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七天长假,我竟然想念中午难吃的外卖
2018-10-08 09:10

过了七天长假,我竟然想念中午难吃的外卖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叶丹璇。


年轻人们把信任交给了互联网,谁知道精致的外卖包装里可能是“脏乱差”餐厅炮制的问题食品,外卖平台上好评爆表的网红餐馆可能是某条臭水沟旁边无牌经营的黑作坊。


恭喜你,度过七天长假,在家乡的婚宴上吃过大鱼大肉,在奔波的旅途上尝过异域美食,或者宅在大城市的家里吃了几天修身养性的清粥小菜,如今终于回来上班吃外卖了。


短短几年间,外卖已经颠覆了都市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上班太累不想做饭——叫外卖;休假难得不想做饭——叫外卖;起晚了不想动——叫外卖!一旦没有了外卖,“死宅”们恐怕只能重新回到吃方便面和涪陵榨菜的苦日子了。


两三年前,红黄蓝三巨头同台竞技,刀光剑影,中国成为了全世界外卖产业最发达、最完善的地方。抓住“足不出户”的用户痛点,外卖行业复制了当年快递行业的崛起模式,并且在更发达的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蝴蝶效应般的增长,几年之间就意气风发地到海外敲钟上市。


如今,外卖巨头越来越赚钱,外卖包装做得越来越精致,但人们却感到外卖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吃。


01 “黑外卖”发展年鉴


早在2016年,央视举办的“3·15”晚会上曾曝光外卖平台店家的经营乱象。


无照经营、虚假图片、令人作呕的卫生条件,备餐及送餐人员成谜的健康状况,这些一直隐匿在“便利生活”的光鲜牌匾背后的负面因子,终于暴露在阳光下。


一时之间,外卖的忠实用户们提心吊胆,对被曝光的平台避之不及,叫外卖前总要谨慎地实地考察一番,才敢半信半疑地摁下“确认订单”的按键。


事实上,外卖乱象绝不仅仅在某一个平台上滋生。


2017年3·15晚会调查组再次暗访某网络外卖平台,在审核愈发严格的情况下,外卖商家申请中介仍然层出不穷。


没有餐饮经营资质,甚至连实体店都没有的商家,只需要给中介一定的服务费,就能成功通过平台审核,月销数千份便当,评分往往高达4.5分以上,让人难分真假。


瑞典一家日本餐厅的外卖包装。有美感与设计感的包装可以给美食加分,但很多餐馆的外卖包装往往虚有其表,给人一种精致的“塑料感”。


据媒体报道,外卖代办业务并没有受到曾经风波的波及,反而愈发产业化、链条化。从前需要自己与平台斗智斗勇,还要祈祷遇到一个好说话的平台业务员,才能偷偷摸摸上线的外卖商家,此时只需要1200元,自会有中介帮你处理剩下的一切事宜。十多家甚至数十家外卖店,都挂靠在同一家美食街的营业执照旗下,“一证多用”并不稀奇。


由此衍生出来的“幽灵餐馆”一词,正是这些没有实体店,在家庭小作坊里违规生产的“黑外卖”们最好的注解。


除了外卖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配送过程中的种种意外也让用户们人心惶惶。前段时间,外卖员偷吃外卖的监控录像引爆互联网后,又有用户因为询问外卖超时原因遭到外卖员摔打餐品,导致用户被溅起的热汤烫伤。


这些“黑外卖”在中介的掩护下逃过有关部门的检查,在平台的默许下,依旧每天迎来送往海量的订单。而消费者,无疑是外卖产业链中力量最薄弱的一环。


没有人敢确定,自己手里的这份外卖从备餐到送达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有媒体曾报道:某外卖员发现汤汁洒出,在街头将汤倒回盒内。


02 难解的困局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本地生活O2O行业研究报告》,截至2016年,中国的外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000亿。而外卖平台“饿了么”也发布数据称,其中国市场用户规模达到6个亿。


外卖已成为上班族的刚需。每一丛写字楼都和外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每一个白领都有精力和能力带饭上班,但每个上班族都必须吃饭。


在短暂的中午休息时间里,享受一份送到门口的外卖,已经是生活对“社会人”极大的恩赐。


因此,大多数白领们点外卖时,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考据此店是否有实体门店,更加没有精力思考外卖app上的店铺地址究竟来自何方。


年轻人们把信任交给了互联网,谁知道精致的外卖包装里可能是“脏乱差”餐厅炮制的问题食品,外卖平台上好评爆表的网红餐馆可能是某条臭水沟旁边无牌经营的黑作坊。


2016年8月5日,五道口购物广场,两家餐馆的厨房。图/新京报


近日有网民爆料称,吃了外卖之后食物中毒,医生诊断后发现,是外卖中掺了发芽的土豆,对人体健康极其有害。


无独有偶,清远两名大学生在吃了外卖后,上吐下泻,找到店家打算维权,却遭到店家反问:“死了吗?没死就不说了,我很忙要炒菜。”


天怒人怨的黑外卖,正在成为一个难解的困局。


一方面,经营一家餐馆的制度成本居高不下,各类应税收费和非税收费让餐馆经营者透不过气,据凤凰周刊报道,“餐饮业承担的税费共计40余项,其中应税税种12项,非税收费有34项,每个企业至少要交20项以上的非税收费”。


另一方面,互联网外卖放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居心不良的餐馆经营者在外卖平台的掩护下,有更多办法钻过大大小小的监管漏洞,躲在隐秘的角落里,把外卖销售给千家万户,而不屑于此道的正当经营者可能还在为加租而忧心忡忡。


2016年7月13日,石佛寺村“河南烩面”餐馆,脏乱的厨房里,女子正蹲在地上收拾案板。图/新京报


03 “羊毛出在羊身上”


约谈、整改、公关,是外卖平台整治的标准化流程。


然而,公关之后,小作坊里的“黑外卖”又改头换面,卷土重来。都市人对外卖的高度依赖,使外卖平台和店家都充盈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底气。


有人疑惑,平台的整治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下一次爆出外卖丑闻时,一切都只像是更高级的重演。


事实上,众外卖平台看似在高度严格地规范准入条件,建立各种电子档案,实际执行的平台地推人员(即与商家接洽的平台业务员)却肩负着地区的KPI构成,为了达到目标的商户入驻数量,不得不在商家的资质审核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规范商户的菜品质量,新兴的外卖直播无疑是一个让食客安心的手段。近期爆火的一个主打外卖咖啡的平台率先使用了这种方式,点单后打开app,就能看到你的咖啡实时制作的全过程。


但是,当外卖平台的体量过于庞大、网络过于密集时,逐家铺设直播设备、进行大数据联网,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这个让用户放心的好办法,最终依然会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然后美其名曰“消费升级”。


坐拥数亿外卖用户,还有广大的三四线城市等待开发,中国外卖平台依然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但光明的未来,不应仅仅属于敲钟上市的外卖企业,借互联网外卖重塑餐饮行业的规范,改善国人的饮食生活,才是未来互联网餐饮的价值所在。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叶丹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