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在奖励P2P行业中的“好孩子”
2018-08-21 09:51

政府正在奖励P2P行业中的“好孩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不完全燃烧(ID:nfzhuxunyao228),作者:蓝铁。虎嗅网获授权转载。


最近两个月,P2P平台爆雷不断,与此同时,来自监管层的新闻也未间断。


8月4日,全国互联网金融整治办、P2P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办提出“允许合规机构继续经营”“条件成熟的机构可按要求申请备案”等九项明确要求;8月8日,全国互联网金融整治办下发了《关于报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废债信息的通知》,要求各P2P平台尽快报送老赖信息;8月12日,监管部门提出十项举措缓释网络借贷风险;8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召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会,要求协助化解P2P爆雷风险。


十几天里,相关政策涉及到包括央行征信局、发改委财经司、中国银保监会的多个部门。最重要的消息是8月13日《网贷合规问题检查清单》108条发布,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P2P合规检查正式拉开帷幕。此外,在舆论上,代表官方意志的《人民日报》评论称“眼下互联网理财行业出现一些变化是正常的市场出清”。种种信号表明,监管层正在对本轮P2P爆雷潮进行“良性引导”而非“一刀切关停”。


这让人想起三年前。2015年,以e租宝非法集资案为代表的P2P第一次大规模危机之后,互联网金融政策一夜之间180度大转弯,相关部门一度暂停了任何跟互联网理财相关的公司注册。


本轮P2P危机,为什么监管层的表现迥异于三年前?


一、监管回归本源


哪怕是市场经济最彻底的国家,某个新兴市场出现后,都避免不了与政府部门的长时间磨合。更何况,金融行业里,针对机构的浪潮式监管是常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内整个银行业面临技术性破产。国有大行剥离大量不良资产,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2000年左右,证券公司广受庄股、内部交易诟病。2003年,南方证券轰然倒塌,开启了之后券商行业良性发展新时代。信托行业1979年起步,40年间经历七八轮重点整顿,至2001年时才颁布《信托法》,法律上终于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这些正规持牌金融机构也是在业务开拓、监管合规的博弈当中一路血泪前行,始有今日之格局。工行如今睥睨天下,谁记得当年成立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巨额不良资产时,在国际上是何等落魄。



互联网金融虽然是新兴金融形式,其商业模式的“初心”并无问题。P2P在中国最早起步时就有普惠金融的性质,它的初衷是以风险可控的方式,将居民手中闲余资金周转给有需要的个人。P2P机构在其中的核心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一是把控风险。这种模式也并非中国独创,而是从国外引入,国际上有成熟经验。


实际上,即使中国现代金融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现在反过头来看,P2P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传统金融业仍然存在贷款难、贷款慢的痛点。


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确有传统金融难以企及的优点。它的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低,同时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可以减少金融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精准对接融资需求。当然,互联网金融也有缺点。最显著的就是,它在降低贷款人门槛的同时也让骗子的进入门槛大大降低——移动互联网让金融欺诈的空间和受众数量大大增加。正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自身特点决定它比传统金融更需要监管。


当然,加强监管并不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这就是金融监管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磨合。伴随着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各子行业当中的金融机构出现经营问题、暴露合规短板,这正是行业大浪淘沙、去伪存真的契机。从长期来看,这是金融行业自我净化的机制。


这次P2P机构的整顿,不过是新形势下的另一次周期表现,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戛然而止。相反,当监管不再一刀切而是趋于理性、成熟,P2P的行业发展反倒有望迎来业态净化、牌照明确、业务规范带来的新一波红利。


二、本轮危机的性质不同于三年前


监管层的态度与当下宏观经济环境的特点也有关系。


与2015年那一波相比,这一波P2P爆雷有一个明显特点,此前倒掉的平台很多涉及故意诈骗、非法集资,但这次却有不少正常经营做正规业务的平台也出现倒闭。


互联网金融跟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存在强关联性。宏观经济下行,资产缩水,市场资金流动性紧张,尤其是近期股市大跌,股票质押率下降,很多上市公司由于缺钱就会把网贷平台的钱抽走。流动性危机直接导致借款人逾期率上升,代偿方无法覆盖,平台退出与借款人情绪低落二者互相强化,导致出现连锁反应。



如果说三年前的P2P爆雷更多是市场主体本身的乱象为主,此次连环雷更多是跟经济大环境相关,尤其是跟流动性紧张和监管趋严后平台合规成本上升有关。正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对此次P2P危机也同样放在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盘子中。多个相关政策会议均将缓释P2P风险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这一中央层面经济工作年度目标挂钩在一起。


从此轮P2P危机的实际过程来看,危机本身就在金融风险化解的大过程中发生。比如,监管层2016年开始逐步加强P2P平台的备案制管理,这一政策本身就让一些平台增加了合规成本以至于成为危机的导火索之一。


可以说,监管层与市场的关系已经完全不同于三年前。中国P2P平台已经纳入到监管轨道中,正朝着可控可持续的路径发展。2015年,中国P2P高峰时期,有5000多家平台公司,到今年只剩下1800家,这种减少正是中国P2P行业走上正轨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本轮危机恰恰可能是P2P行业蜕变的一个转折点。


三、P2P的转型和未来


本轮P2P危机迅速发酵,业界一般认为与宏观经济下行和监管舆论引导有直接关系。但从更广的图景来看,整个国内资产管理行业都在近期面临急剧转型,而P2P只是其中一部分。


4月27日,央行发布了所谓“资管新规”,其中画龙点睛之处在于“打破刚性兑付”,锋芒直指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主流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这么多年,居民已经习惯了“存款式投资”,在银行柜台买到的理财也好其他各种名目的产品也要,绝大部分到期都拿到了当时宣传的本息。但这种刚性兑付的背后,隐含了很高的金融风险,搞不好堂堂金融机构也会沦落到麦道夫当年在华尔街的惨景。麦道夫当年操作的是所谓“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借新还旧。他一边给投资者开出远高于市场同期收益率的超高价码来吸引资金,另一方面用新募集来的钱去填补之前投资者提取收益的窟窿。真实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可能只有一点点,远不能满足资金对利息的要求。这种模式的终局,都是资金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募集到,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



国内银行、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每期都兑付的各类理财、资管产品,如果底层资产收益不佳,那么偿还也就是靠新募集,所以称为“资金池”。现在好在底层投资情况尚可,没有什么大窟窿。但是显然这是“灰犀牛”风险:世间没有永赚不赔的生意,资金池总会迎来难以支持的寒冬。


本轮P2P(使用银行存管而非托管,所以不能有资金池)整顿当中,某些伪互金平台的资金池也是治理的重点。在监管洗刷掉跑路者、假项目、庞氏骗局之后,剩下良性运作的产品将随本轮资管行业的改革大潮一起,进入更为透明、匹配的新阶段。从2008年金融危机来看,资产管理机构死掉的原因不一定需要某笔投资产生巨额亏损,更要命的是再难募资、融钱。资金就是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的血脉。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在最后关头央求美国政府所做的,就是给笔过桥资金,缓一口气。大盘子其实还在。但这口气没缓过来,顶尖投行轰然倒地。


现在P2P机构陷入行业寒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流动性使然。老百姓对P2P陷入恐惧,不再上网交易,导致很多良性运作的好机构都难以维持血液循环。这一点政府看得很清楚。此次政府专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调集银行、AMC等各路资源,就是为了在这种集体恐惧的形势下给P2P行业当中的“好孩子”输血。这本身就是P2P行业情况转好的明确信号。一旦熬过寒冬,这些机构会整合原来“坏孩子”退出产生的空白,规模、利润将产生明显集中,具有更多资源的国企系、风投系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有更好发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