控社会舆论,塑造社会规范。将改造社会思想的责任肩负在学生身上,未免太过沉重。

 

 

“新闻院校高昂的学费与新闻业的中低水平收入不成正比。”

 

新闻院校不被看好的另一原因是其相较于理工科高昂的学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购买各种器材所花费的巨额费用。除此以外,正如全媒派在《新闻工作无法养家糊口了吗?国外新闻记者早就走上了一条斜杠之路》一文中所述,目前新闻业的工资水平正处于历史低点,相较于其他行业,新闻业的升职涨薪空间也相对狭小。高付出低回报,让就读新闻院校增加了更多沉没成本。

 

由于学费高昂,许多有志于从事记者行业的学生会选择就读其他专业,在毕业后再转行到新闻业。例如,独立记者Wudan Yan修读的是生物学专业,她在毕业后通过向杂志社发送邮件获得了编辑助理的工作机会。除此以外,她还通过兼职工作补贴收入。她表示,一旦确定从事新闻业,就要做好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生活水平的准备。“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决定,因为热情往往并不足以供养现实。”Yan说道。

 

 

新闻院校究竟值不值得读?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

 

在那些优秀的报道背后,有毕业于新闻院校的专业学子,也有那些“半路出家”却依然成绩斐然的同事们。他们同样都是新闻人,同样都值得钦佩和铭记。我们很庆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规定,强制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毕业于专业院校;亦然庆幸学界和业内的各位老师,一直对于这个问题怀有包容、开放的心态。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我们的人生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这道问题的真正意义所在。

 

而从本科教育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专业都应该为学生提供修读文学、历史、经济学的机会,在这些课程中所培养的能力,将使他们受用终生。而对于新闻院校来说,如何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走出传统新闻教学中“通而不精”的舒适圈,则是现在亟需思考和变革的命题。

 

最后,每一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每一条道路的选择,都是带着风险的。如果我们不曾尝试,那么我们也将永远止步不前。


本文来自腾讯传媒微信公众号:全媒派(quanmeip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