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支撑百亿估值的“矿业巨头”?
2018-09-10 10:54

是什么在支撑百亿估值的“矿业巨头”?

作者:高斯

编辑:能能


火币李林收购港股上市公司桐成控股,成为链圈企业进入传统资本市场的又一案例。但与万众期待的“矿业巨头”上市相比,桐成控股则是“小巫见大巫”。看来在区块链领域,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还是“矿业”,但矿业独角兽们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根本利益在支撑?他们的未来能否高枕无忧呢?


火币最近火了一把。


港交所披露,港股主板上市公司桐成控股大股东分别向火币集团董事长李林和裂变资本董事长滕荣松转让73.73%和6.8%的股权,转让完成后火币集团成为桐成控股实际控制人。


根据备案文件,该交易的平均价格为每股2.72港元,总金额接近7700万美元。舆论认为,这一资本动作可能会让火币通过借壳收购上市。


这一新闻在当前币圈和链圈的惨淡市场氛围里可谓给业界提振了信心,但在传统资本市场里,这一交易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更令区块链业界期待的是“矿业巨头”比特大陆、嘉楠耘智等上市在即。据《2018第二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比特大陆、嘉楠耘智和亿邦国际以矿机生产商的身份,作为区块链行业的代表首次上榜,其中比特大陆估值700亿元,嘉楠耘智估值200亿元,亿邦国际估值为100亿元。


若按市值粗略计算,“矿业巨头”中的任何一家,其体量都是桐成控股的十倍乃至数十倍。“挖矿”就这样挖出了市值百亿的行业巨头。


“矿业巨头”的本事还真不是盖的。根据Bernstein分析师的预测,在去年的专业芯片市场,比特大陆占据了75%的市场份额,嘉楠耘智占据14%。此外,业界公认垄断全球比特币算力的是比特大陆,而全球率先攻破7纳米芯片的更是来自“矿业”的嘉楠耘智,而非传统互联网芯片企业。


看来,在国内区块链产业风生水起的今天,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还是区块链技术最本源的功能——“挖矿”。


百亿市值以何支撑?


比特币诞生十年有余,尽管需要面对“四年减半”的原生“人设”,以及背负能源消耗大户的“罪名”,但“挖矿”却始终让那些怀揣“淘金梦”的人前赴后继,也诞生出了独角兽。那么,除了数字货币这一直接产物外,“挖矿”还有哪些根本利益呢?


对此,比莱资本创始人曾林钏向算力智库(ID:suanlicaijing)指出了“挖矿”背后的更多核心利益。


首先,“挖矿”挖出了价格支撑。


矿机成本以及“挖矿”的能耗、场地等成本,都赋予了数字货币在现实世界中的成本。在各种数字货币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具有“挖矿”成本的数字货币,其价格归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更有利于其在市场上获得认可。


其次,“挖矿”挖出了规避监管的可能路径。


相比PoW的共识机制,PoS被公认为与传统证券机制更为类似,而这一相似性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基于PoS的数字货币被定性为证券而必须受到SEC监管。然而,对于在数字资产领域自由惯了的团队而言,谁会希望接受SEC复杂又严格的管制呢?


另外,“挖矿”挖出了现实世界资金入场的通道。


现实世界中的资本如果直接投入数字货币领域,可能会面临监管和法律问题。但如果从挖矿切入,情况就不同了。购买矿机即购买设备(还能开发票),挖出的数字货币具有价值,此外还能贡献电费和场地费用。如此,现实中的资本就以合理合法的手段,流入了虚拟世界,并从中获益。


从这层意义上讲,虽然各种先进的共识机制层出不穷,但传统利益链条仍然稳固存在、稳定运转——PoW不息,“挖矿”不止。正如嘉楠耘智区块链事业部总经理邵建良所言:“PoW目前来看仍是一种比较好的共识机制。门槛低,相对公平,且可以保证数字资产的安全性。”


发“挖矿”财恐难高枕无忧


矿机生产商们看起来家大业大,但绝非高枕无忧,甚至可以说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都隐忧重重。以嘉楠耘智为例,据算力智库(ID:suanlicaijing)《2018“区块链+”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嘉楠耘智作为纯区块链行业企业,尤其是带上“挖矿”标签,面临一系列风险。


第一、业务结构单一,依赖矿机销售。


第二、比特币价格波动可能导致矿机需求量减少。


第三、政策方面若中国市场禁止挖矿,公司将损失巨大。


第四、上游供应商产能及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


事实上,这并不是嘉楠耘智一家的问题,而是矿机行业普遍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些风险问题中,尤以第三点政策风险最令人无奈。如果说市场、产品、业务、竞争等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的话,那么监管风险则可能是生死攸关的绝杀。


吴忌寒6月在接受《财富》采访时表示,他较少与监管层沟通,仅在一些会议上与监管层有会面。但他也表示:“我们认为未来与监管层的协商合作将非常重要。”


这一表态从侧面解释了此前比特大陆领投Circle 1.1亿美金E轮融资一事。据悉,Circle一家美国的数字货币金融支付公司,有“美国支付宝”之称。


 “Circle在和监管层打交道方面一直都经验丰富,这也是为什么比特大陆会对Circle很感兴趣的原因。”吴忌寒向《财富》表示。


当被问及对未来监管方向有何预期时,吴忌寒谨慎地表示:“对于中国的监管政策还是不评论了,这太敏感。”


吴忌寒的谨慎也反映了监管层的谨慎。就在吴忌寒登上《财富》排行榜的几乎同时,在国内矿场的“风水宝地”新疆,网曝了一份红头文件,可能会令许多矿场惊出冷汗。


该份被某媒体曝光的《关于清退违规用电“挖矿”企业的通知》显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剑指两类违规用电“挖矿”企业:一是未按国家法律法规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五险等手续的违规用电“挖矿”企业,二是未与当地供电公司签订用电合同的违规用电“挖矿”企业



而早在一年前,同一部门还曾发布《关于审慎支持比特币“挖矿”企业的通知》,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审慎”的意味远多于“支持”,官方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因此时隔一年后的“清退”通知,可以被看作官方从“默许”向“收紧”的态度转变,折射出官方的风险防范等级进一步提升。



对此,同样在新疆经营矿场业务的链汇资本CEO林嘉菡向算力智库表示:“清退违规用电是好事。我们不受影响,因为我们是正规用电企业。”


然而,今天的用电行为正规,并不代表明天的挖矿行为合法。毕竟,发现、锁定甚至取缔矿场在技术上并非难事。或许,对于监管态度的“未知感”,将会是长期悬在矿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比莱资本创始人曾林钏(右)和链汇资本CEO林嘉菡(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