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沃尔杯、戴维斯杯前后夹击,中网还有人看么?
2018-10-04 15:14

拉沃尔杯、戴维斯杯前后夹击,中网还有人看么?

刚刚结束的新兴网球IP赛事拉沃尔杯,赢得圈内圈外的一片叫好;而明年改制的戴维斯杯决赛阶段基本确定在11月。


前后两项重量级赛事夹击之下,中国网球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星光暗淡的难题。该怎么拯救你,我们的中国网球季?


文/ 葛思文 编辑/ 赵晴


翻开世界网坛赛历我们发现,在往常的美网赛季后,从九月初到10月底,巡回赛安排的赛事主要以亚洲比赛,尤其是中国赛事为重心,这也被我们称之为“中国网球季”。


简单盘点,男子包括:成都、深圳、上海等,女子包括广州、天津、大连、珠海,好不热闹,更不用说,这其中还穿插着贯穿十一黄金周的中国网球公开赛。


但今年我们意外地发现,虽然正值15周年,但缺席中网的男单大牌多了不少,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参加拉沃尔杯导致紧张的日程安排。



这是一项由拉沃尔等网坛五杰牵头成立的赛事,创意来源自高尔夫球的莱德杯,由欧洲明星队对阵世界明星队,名人多多,噱头十足。去年有费德勒和纳达尔双打同框,今年费天王又与小德“双宿双飞”,可谓热热闹闹。


搅局的不光有表演赛性质的拉沃尔杯,明年开始,还有真正的“网坛世界杯”——戴维斯杯。


今年8月,在足坛明星皮克背后公司的努力下,戴维斯杯新赛制敲定,明年11月马德里将上演焕然新生的网球世界杯。12场资格赛的胜者+今年的4强+2个外卡(英国、阿根廷),将角逐新的戴维斯杯冠军。在2019年2月进行的预选赛上,中国队将主场迎战日本队,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可以击败锦知圭,西岗良仁等日本好手,中国队便可以入围年底的决赛阶段。



如此看来,从明年开始,前有拉沃尔杯压制,后有戴维斯杯围堵,中国网球季无疑面临了新的难题。

横空出世的“顶级表演赛”拉沃尔杯


拉沃尔杯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多球星的青睐呢?让我们来看看这项赛事长啥样。


9月21日-23日,拉沃尔杯表演赛在芝加哥正式上演。虽然为没有积分的表演赛,但是这个比赛去年一出世就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阵容和奖金都堪称顶配。



阵容包括欧洲组的费德勒、小兹维列夫、迪米特洛夫、德约科维奇、戈芬,埃德蒙德;世界组的安德森,伊斯内尔,施瓦兹曼,索克,克耶高斯,蒂亚福。今年欧洲组因有费、德两位巨星压阵,继去年之后再次捧杯。


拉沃尔杯高额的奖金是吸引顶级球员的关键原因之一,去年赢球的欧洲队,六名成员每人都得到了25万美元的奖金——这还不包括他们的出场费以及为巨星提供得额外邀请费,每个人拿到的支票金额都是不同的,根据球员的排名和人气每个人都会获得数额不菲的收入,赛事联合创始人费德勒和纳达尔在本次比赛中总共赚到了几百万美元。



在球员收入方面,拉沃尔杯也是更容易赚钱的赛事。比如小兹维列夫,他在去年四大满贯的成绩分别是温网第四轮,加上澳网第三轮、法网首轮和美网第二轮,在大满贯上赚得的奖金是13万澳元+3.5万欧元+14.7万英镑+8.6万美元,总共约合42.6万美元,但这是参加10场比赛的总奖金数。在拉沃尔杯上,他仅出场两次,单拿冠军奖金25万美元来算,单场也达到了12.5万,比起大满贯的单场4.26万多出将近两倍了。



这一幕,是否让你感慨“活久见”?


就比赛本身的强度来看,参加这项赛事,也比打巡回赛和大满贯要轻松许多。美网是全年最后一个大满贯赛,在这之后球员的身体或多或少都会进入一个疲惫期,如果马上要投入接下来的亚洲巡回赛,成绩不理想是一方面,最可怕的是还有受伤风险。这个时候具有表演赛性质的拉沃尔杯的适时出现,既能调剂下紧张的参赛节奏,又能赚得真金白银,对球员来说是一箭双雕的美差。


尽管说是表演赛,但是鉴于参赛球星全是ATP最顶尖的高手和退役的网坛巨星,赛事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普通表演赛的性质,从目前的影响力来看,拉沃尔杯就是与ATP最顶级的1000系列赛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拉沃尔杯冲击下的中国网球季


先不谈中网,从时间和选手选择上看,受到拉沃尔杯冲击较严重的是深圳和成都这两项ATP250公开赛。


美国小将蒂亚福


美国小将蒂亚福原计划参加拉沃尔杯后一周的成都ATP250赛事,但是由于德尔波特罗临时退出世界组,蒂亚福最终决定放弃了出战成都的机会,参加拉沃尔杯。除去奖金的原因,能够和顶尖球员交手,以及在如此有影响力的舞台露面,对球员的吸引力无疑要远远大于一站关注度较低的普通巡回赛。


戈芬在接受采访


而参加完拉沃尔杯,顶着12小时的时差,匆忙赶到深圳参赛的卫冕冠军戈芬状态全无,亮相即遭遇滑铁卢,两盘不敌伤愈复出状态一般的穆雷。赛后在被媒体追问时,他也表示自己确实受到了长途跋涉的影响,并宣布因伤退出接下来的东京站,甚至还可能错过上海大师赛。


而已经开赛的中网,四巨头齐缺阵的局面,无疑让赛事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赛季星光暗淡,仅仅因为拉沃尔杯?


网球作为全球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个人运动项目之一,球员自然都要从收入和自我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哪些赛事对自己更有利。


过去不少的国内赛事,由于疏于网球文化的培养,很多需要靠巨星撑门面,撑票房。包括中网、广网、上海大师赛这些老资格赛事,虽然已举办超过十年,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这一问题。



来自国外记者发推特吐槽


中国赛季的冲击不仅仅是在男子网球,刚满5岁的武汉网球公开赛,在前几天还出现了开场后现场仅仅5人看一场WTA顶级赛事的尴尬场面。顶级的硬件,顶级的球星,并不代表一个赛事能受到各方面的认可。


过去多年来,中网用超高的出场费压住同期进行的东京赛,让尽可能多的球星来到中国参赛,但在赛场上司线的执法和观众的观赛水准却屡遭人诟病,也是通过了多年的努力和提高,才逐渐被认可,如今逐渐打造出了亚洲最盛大的网球赛,赞助品牌也日益增多。


但其他国内赛事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不占据十一黄金周这一“天时”的话,在工作日进行的比赛,看台上都有可能出现记者比观众多的窘境。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网球文化的普及和赛事的便民服务都亟需提高。



如今前有狼后有虎,但我们真正的难题还在于自身修炼,“打铁还需自身硬”,修炼网球文化的内功,或许才是真正长治久安的破题之道,也是我们举办这些网球赛事的初衷。


中国的网球赛事或许不应该再依赖那几个高价请来的球星,如何让网球运动真正成为一个城市或者百姓的生活方式,如何让网球运动融入大众的全民健身中,或许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网球赛才真正不再需要广撒网地赠票或是进行全民动员,才能真正成为商业化地网球赛事。


当然,客观地说,如今我们的网球环境已经有了不错的提升,而无论是WTA还是ATP,都希望凭借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来拉动其赛事商业化。


明年开始,WTA年终总决赛将落户深圳,而随着ATP年终总决赛与伦敦的合同即将到期,已经有多个国内城市磨刀霍霍,希望能获得主办机会。这样的机遇面前,在祈祷“下一个李娜”早日崛起的同时,更需要我们网球文化的不断提升。


毕竟,我们谁都不希望在家门口举办的全球最顶级的网球比赛,现场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要真出现那样的局面,“中国人傻钱多速来”的帽子,可就逃不掉了。


体育产业生态圈www.ecosports.cn原创稿件,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寻求转载请添加圈妹微信(ID:quanmei20)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