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艺谋合作十八年,赵小丁道出了《影》的光影秘密
2018-10-06 13:08

与张艺谋合作十八年,赵小丁道出了《影》的光影秘密


《影》是导演张艺谋和摄影师赵小丁合作的第10部电影了。


张艺谋的电影往往都是从画面开始萌芽,“我通常找好故事之后,有一天得专门坐下来想,这个故事拍出来是什么样,我就想一个画面。”而这次《影》的画面,就是一副水墨。


从2002年开创中国商业大片的《英雄》,到今天上映的《影》,摄影指导赵小丁一直是张艺谋电影主创团队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次充满水墨国画风格以东方美学著称的《影》,他负责实现张艺谋电影影像特征和风格样式。“他是一个认真到纠结的人”,赵小丁在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里总结说。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无疑最为重视的还是影像风格,2017年第一次召开《影》的拍摄风格讨论会上,张艺谋就定调这部片子:不倾向运动镜头,尽量实拍,走黑白风。而关于到底是一镜到底还是拍细节的一个讨论上,张艺谋觉得一镜到底是损失很大的,“观众知道你要掩盖”,这个拍摄方式最终放弃。


赵小丁与张艺谋


壹娱观察采访了《影》的摄影指导赵小丁,试图还原《影》中摄影所暗藏的东方美学和创作秘密,以下为对话《影》摄影指导赵小丁的部分内容。


壹娱:第一次听到这种水墨风格的时候,你并不吃惊?


赵小丁:对,因为我比较了解张艺谋导演,这是我们合作的第10部电影了。之前大家熟悉他色彩的表达,都是比较强烈的色彩饱和度,那种用到极致的红,那种浓墨重彩的美学表达,甚至有人说色彩构成了视觉暴力。但从他的个性上说,他不是一个重复自己的人。


张导每次电影剧本完成后,都会开会跟主创团队一起聊大致的影像风格和设计思路,他创作上非常民主。最初我们讨论过是不是可以用纯黑白的风格,张导觉得太刻意了,另外这也是比较简单化的处理。最后的共识就是,影像上接近于单一色调,色彩元素简约,就是追求一种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水墨国画感。


这种水墨的感觉如何落地?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这个电影的难点就在于,它不是纯黑白,但又呈现了近似于黑白影调的设计。


张导提出大方向后,我更多是从技术层面提出建议,比如摄影机菜单的设定,我们选择了RED WEAPON摄影机,这是一个8K分辨率的机器,为了兼顾存储量和后期制作压力,我们选择了5K,压缩比用了6:1的。开拍之前,我们也过了大量测试,包括下雨的场面,拍下大雨不难,拍雨雾是很难的,我们拍了一些试片给导演。


导演跟我和美术一起讨论过,首先在被摄环境的元素中,就要把主观色拿掉,现场整个制景、道具和服装等,都是按照一个既定的美学原则来做。比如美术师在制景时,他说木头是不是呈现出本身的棕色感觉?导演说不用,把颜色降到最低,几乎到0。后来反复筛查,服化道都得符合这个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特征,因为故事本身的极端性,适合一种相对极致的和风格化的手段来展现。


包括最后人的肤色饱和度的处理,在后期调色过程中,完全保留原始肤色就会稍显突兀,但完全抽掉就成了黑白电影,所以做了很多尝试,我们专门做了一套LUT(色彩效果的预设),跟整个环境做了一个匹配和平衡。


壹娱:2017年3月18日《影》开机,开机之前的预想和之后实拍有哪些差距?


赵小丁:我们实拍中还是遇到了超出预想的难题,开拍之后也在反复找光影呈现的细节。


在内景拍屏风时,屏风最后用的是半透明的黑纱。黑纱上有草书书法,也用了刺绣,充满了东方美学。比较难的是现场的用光,光的构成要符合整体水墨感,同时符合故事氛围,就像人心都隔着一层纱,透过纱你能看到一些东西,但又不可能一览无余。这些细节的美学构成,都要符合整体大故事美学上的规定情景,这是拍摄的难点。


内景的设计以暗黑调为主,之前屏风选了很多种质感的纱,因为它不能完全通透,完全通透的话草书很难留下,但又要求通透,镜头拍过去,至少能带出来六七层纱。


张导希望有很多光影,电影画面需要一个柔和明暗的光影在屏风上,这个光影的营造有相当的难度。我们选择了一个三千平米的摄影棚,选择大功率的灯,在顶棚上吊了很多东西,用它遮挡光形成阴影效果。这些在纪录片都有展现。


内景的部分对摄影压力很大,这种影像的光影不是简单化的,不是一个大反差黑的全部黑死,它要有层次和细节,摄影的同行们看这个电影会有这种感受。


张导喜欢多机位拍摄,《影》从头到尾至少是三个机位,这对于内景上打光的要求更高,满足一台机器的光不难,挑战是如何同时高质量的满足三台机器的光。


最初的设想是,电影中的大殿四周都是通透的,就像夏威夷的建筑,海风能吹进来,这样就能实现飘雨的感觉,但实现过程中发现,通透的大殿需要后期做背景延伸,特效的量会成倍的增加,张导也担心会变成特效电影了,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


最终还是回到封闭的大殿,大殿的陈设怎么构成?柱子是比较常规的,导演就用一层一层的屏风,屏风上面是草书,这样效果很符合水墨的中国元素。而且这也符合郑恺扮演的国王,这个角色喜欢舞文弄墨,屏风上的书法都是他写的,这样不光完成了美学上的设计,也跟情节挂钩了。


屏风背后的关晓彤


壹娱:光影的美学拍摄处理上,有哪些随机和灵活的处理?


赵小丁:电影名字叫做《影》,英文就叫shadow,影子有不同的层面,一方面是故事本身讲的,影子是替身的称呼;


第二层,你从视觉上看这些角色,他们会有人的影子,这些影子的处理需要根据现场环境来处理,前期很难设计,因为要根据空间和屏风的位置来调度,我们让角色跟屏风产生真的人影和投影之间的关系,都是即兴的。比如邓超扮演的人物站在屏风前,我们透过屏风来拍他,就先用一个光从他身后打过来,影子投在屏风上,从这个阴影里能看到他真实的脸;


第三层,就是角色内心折射形成的阴影。通过这三个层面我们去表达《影》。


屏风背后的孙俪


壹娱:这些随机的处理拍摄,张导的反应是什么?


赵小丁:跟张导合作这么多年,我一直赞成他说的,摄影从来不抢戏。一部电影的创作,将来大家不能故事内容没记住,只记住了摄影。也就是说主流的电影里,摄影的造型手段是为故事服务的,没有更多的炫技,小众个性化的电影除外。


我们比较满意的点,就是影像风格是适合这个电影故事的表达,把国画和水墨这种东方元素结合的比较和谐,不是形式上突兀也不是形式盖过内容。导演满意,我也满意,没有特别使大力使蛮劲。


壹娱:你之前也提过,张艺谋导演不希望重复自己?


赵小丁:他永远对新东西有尝试的热情,这难能可贵,他这个年龄这个地位,靠惯性舒舒服服做创作完全没问题,但他没有面临名利的压力,他是发自内心的本能去尝试创新。听起来大家都这么追求,但真正做起来,他真的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如果存在,那就大胆的往这种可能性走。


壹娱:他也是非常抠细节的人。


赵小丁:这个比比皆是,我也深有体会,这次拍《一秒钟》,演员张译他们也深有体会。《一秒钟》里有很多电影放映的场景,我们不拍银幕,而是拍放映机放出来的光束,因为有的时候是夜景,拍这个光束就弱,日景的时候就会明显亮很多,张导希望拍出夜景到日景的变化,于是放映机的师傅一遍遍放,我们拍了十几条变化,他就盯着,一直到满意,一直到最好的明暗结构变化。差一点也不行,差半秒钟也不行,一遍又一遍。


壹娱:十多年的合作,有默契也有妥协?


赵小丁:在《影》后半部分死士进攻的那段里,是雨天,死士都是比较偏中性的人,他们用比较阴柔的方式破解对方阳刚的招数。最初有一些极端的想法,我们也用高速拍摄了他们那种长头发比较阴柔的感觉。


但后来剪辑完成后,这部分又拿掉了,觉得这部分感觉可能去的有点远,其实那部分比较外化比较极端化的东西会让电影更个性化,但他综合考虑风格的统一性和戏剧冲突,做了一些妥协。现在这种阴柔的部分在电影里还是有,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里面也有展现和解释。


我跟张导的合作,妥协相对来说会更多一点,这个首先也是摄影的创作、游戏规则决定的,因为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导演,他是最终拍板的,摄影师你有你的建议、想法,但是最终还是为导演把故事讲好,你把你的职责、工作要做到最好。


《十面埋伏》的时候,我也站在自己的角度跟他有过探讨。他后来跟我说了演员和周期上的压力,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慢慢彼此兼顾,最终我们按照游戏规则做一个整体选择,这个整体的拿捏,确实挺重要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