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票补根源
2018-09-13 15:26

揭秘票补根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影视(ID:meijingyingshi),记者 :盖源源、毕媛媛 ,编辑 : 杜蔚。


昨晚今晨,微信朋友圈、微博都在盛传一张截图,其热度甚至快赶上了苹果一年一度的“卖肾大会”。


▲图片来源:朋友圈截图


取消票补,从春节传到现在,恐怕快到了靴子落地的时候。


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今早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和院线负责人,他们均表示:暂未收到官方正式通知,但是大家的心声是一致的。某院线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消息,就在等一个实际的文件通知了。


有消息称,新政策预计将从10月1日起实施,对线上售票平台、影院自有渠道进行票补等限制,片方补贴也在限制之内。


为何一个票补的消息能激起千层浪?因为这不仅与观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更是动到了电商的蛋糕,影院多年来受到的欺压或许可能因此得到转机,对于发行方和营销方来说,也要因此改变发行、营销策略。


票补,已成为电影行业熟悉的现象。自从互联网平台以售卖电影票为入口争夺用户,票补就成为利器,过去几年,9.9元票价,甚至最低5元观影,都不时出现在电商平台。


对此,观众乐见其成,“便宜,总是好事。”然而,电影行业的人颇有微词,影院经营者认为,大打价格战是恶性竞争,压低影院收益,严重损害电影市场。


今年的春节档,政策首先给了票补一拳重击:春节档各大片方联合提出并实施,全国影院票价不低于19.9元,补贴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片不超过50万张。 但票补没有从根本上消失,而且掏钱票补的主体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以下是2018年4月2日每经影视的报道 ↓ ↓ ↓


票补,已成为电影行业熟悉的现象。自从互联网平台以售卖电影票为入口争夺用户,票补就成为利器,过去几年,9.9元票价,甚至最低5元观影,都不时出现在电商平台。


对此,观众乐见其成,“便宜,总是好事。”然而,电影行业的人颇有微词,影院经营者认为,大打价格战是恶性竞争,压低影院收益,严重损害电影市场。


2018年春节档,终于跟9.9元票价说再见了。春节档各大片方联合提出并实施,全国影院票价不低于19.9元,补贴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片不超过50万张。


电影票价,似乎在慢慢回归理性。然而,票补就此将逐渐消失吗?


答案是:并没有。而且掏钱票补的主体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上周末,第二届中国(海南)电影投资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华谊兄弟CEO王中磊,阿里影业淘票票总裁李捷,新丽电影总裁李宁、乐创文娱董事长张昭等电影大咖都来了。


冯小刚导演抛砖引玉,聊起了票补问题,他说:“今天特别好,票务平台的老大,大的制片公司的老总们,宣传影评的专家都在,我想看哪位对票补这个事特别了解,希望大家展开一个深入的讨论。”


冯导总能制造话题,这次也不例外。大咖们各抒己见,竟曝光惊人内幕:2017年559亿元的票房,有至少20亿元是票补所为。票补并非都来自电商,其中有12亿元竟然是片方掏钱买单!


1 票补主体变化 12亿票补来自片方


据4月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共产出票房202.17亿元,较去年上涨39.82%,刷新了电影史上单季度国家电影市场的最新纪录。这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50亿元,同比大增93.17%。


2017年—2018年第一季度电影票房对比(图/ 中国电影报)


2018年一季度票房强势增长,与春节档影片表现良好关系密切,春节档有两部影片进入了中国影史票房前三。而今年春节档,还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告别了9.9元票价时代,规定单张电影票价不低于19.9元。


可是,虽然电影票最低限价提高了,但并不意味着票补消失,票务竞争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可能在座很多人都参与了票补,一个电影宣传费加上票补一个多亿,超过电影本身了,这个恶性循环,年轻导演、年轻影视公司的小片怎么生存,它没有票补进不了电影院,它一日游。”论坛上,冯小刚导演先说起了票补,一石激起千层浪。


票补手段最初来自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为了争夺消费用户大肆烧钱补贴,从此有了低于10元的电影票。阿里影业的淘票票如今已是在线票务的寡头之一,淘票票总裁李捷毫不讳言,票补已经实现了购票用户从线下向线上转型,“现在春节档有90%的观众是线上购票,最高峰大年初二的历史数据已经突破了92%。”


2018年春节档有两部影片——《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进入了中国影史票房前三(图/猫眼专业版)


不过,李捷表示,现在票补的主体不再是电商,而是转向了片方,“2017年票务平台投入的票补在8~9亿元之间,但片方自己投入的票补高达12亿元左右,整个市场投了20多亿元票补,已经不是互联网主投票补了。”


2016年—2018年第一季度电影票房、人次对比(图/ 中国电影报)


20多亿票补,高于2016年的15亿,低于票补疯狂的2015年,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曾在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透露,2015年票补规模40亿元,但那时他说的是“电商票补”。如今,票补的主体发生了变化,60%的票补来自于片方,以559亿元的票房大盘计算,近2%的票房是片方掏钱买的!


2 资本战争夺排片 王中磊:我们被绑架了


片方为何掏钱票补?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争夺电影院的排片。


李捷表示,行业整个电影院也就是15%左右的上座率,“大部分影院经营不好,只有20~30%的电影院处在盈利状态,70%~80%的电影院属于略平或者亏损状态,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趋势,一是互联网平台票补继续缩小,因为已经完成用户向线上转化,另一个就是片方投入票补竞争。因为影院还是靠票价拉动上座率的。”


哪部影片票补多,影院自然给予考虑多排片,这直接导致片方在票补方面的“军备竞赛”。华谊兄弟CEO王中磊坦言,这种竞争环境下,哪怕你拍了好电影也要掏钱票补,“如果你不掏,我就告诉你友商那里补了多少钱,你不补的话,电影院不给你排场。”


这样的事情,华谊兄弟好几部好票房影片都遇到过,比如《老炮儿》《芳华》《前任3》。这一度让投资方都不理解,以为华谊搞了什么黑幕。


《前任3》累计票房19.4亿元,但王中磊表示这部电影也遇到了片方在票补方面的“军备竞赛”的情况(图/ CBO中国票房)


“我们做制片、拍摄的时候有预算,会给到所有投资人。像《老炮儿》投资人拿到我们的预算4000万元,我们结算时加上宣发,投资可能高达7000万元。投资方不理解,我们只能不断解释,票补3000万元让我们掏了。”


王中磊坦言,一年12亿元的票补对片方是不小的负担,“我们不想掏这12亿,因为每年华谊电影制作发行上面就有近20亿元的投入,再有10亿元这样的投入,负担非常大。”


豆瓣评分7.9分的《老炮儿》票补近3000万元(图/豆瓣)


但他同时表示,这也是无奈,“内容提供商有时候就被这些新的商业模式绑架了。今年春季档不允许低票价竞争,但据我了解很多片方用了别的招:我们不降票价,拿出真金白银买票锁场!”王中磊说,有的公司甚至把重点功夫放在票补上,“迷信这个可以办成事,电影拍得好不好不重要。”


新丽电影总裁李宁表示,现在所有大片都得票补,“变成了我们进入圈套,所有制片市场没有办法不得不做。”李宁很明确表示,同意行业取消票补,把更多的钱投入电影创作、宣传、发行当中。


3 排片过高有垄断之嫌?任仲伦:单片排片率不要轻易超过30%


2017年国产影片970部,其中790部故事片,一年只有52周,多少影片可以排上去?这是残酷的现实,也是为什么片方要掏钱票补,尽力为自家影片争取排片。但是,这只是财大气粗的大公司的资本战,就像冯小刚导演所说:“年轻导演的小片,小电影公司的片子,会不会一日游?”


“除了行政干预之外,我们各大行业协会能不能有一些行业内部的引导或者规则,这个很重要。”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建议,单部影片的排片率,不要轻易超过30%。“每个档期三部影片如果排30%以上,把90%影院排片都占了,如果再加上票补,锁场,过多的营销,同档期的其他影片排片率都会很低很低,还没有上场基本就已经输掉了。”


2018年4月2日排片占比表现(图/ 中猫眼专业版)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这种用资本做票补垄断排片,与中国电影产业链有很大的关系,“接近50条电影院线高度分散,互相之间出现了恶性竞争。我们去年做了一个统计,光排在票房前50位的国产片,它的出品主体就超过三十家,也就是制作端高度分散。影院方和制片方高度分散,现在只是票务平台算是垄断竞争格局,所以未来这个方面的问题更多。”


电影影院(图/视觉中国)


尹鸿认为,北美成熟的电影市场可以作为借鉴,“美国有个规定,一个区域里面,你的单一媒介覆盖超过了35%,就属于垄断竞争了,这是绝不允许的,这个是当年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专门制定的一个规则。”


尹鸿呼吁,行业协会找到一个大家共识的比例,比如单日排片不能超过35%,或者不能超过40%,“这样票补的有限性就出来了,你要霸屏锁住80%的影院就有问题,这个是可以操作研究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影视(ID:meijingyingshi),记者 :盖源源、毕媛媛 ,编辑 : 杜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