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后市场惨淡,票补消失后电影院去哪里找观众?
2018-09-19 12:23

暑期档后市场惨淡,票补消失后电影院去哪里找观众?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毒眸电影(ID:youhaoxifilm),作者:江宇琦,编辑: 师烨东。


暑期档刚过,电影票房市场的寒冬似乎又来了。


淘票票专业版数据显示,暑假期间,平均每周的单周票房都在10亿以上,其中有多周的票房突破了15亿。但步入9月后的头两周里,单周票房均不足7亿元,远低于今年截至目前为止12.5亿的周平均票房;此外,上周周三、周四甚至又再度出现了单日票房仅有3000万的情况,而在此之前,今年仅有8天的单日票房低于4000万。


暑期档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 上映4天,票房即破7亿


与此同时,政策限制使得“线上票补”即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失去了这一重要手段后,如何找到更多观众,成为了业内从业者最关注的话题。


实际上,票补的消失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此前的文章《9.9元电影票时代要结束了?不,低价票仍然可能出现,真正值得担忧的是……》中,毒眸曾对暑期档以来的票房、影片口碑、观众口味、宣发手段等现象和案例进行过分析,在采访了大量一线从业者后,得到最真切的一种感受就是:依靠票补所打出的价格优势整逐渐失效,依靠资本、流量堆砌其的行业泡沫也正逐渐散去,整个影视行业开始进入到以观众口碑为主导的内容时代,过往的很多宣传策略、营销打法正逐渐失效。


没了票补,宣发从业者们该何去何从?面对越来越明显的用户圈层化,从业者该如何打破限制?片方和影院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将更多的观众拉进电影院?


营销打得准,观众才会来


刚刚结束的暑期档取得了174亿的票房成绩,这一数字比2012年全年的总票房还要高。在这个夏天,中国电影又一次创造了历史。但是在谈到暑期档的票房表现时,沙龙上的多位嘉宾率先提及的不是“成绩”,而是“落差”。


数据显示,今年174亿的暑期档成绩,较去年仅上涨了6%;观影人次4.9亿次,也仅仅只上涨了3%;然而总放映场次却增长至2810万场,涨幅达16%。说明今年在放映场次更多、口碑佳片也不少的情况下,观众的观影热情并没有比去年更为高涨。



暑期期间,凡影针对在映影片的映前观众认知和映后预期达成展开了调查,最终结果有点出乎王义之的意料,他觉得营销并没有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以往暑期档,影片基本上观众预期达成相对稳定,但今年观众整体的预期达成是相对偏低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多部影片争议均较大。就结果来看,今年大部分的营销并没有真正引导好观众的预期。”


根据猫眼专业版提供的物料数据显示,上映之前,《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共发布了13条物料,是与之同日竞争的《西虹市首富》的2倍(7条)。但在7月27日两部影片的物料播放总量上,后者则比前者多出了120万,可见《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虽然宣传阵势更大,可是并没有真正转化成更高的认知度与热度。



“去年《战狼2》达到了票房的上限,但今年包括《西虹市首富》在内,其实都没有触达到各自类型的上限。很多影片还存在不少潜在受众,但是因为没有营销触达,所以没有催化他们走进影院。”王义之表示,今年暑期尚未被大热影片调动起的这部分观众中,有许多观影频次较低的观众,只有成功促成他们走进影院,才有机会提升票房的上限,“遗憾的是,除了一些高票房电影本来还有机会再放大之外,今年暑期档因为营销错配的例子也不少,导致了观众预期值落差较大,一些本体并不是特别差的电影,未能够获得应有的市场。”


今年夏天,最典型的错配案例莫过于《爱情公寓》。创作方原本希望将《爱情公寓》与《盗墓笔记》两大IP结合,玩出点新花样,给观众们带去一些惊喜;可宣发方在制定策略时,却将重点都放在了“《爱情公寓》十年”,希望主打情怀牌。结果抱着怀旧心态进入影院的粉丝,看到的却是和预期完全不符的影片,于是便导致了影片口碑的彻底崩盘,进而影响了票房增长。


《爱情公寓》票房呈断崖式下跌


怎样提高口碑集中度、避免错配带来的负面影响?王义之认为,关键在于在映前能否管理观众的观影动机。“当观影动机变得比较集中,并且跟影片的正向口碑吻合,自然就会爆发出最正确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一旦找准了合适的人群和方式,除了能够激发目标用户,甚至还能够带动更多的观影需求。                                                                                                  


“圈层化的趋势正越来越明显。”刘开珞点出了现阶段宣发越来越难铺开的原因。“过去影片靠一些简单的宣传手段就能在人群里发散,但现在往往只能打进小圈子里。经常是我们电影圈的人觉得宣传得挺热闹,可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跨圈层正变得越来越难。”


跨圈层的突破点在哪?赵铮指出,其实还是在口碑。“最开始我们做毒舌电影的时候,后台留言最多的就是‘求种子’,后来很多人会回复‘我就知道’,但到了现在很多人反过来留言‘我要安利某某影片’。过去观众是‘我听你的’,之后观众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是不太敢表达,现在大家都自信审美已经达到一定地步了。因为这种升级,无论宣传打成什么样,观众都能判断。”


以暑期档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为例,受影片类型和题材影响,很难通过前期宣发就将其主要卖点、看点表达清楚,只能让观众们自己走进电影院来感受。因此,影片前期做了大规模的点映工作,让口碑先在影迷和关心药价的普通民众中间扩散,进而转移到了其他圈层,并促成了影片最后的成功。


《我不是药神》点映票房即破亿


赵铮将《我不是药神》的口碑爆发,称之为“阶级审美差带来的螺旋上升”:“影片最开始打动的其实是认为看病难的老百姓;但随着口碑发酵,后来有观点站出来为药厂发声,称‘我们不知道第一颗药的价格是多少’,这让一些中产、准中产的观众也有了共鸣。两种观点看似是在对立面,但却能让双方都觉得影片好。所以如果找到合适的圈层,当口碑在这个圈层爆发出来后,可以激活不同的圈层,这种模式是确实能够带动宣发的。”


“我感觉在圈层化明显的当下,找准合适的人群、用合适的方法营销,其实比把宣发铺得广来得重要。”刘开珞在沙龙上表示。


给更多年龄层的观众提供更好的影片


暑期档增长乏力,类似的情况在2016年暑期也曾出现过。当年,暑期的总票房仅有124.3亿,较之2015年同期的124.7亿,反倒出现了下滑。业界普遍认为,不佳的影片质量是2016年暑期票房市场惨淡的原因,毕竟当年暑假头部国产片《盗墓笔记》(4.7分)等的口碑都不甚理想。


和2016年相比,今年暑期的情况截然不同:暑期票房前15的电影中,除《爱情公寓》,其余14部影片的豆瓣评分都在6分以上,其中还有8部影片超过了7分,《我不是药神》更是评分更是高达9分。此外,今年暑期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似乎也消失了,《巨齿鲨》《摩天营救》等好莱坞大片同样在暑期登陆了院线。



既然影片的质量提升了,为何票房增长依然乏力?


根据凡影提供的数据来看,今年暑期档,学生人群(13-17岁)的购票比例只有5%,要远低于欧美国家同期14%的占比。而按照按照年龄(25岁上下)和性别的四分维度来观察市场,今年暑期25岁以下的男性、25岁以上的女性观众两部分人群的覆盖上相对是有空白的,观影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



抛开营销策略等因素,片子类型的单一也是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暑期档许多高分影片的受众重合度其实很高,例如《我不是药神》和《西虹市首富》的用户重合率高达60%以上;虽然暑期内有《摩天营救》《巨齿鲨》《蚁人2》几部进口片接连上映,但这些都是男性用户观影热情和转化率高于女性的影片,整个暑期档几乎没有女性观众更为青睐的进口片。


反观今年春节档,在短短七天内,票房累积就突破了63.76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05亿,同比增幅达68.8%,创历史新高;观影人次超过1.6亿,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6000万,同比增幅达63.27%,同样是历史新高。


同为热门档期,增速差异如此明显,除了节日氛围等因素加成外,影片种类的多元性对于不同人群观影需求的调动,也是重要原因。按照淘票票专业版提供的用户画像来看,春节档票房排名前四的《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熊出没·变形记》,分别是男性及大龄观众偏爱的影片、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的影片、女性观众偏爱的影片、儿童偏爱的影片,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观影人群。


淘票票专业版提供的春节档票房TOP4用户画像


“我做《战狼2》发行的时候,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会去电影院观影,大家对电影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要知道1979年全国的观影人次曾经达到过279亿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市场上缺少适合特定人群的影片。”讲武生表示。


讲武生相信,如果今年暑期档能多一些像《芳华》《无问西东》这样适合多层次观众的影片,那么票房的增长会更加明显。“行业认为看电影的人都是学生、青年白领,其实是把受众固化了。另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早就不是单纯的视效技术,而是精神和感受。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去做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影片,观影人群还会不断增加。”


 《芳华》的宣传口号之一“带父母,看芳华”


需求的转变,本质上反映的是受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变化。


刘开珞指出,中国票房增长速度增长最快的2014、2015年间,卖得最好的片子豆瓣平均分仅为6分上下。可以说,当年即使是一些品质不佳的电影也能够轻易卖出好票房,可到了今年暑期,观众对于烂片的态度都十分“决绝”,包括《欧洲攻略》《新乌龙院》在内的低分影片,上映次日的票房跌幅都在70%以上。


吴亦凡、梁朝伟主演的《欧洲攻略》最终票房仅1.5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015年时,影院数量飞速增长,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大家的消费欲都被激发起来,所以很多质量一般的影片也能卖得好票房。”聊起当初的“盛况”,讲武生将其称之为一个“圈套”:“中国观众满足了‘有无’的需求后,接下来就是对于品质的追求。”


口碑为王的趋势,即使票补所带来的价格优势也很难扭转。


当初票补之所以会被广泛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受众对于价格较为敏感,低价票的出现可以抬高预售额度和影片热度,进而提高影片的排片量。这在消费扩容初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讲武生看来,暑期档票补对于电影票房的正向促进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消费者的谨慎程度却在越来越高,很多观众都不再会因为价格原因而提前购票。


正因为如此,许多从业者们的经验也正在被不断颠覆。过去影片预售票房往往能够占到影片当日票房的50%或以上,而前期的预售、当天上座率等数据也会顺势成为影院排片的重要参考。可在今年暑期,预售时常只占当天票房的五分之一,像《爱情公寓》这样前期预售火爆、首日票房创纪录的影片,一旦口碑出现崩盘,影院方面依旧会很快就调整排片。


口碑之外,用户需求的增多和丰富,也使得传统的影院观影模式很难覆盖到所有人的观影需求,如果将来线上同步放映、社区点播影院等多种观影渠道能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能够从用户需求方面入手,激活更多的观影人群以提高票房。


社区点播影院


而无论是以票补、大量物料堆砌为代表的“狂轰滥炸”式宣发手段的失灵,还是烂片逐渐失去市场,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粗放式发展时代的结束。短期来看,在行业找到合适的宣发切入点、影片内容能够丰富之前,市场或许将会经受增速放缓所带来的阵痛,甚至于会有一批上下游公司因此而面临关门倒闭的危机。


但对于行业的长足发展来说,这种变化又未尝不是好事。烂片靠票补和大阵势的宣发也能搅动市场的时代将成为历史,而真正能够击中观众需求的人,才能够在大浪淘沙后继续留在赛场上。



本文作者:江宇琦,编辑: 师烨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