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如何把尖端科技做成“时尚潮牌”?
2018-09-28 21:59

NASA如何把尖端科技做成“时尚潮牌”?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作者:书虫掌柜。



1958年7月29日,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法案》,为几个月后即10月1日NASA的正式创立铺平了道路。


创立NASA的动力始于一个震惊美国的消息。


1957年10月4日,苏联领先美国通过一枚由洲际弹道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卫星Sputnik-1。


苏联将这一成功描述为向地球发射了“第二个月球”。


那是冷战早期,这次成功发射展现了苏联的技术实力和军事影响,令美国人十分焦虑。


最让美国人担心的不是卫星,而是送它上天背后的技术。如果能够发射这么庞大的导弹,苏联就可以轻松地发射热核弹。


Sputnik-1卫星升空一个月后,苏联通过R-7洲际弹道导弹把更大、更重的Sputnik-2卫星发射升空,一道搭乘的是一只名为Laika的太空犬。


苏联这次成功引发了美国更大的恐慌。



1957年12月6日,在面向全球的现场直播期间,美国发射的Vanguard TV-3卫星发生猛烈爆炸,这次失败的任务就好像在伤口上再撒了一把盐。


直到1958年1月31日,美国首颗卫星探险者1号终于成功发射。探险者1号收集的数据让美国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


虽然有些人痴迷于赢取太空军事优势,但首次卫星发射让美国突然重视起了太空探索的科研益处。


太空研究将带来诸多科学益处,尤其在通信、气象和导航领域。但是,在国防部法律的管辖下,美国没法做这些事,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民用机构。


艾森豪威尔等人深谙创建民用航天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于是,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法案》的最终版本,命令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创立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新成立的NASA的基础,并将NACA在俄亥俄州、弗吉尼亚州和加州的设施转移到新成立的NASA中。


就此,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航天机构NASA终于成立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法案》的第一行非常明确地表明,NASA将服务于和平太空探索:


“国会特此声明,美国的政策是,太空活动应致力于和平目的,造福全人类。”


不论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但NASA在商业化上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如果你去网上买贴在行李箱上的潮牌贴纸, 那么你可能会看到Supreme、Aape、KENZO、Vans等等, 然后还有一个奇怪的品牌混入——NASA。


归功于特立独行的营销, NASA已经成为科研机构和商业公司的营销典范之一。


2015年, “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拍到了史上最清晰的冥王星正面照。NASA进行了一番讨论, 这么重大的事件应该在哪里发布呢?


最终的结果是放在Instagram上。



他们做了一幅图, 把冥王星做得萌萌的, 然后配文:“这颗矮行星通过我们的新地平线探测器向地球发回了爱的讯息!”


这张照片瞬间成了Instagram上的重磅炸弹, 几分钟得到了超10万个赞。这个行为打破了很多人对政府机构形象刻板的认知, 还激起了大家对天文的好奇心。


而NASA也找到了一点当“网红”的感觉。


过了几个月,他们发现火星上存在液态水, 于是禁不住在Twitter上大呼小叫:“我们有冰!!!!是的, 冰!火星上有水!哇!!最好的一天!!!”


这个画风清奇的消息发出后, 很快就上了全球的头条,账户一下子获得了7.5万的名关注者。


NASA拥有内容生产上得天独厚的优势,随便一张图片和视频, 以及一个发现, 都足以让人惊叹不已。


而把这些内容像病毒一样传播出去, 他们发现接地气的社交媒体是很重要的传播方式。


为此, 他们研发出了一套社交媒体运营战略。现在已经在14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510个账户, 不同的平台会发布不同的内容形式。


Instagram上就发美美的图片;You Tube上已经上传了大约300支视频, 讨论的都是太空怎么吃饭, 怎么种菜,发型会变成什么样;Google+上开设了在线问答环节;而Giphy上则上传了近500张的动图。


这些平台都会为NASA带来新的粉丝。


而且在账号运营上, 也很有意思。他们不会用一些让人完全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而是用大白话来讲故事。


这些500多个账号, 是由NASA内部不同的团队管的, 10个小分支对接机构里不同的中心, 科学家、工程师、研究人员等一旦有了实时信息, 就可以直接对接发布。



NASA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品牌,很快在年轻人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各种品牌也开始争相寻求跨界合作。



以 NASA 为灵感的秋冬系列,各种 NASA 标志性的袖章 logo 被运用在潮牌衣服的设计上。



这双被炒到上万的鞋款设计的全部灵感,据说都是与 NASA 科学家交流后受到启发完成的。



乐高也不遗余力地推出“NASA Apollo Saturn V”运载火箭积木模型纪念升空五十周年,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Women of NASA”系列女科学家玩具。



仿佛在不知不觉中,NASA 在大众心目中不单是一个科研组织,俨然已经成为时尚界和潮流圈号召力最强的一个独特标志品牌了。


NASA 对电影的参与程度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从《2001太空漫游》中的巨型太空舱、《阿波罗13号》,到《世界末日》,再到《地心引力》里的地球云海等,透过电影镜头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 NASA 的先进成果和强大的科技实力。


《2001太空漫游》


《地心引力》



美国财政历史数字显示,1965年,NASA获得了4.3%的联邦拨款支持,五十年后,这个占比萎缩到了0.5%,而且还将继续走低。


正是由于缺少国家财政的支持,NASA近年以来不得不寻求各种路径的商业合作,用筹款以维持近地运输能力。


只是,商业项目对于回报的重视,与科研机构雄心勃勃的理想情怀,总会存在相悖的情况。


由于变相鼓励商业公司介入空间领域,NASA需要抽出不少人力,去配合合作伙伴完成诸如“如何更快的开发服务于富豪阶层的太空旅行线路”等项目,却在“发射红外线太空望远镜用以监测小行星避免地球危机”这类议题上孤掌难鸣。


无论是传回冥王星高清照片的“新视野号”探测器,还是发现“另一个地球”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这些项目的起点,均源自制订于本世纪初的计划,并在成果产生之前饱受诟病。


公众寄望于NASA成为一个“有用”的机构,这让NASA总是忙于自证清白,不定期地召开各种发布会,解释各项事业的意义。


NASA不断试探人类文明的极限,却又始终难以摆脱徒劳无功的评价。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作者:书虫掌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