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三十多岁初到美国读书时,是这么这么这么焦虑啊
2018-09-18 07:31

原来我三十多岁初到美国读书时,是这么这么这么焦虑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醒贪心记(ID:qtnotes),作者: Autumn QT,头图来自Unsplash。


这周忙,没有写。但是夜深人静,在上海一家小酒店里,橙黄的灯光映进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大概就是喜欢吧。上来写点什么。


我偶尔会翻翻过去的日志。今天看到连着两篇,32岁时刚到美国念书2个月后,叫《入冬》和《谷底一下》。看题目就知道,是在MBA喧哗热闹的新鲜劲儿过后的迷失状态。


写作是为了什么?如果没有这篇日志,里面的情绪99%我都忘了。


因为内容成为产业,现在的公号更像产品。它要让用户觉得有所收获,我一副想明白的人设,划重点、讲道理。而博客时代,我在自言自语,凌乱,真实。


写作本身就是双重使命的。既是自省的过程,也是影响他人的途径。我一直在两者间摇摆。


回看旧文,当年的样子扑面而来。原来我曾经是这么这么这么这么焦虑啊。


我全文重贴(只删了一段敏感词),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焦虑的品种和它们的改变。



《谷底一下》 


周六去了纽约,因为A来出差。此人已瘦得“纤腰盈握”,穿美国的0号,戴大大的金色耳环、配简单的白毛衣牛仔裤,很好看。顿时让好不容易减回2号的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大胖子,又有了继续锻炼的无穷动力。


我们出去觅食,但从酒店转个弯,一脚踏上第五大道,就开始狂拼不已。她说,哎呀呀,我又把你带坏了。我说,你在我血拼史上的影响反正已罄竹难书,也不在乎再多一笔。


平时穿衣的风格极其保守,每件A觉得适合我的衣服,都要她费尽唇舌才能说服我试一下,但是,为什么不呢?


心里很明白,自己不会穿衣打扮,也一直很羡慕那些长相平平但认真捯饬出最佳状态的女孩,为什么不试试呢?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


于是买了生平第一双及膝黑色长靴,配长毛衣和腰带,买了短短的西装裙,很喜欢。


A之减肥之成功、之漂亮,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于我,是多了一种很深的敬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敬意,但是每次重新看到她,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周五全天是Wharton Social Impact Conference(沃顿公益影响力论坛)。这一天我的心情都非常非常灰暗,惟有最后一场圆桌讨论,是沃顿自己学生创业做公益组织与社会企业的来分享经验。


我不理解,自己的心情何以这样灰暗,可是一整天,我都觉得越听越压抑越茫然,就一直问自己,为什么呀为什么?


首先,我觉得好多事都与中国不相关。一些模式,或者对中国来说,太前卫,我觉得中国未来十年都不见得ready;也因为比起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管控要严格得多。


其次,我实在没有办法看到许多事的效用。一些事似乎已经做得轰轰烈烈,可是,真的有帮助吗?能有多大帮助呢?


再次,公益是正确的道路吗?不可否认,如果通过政府、通过实业来解决贫困、发展、医疗、教育等等问题,都可能要有效得多,尤其在一个经济发展主导与政府相当强势的环境中,那么公益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


那些在我看来最impactful、最efficient的方式,骨子里全是营利组织。若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我所听到看到的事情,我无法说服自己,公益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道路。


所以我这几天心情很差,也很混乱。


这和咨询(同样会被质疑效果)还不一样,因为我被付报酬来做。而将来做公益,是我要去说服别人买单,那如果我不能说服自己,我怎么去说服别人呢?两年在美国,这个公认全世界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地方,我真的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吗?



如果我愿意,人生可以简单。我对事业和金钱已没有太多的欲望,在美国快快乐乐地感受两年,回公司做两年还满有趣的工作,赚一份不错的薪水,公司会免了学费贷款;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结婚生育,那我的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可是,总抱着一点小愿望,希望能真的做成些什么。可是,我能吗,能找到那条道路吗?


想起前几周前一个私募基金的HR诚恳地写信给我,还是希望我能申请他们的工作,因为,


Investment is the ultimate way to eliminate poverty,and you can retire early with a fortune to pursue whatever you want。


投资是消除贫困的终极道路,而且你可以早日财富自由,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我当时拒了,但不得不承认,她说得有理。


心情混乱。



Q1的考试成绩出来,考了2个A,2个A-,GPA 3.84/4.0。我越来越明白,课程对我的价值实在有限,但是,我真的是做惯了好学生。


我很想对付对付,可以把时间用到更有意义的方面,例如锻炼、例如英文、例如关于公益的活动与研究,但总是不能let it go。这亦是我接下来要努力做出的改变。


妈妈拿到了美国签证,会来过感恩节,我太高兴了!!!我很想家。想到感恩节可以见到妈妈和小姨,就泪盈于睫,并口水涟涟。因为妈妈烧的菜,实在太好吃了,我天天吃自己做的菜,也让人生灰暗了不少。



《入冬》


周末醒来,日照倾斜,被对面的大楼挡住了一大半,屋里有点儿阴沉沉,只留一点点光亮的小格子在地毯上。很安静。


手机和电脑比闹钟快了一小时,喔,原来是夏令时结束。冬天就这样来了,阳光珍贵。


前两周忙着准备考试,自觉考得还不错,因为应试实在是中国小朋友强项。


考完很失落。因为发现课程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技术性的像会计与财务金融,我这辈子估计也用不上了,更加想不通为什么OPIM(运营)要用那么多节课来学线性规划,其实就是EXCEL的两个插件,看看帮助文件就够了;


定性的像营销与战略又教得极浅,还没有麦府PD101有用;而能力类的像领导力、人员管理又很滑稽,这咋教得会呢?


虽然很清楚课业只是MBA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做惯了中国式的好学生,却难以抑制住一向的习惯,一直尽量按照要求好好准备、好好复习、好好写作业。接下来一定要认真的push自己let it go,多花时间在对自己更有帮助的活动中。



Y到美国来,顺便来费城招聘。纯粹为了见见老领导,我也西装革履地去参加了他们的招聘会。帮他纠集了一桌同学晚饭。大家主要目的是和Y交流,我的主要任务是订餐馆、吃饭和开玩笑。


结果收获良多。因为99%的同学都想做金融,我想做公益,而公益又没有钱来做招聘会,所以这还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增长了点对中国PE的知识,也见识了同学们一个个如何西装革履人模狗样地去和人套磁。我一直觉得you learn from people around you(你从周围的人们身上学习),确实如是。随后要赶快去参加各种讲座,练习和人套磁。



周末去了葛底斯堡国家公园,是南北战争的战场,在风高草低中忆古追今,上了一天的军事课。号称还是学习领导力,比方说怎样制定战术,怎样任用将领,怎样动员军队,怎样排兵布阵,以及怎样把这些策略运用到商业中。


优美的风景,动人的故事,和牵强附会的领导力教育。回来忍不住下载《Gone with the Wind》,又看了一遍。


每天都睡眠不足。


内心有点恐慌。因为新鲜的事物如流水而来,又如流水而去,并不知道留下了什么。


静观其变。



写在后面


如果一定要按照公号体的套路,提炼一下中心思想,那么我发现:


我当时的境遇绝不能算差,却都挡不住迷惘。


32岁不年轻,比起现在又年轻力壮很多。北大毕业、当时有近5年麦肯锡经验,又进入很好的商学院,再抱怨要算无病呻吟了。看GPA不错、课外活动挺积极,应该也基本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而迷惘的品种又很典型


第一,到底自己想要做什么,不断寻找与怀疑;当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不是因为有选择、能选择而高兴,而是觉得痛苦;


第二,对周围的期待很高,在美国能得到启示吗、MBA的课程到底有帮助吗;明明是整整2年的项目,才过去2个月,就着急了;


第三,嫌弃自己还不够好,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惦记着要像周围人一样,更努力健身、更学习穿搭、更努力社交、GPA高了也不高兴(估计低了也不会高兴)怕自己没有善加利用时间……


对照眼下的自己,对照时下弥漫的焦虑,简直没有任何不同嘛!:)


然后,七八年过去了。你会看到:


有些事,如果对你不足够重要、或者你不足够克服自己惰性,再多的时光也不能改变。


我还是个胖子(我几起几落身材回到美国的6号+),依然不会穿搭。A那天帮我挑选的衣饰,我只穿过一次。几百美元的BCBG靴子,派对后我送店里清洗,然后彻底忘了,没拿回来!Sorry!


我也完全放弃了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套磁拗造型,接受自己做个内向慢热的人。


我对自己是依然不满意的,但还是更接受了自己。


关于公益,我想去见见世面、寻找答案,然后最终改变了路径。(对互联网产品的兴趣,起源于最后一学期叫《The Enabling Technoligies》的课程,当时觉得,你走到一个位置,自动获得附近所有针对于你的广告推送,似乎很前卫;回国后,很快这就成为现实,平凡到恼人的现实)。


而关于领导力项目,在二年级时彻底改变想法,由衷爱上学校。我毕业几年后,还会梦见回到费城。


答案都出现了,是慢慢出现的,而我当时很着急。


有意思的是,我居然觉得自己在“结婚生育”后就会无所欲求了!半年多后,我结婚了,两年多后有了孩子,欲求从此爆炸。


重读过往,自己三十多岁时,全篇十几个问号,处处是为什么,处处是灰暗、悲观、混乱、失落、恐慌这样的词汇。:)


那么,迷惘的时候,就迷惘吧。迷惘的时候,就承认迷惘吧。


那么,也许现在的迷惘,答案也会慢慢出现。提出问题、不停折腾,且看时光带我们走向哪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醒贪心记(ID:qtnotes),作者: Autumn QT。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