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生活,从学会“扔”开始
2018-09-10 17:36

理想生活,从学会“扔”开始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kanlixiang),作者: 看理想君。


你有没有想过,与自己拥有的所有物件拍一张合照会是什么效果?


想必,大部分人都将坐拥一座山丘: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和锅碗瓢盆,数不清的衣服、书、电子设备,有纪念价值但无用小物件,以及曾经视若珍宝的各式化妆品……


然而,美国人Colin却声称,他在这世上,只有51件物品。当然,这是经过一系列挣扎后的结果。


曾经,Colin和大部分美国中产一样,住大house,拥有不止一辆车。每天在通勤和处理邮件上,消耗大量时间。可是, Colin觉得这种光鲜并不能真的让他快乐。当他重新思索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时,发现身边大部分的物件,都应当被抛弃。



过于繁杂的物质生活,会让人分心。在买买买的循环中,我们甚至会忘记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当物质上的丰盛与精神上的丰盛混为一谈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沮丧与疲惫。


而这时候,不妨静下心去思考生活的本质。撇除纷扰的物质、回看生活的内核,你会发现每个人想要的生活方式其实都不一样。


而这,也是极简主义的精髓。


1. 极简主义告诉我们,成功的模样不只一种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像Colin这样,重新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并通过简化物质生活,来探索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同样奉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导演Matt,曾跟随知名的YouTuber —— The Minimalists组合,拍摄了一部名叫Minimalism的纪录片。镜头跟随The Minimalists的脚步,窥探美国的极简主义者如何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式。


Nico & Josh:从成功学到极简主义



The Minimalists 由一对好朋友组成,他们分别是 Nico 和 Josh。


这两位30出头的美国人,无疑是成功学的典范。


他们都在单亲家庭成长,经历了不太幸福的童年,曾相信钱是带来幸福感的利器。毕业之后,他们努力奋斗,进入同一家公司,爬到不错的职位上,然后挣了很多钱。


这些钱让他们拥有了中产阶级式的一切:不错的大房子,各式各样的物件,不止一辆好车和额度感人的信用卡……


对Nico来说,曾经追求幸福的方法就是花更多的钱。他花钱比挣钱快,觉得这样就能追上快乐。



Josh有一个酗酒的母亲,当母亲清醒时,总是抱怨缺钱。童年的危机感是Josh努力挣钱的一大动力。


虽然他的确做到了,但是仍没有躲过提前而来的中年危机:母亲因肺癌晚期去世,他也结束了自己的婚姻。


为了消解痛苦,他打算开始新的生活:他觉得自己缺生活必须品,所以为自己购买了很多东西。而此后,他又希望自己的住宅能更有风格感,所以,他发现自己需要更多东西。


但是,这些物件不仅没有消解他的痛苦,反而让他迷失了方向。


于是,他们开始冷静思考自己的需求:只要房子里的物品不能为自己带来附加价值,就必须扔掉。


随后,两个人都发现,让人快乐的不是物品,而是处理掉那些混淆心智的物件后,被重新审视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作家Tammy:在迷你住宅里更能知道想要什么



三百年间,一股斗志昂扬的精神一直在美国弥漫:人们深信只要努力奋斗就能成功。


一夜暴富、逆境成才和华尔街之狼,不仅是一种都市传说,更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却使成功成为千篇一律的模版:人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东西去填满大房子。房子,满足的不再是美国人的基本需求:安全、温暖。而是一种“我是成功人士”的幻觉。


但是,美国人真的需要这么大的房子吗?


有人还真的通过热力图,对此展开一番研究。结果却发现,许多美国家庭根本不会使用自己的餐厅。但是为了填满这个硕大的空间,有些人家甚至买了三个餐桌。毕竟,从宜家买来的家具,并不贵。

作家Tammy发现自己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她住在大房子里,每天花2小时通勤,随后在电脑前坐上十个小时,体重直线上升,心情时常沮丧。


于是她卖掉、捐掉了自己90%的物品,搬进了林中的小木屋。这种小屋放不下太多东西,却能满足日常的需求。


住进小木屋后的Tammy变快乐了。因为她发现,为大房子埋单并逼迫自己做不喜欢的工作,不能带来幸福。而简化生活、搬去小公寓、减少购物,却能让她选择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2. 极简,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


人类天然地对外界带有一种依恋感,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依恋的对象是父母、是人。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对象变成了物品。


这种依恋,让大部分的人活在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消费社会,是一片热带丛林,物质符号在其中迅速繁衍。这些符号,不断刺激着你的新需求。而消费者,也成了现代新野人。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物质消费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满足感,但它却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扁平化。因为,这种消费社会给了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权”。毕竟,可以供我们购买的东西太多了,仅仅是在购物上的选择权,我们都用不完。


然而,这种状态是十分危险的。它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同质化:一个人是否成功、光鲜和快乐的衡量标准,变成了是否拥有某些物件。


而更深层而言,这种对商品的选择权甚至会消解真正的选择权。正如让·鲍德里亚在书中以女性主义为例:


消费社会非常容易把解放女性转移成解放女性的消费。


因为,女性可选择的东西非常多:各式化妆品、服饰和休闲场合。这种选择性似乎标榜了女性的地位,可实际上却是在把女性真正需求,转变为女性消费。



因此,我们所提倡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其实不是对物质社会的全然割舍,更不是单纯的“断舍离”整理术,而是一场自我审视。毕竟,让追逐理想生活变得困难的,往往是我们不知道何为自己的理想生活。


极简,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想象。而理想的生活方式,大概就如道长所诠释的那样:


理想生活应该带给我们一种自在的、满足的感受。但是同时,我们仍然要保有一种好奇心,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


这个好奇心不是一种贪欲,想要更多、想要更好,而是来自于一种开放。是一种觉得我永远不要太轻易被我现在所知道的事情、包围我的环境限制住自己,我永远要知道做人仍然有另一种可能。



3. 如何用极简主义审视自己的生活


极简主义并不是一套法则,而是一种想法。它帮助我们审视生活的多样性,甚至是对抗焦虑。


那么,究竟怎么抵达极简主义? 大概,The Minimalists 组合的系列动画《有朝一日》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灵感:


  • 找一个空闲的周末午后,比如说现在。环顾你房间的物件,回想这些物件带给你的感受和回忆。这些物件是生活的必需品吗?这些物件带给过你无法磨灭的记忆吗?这些物件让你看起来更时尚有品位吗?


  • 坐下来,拿出两张纸。分别列下最能带给你幸福感的十样东西,以及你购买过的最贵的十样东西。看一看,这里头的重合率究竟有多大?


  • 打开你的支付宝、微信账单,瞅一瞅自己不小心又多花了多少钱,以及花得值不值。



  • 回想每天下班之后,你进家门之后都做了什么。是不是漫无目的掏出手机,把微博、抖音、ins刷了一遍又一遍?你也许会发现,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下载了非常多无用App,多到让你有时候会忘了打开手机是为了什么。


  • 再坐下来,拿出两张纸。在第一张纸上,列下你最想做的10件事情,比方说:整理房子、健身、旅行、读一本经典小说、谈恋爱。然后,在第二张纸上,列下过去24小时你做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购物、堵车、检查邮件、开会、加班……这两张单子上,是否有重合?


  • 好了,这个时候,你大概就能意识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了。然后,努力付出实践吧。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删掉不必要的App,扔掉家中的冗余物,重新梳理自己的购物计划。然后,把购物计划延伸至生活计划。


快时尚和宜家难以为长久陪伴我们,而许多看似昂贵的东西却能用上一辈子,与这样的物件相处,更能让我们学会珍惜。极简主义,并不是让我们摒弃物质生活,而是让质量代替数量,让我们从消费主义的围困中,解放出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kanlixiang),作者: 看理想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