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始人都会遇上的一道坎:裁掉高管
2018-08-16 10:07

每个创始人都会遇上的一道坎:裁掉高管

文|Cash


有时候,企业创始人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自己找错了人。


上周,两篇热文刷屏了朋友圈——《大公司病》《装逼那一年,公司一地鸡毛》。


两篇文章放一起,发现它们有着共通之处:企业在飞速扩张时无法躲避的并发症,就是人力的浮肿与错乱失调。


正如《一地鸡毛》中的90后CEO所述,公司换了新环境,新人员也跟着上来。他给HR下达命令:“请最好的人才,大胆试错!”这道指令就像开闸泄洪,让员工数量蹭蹭往上窜,随之而来的就是急剧攀升的人力成本。


“年初开始发工资就已两百万上下。2016年才五十多万一个月,而貌似营收并没相应比例的增长”,直到年终公司严重亏损,他才意识到自己在人才管理上走了多少弯路。


可以说,每一个创始人都会碰上的一道坎,就是裁掉他们的高管。错误的发展方向,错误的项目启动决策都会导致企业招来错的人。而那些错的人,可能是某位高管,可能是合伙人;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


01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狠心开除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萨维林,美国导演大卫·芬奇还把这个曲折的故事拍成了电影《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剧照:扎克伯格(右)与萨维林(左)


萨维林是扎克伯格的同学兼朋友,同时是Facebook最早的创始人兼最大股东,最后却成了一个“被创始人开掉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解雇他的原因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志不同,道不合


Facebook急速扩张期间非常需要资金,以当时公司的情况并不难找到投资人,但有一道很大的坎:那就是萨维林对此非常不配合,他似乎并不希望Facebook接受注资。扎克伯格要让萨维林来签个字都很困难,可没有他的签字又不行。扎克伯格曾向他表示,只要他肯到来总部把该办的事处理了,自己可以提供往返机票,但却遭到了拒绝。


如果说萨维林在融资上的无所作为让扎克伯格感到失望,那么真正让他大发雷霆的就是,萨维林居然在Facebook上打非法广告,而且还是为自己创立的求职网站Joboozle打非法广告。


从当时扎克伯格的邮件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此有多么愤怒,他在邮件中说:


“你明明知道Facebook将来很有可能涉及求职类网站业务,还自起炉灶倒腾这么一个玩意,是想来和我们竞争吗?你还用Facebook来打免费广告?”


种种摩擦让扎克伯格深切意识到,是时候把萨维林踢出去了。为了绕过萨维林的签名给公司融资,他必需用杀伐果决的手腕处理这位联合创始人。



扎克伯格在东海岸特拉华州重组一个新公司,收购了前Facebook公司,然后又给萨维林之外的人派送大量新股,以达到稀释他的股份并剥夺他决策权的目的。最终,大部分控制权集中到了扎克伯格手上,萨维林的股份被稀释到了10%以下。


在萨维林渐渐失去决策权的过程中,扎克伯格也找到了那个“对的人”:肖恩·帕克——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创始人。肖恩·帕克一上任就扛起了融资重担,作为有经验的创业者,他在寻找融资上得心应手,为Facebook创造了很多价值。这也让扎克伯格更加肯定了让萨维林出局是正确的选择。


02


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中提过公司招错高管的几大原因:


  1. 对该职位的职责定位不清

  2. 看重的不是对方的长处,而是对方没有弱点

  3. 小庙偏招大佛

  4. 对招聘职位一概而论

  5. 管理人员的个人抱负与企业目标相悖

  6. 有关公司规模的特殊情况


同时他也强调,必要的时候,不要不舍得自断臂膀。在已经招错了人的情况下,及时止损才是创始人要当机立断的事情。此时此刻果断的决策与执行可以拯救企业于水火。


阿里巴巴曾在2000年底经历过永生难忘的混乱与艰难抉择。那个时候马云做了错误的决定:在美国硅谷建立大型中心,并从世界各地空降贸易人才到美国硅谷。这让阿里巴巴背上了高昂的人力成本。更不幸的是,那一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资本勒紧了口袋,让阿里融资无望。


当时阿里账面上只剩700万美元,而且处于“只出不进”的状态。这样下去不出半年就会坐吃山空。焦灼的马云不得不决定紧急关闭大陆以外的所有战场。他找来了关明生,协助他展开一场大规模裁员。


关明生带着蔡崇信前往香港、美国、韩国、北京等全球多个阿里办事处,裁掉了近200名阿里员工,其中包括无数刚刚空降的高管。强行将阿里从300多人压缩到100多人。杭州总部工号前100的员工都被裁掉将近一半。


03


阿里前副总裁波特·埃里斯曼曾忆起自己前往美国裁员的情形。他去到加利福尼亚的弗里蒙特—阿里巴巴之家,在那里,他见到了两个刚来美国两周的年轻工程师。他们看到埃里斯曼,还十分愉快地告诉他:“我们最近负责把英文网站搬到美国。”


他们还不知道埃里斯曼此行是来辞退他们。


那一瞬间,埃里斯曼一肚子话说不出口。可为了生存,他们又必须迈出这痛苦的一步,只要企业能以更少的预算坚持更长的时间,就能活下去,活下去就还有机会熬过这次资本寒冬。


结束美国的裁员计划后,埃里斯曼一行回到中国,开始了“重返中国”的战略,阿里的团队重新收缩回单元房里。在一次电话里,马云曾一度为这场裁员感到沮丧以及动摇。埃里斯曼对他说:“你做了你应该做的,如果你不做这些决定,公司可能很难维持下去。


那一年,开支上的紧急节流让阿里得以度过资本寒冬。2001年底,阿里首次实现盈利。


提及裁员,企业管理者多少有些讳莫如深。短期来看,解雇员工是一件残忍的事,手起刀落间或许于心不忍;但长期来看,它是值得的,长痛不如短痛。


当意识到人员失调、危急存亡,创始人完全应该大方承认:“公司经营不善,为了继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忍痛辞掉一些优秀的员工。”


承认失败不丢人,相反,这其实很了不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