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们破发之后
2018-10-24 09:26

独角兽们破发之后


来源:界面

作者:陈菲遐


10月22日,小米(小米集团-W,1810.HK,下称小米)的股价迎来了近三个月以来最大幅度反弹,全天上涨5.7%。


此外,众安在线(6060.HK),阅文集团(0772.HK)、平安好医生(1833.HK)等涨幅都超过了3%。


此前一年时间,众安在线、阅文集团、平安好医生、雷蛇(1337.HK)、小米等纷纷上市,并在上市之初备受投资者追捧。他们身披新经济的光环,被称为独角兽。


不过,在人口红利的末期上市,就意味着这些公司的业绩、商业模式以及公司战略将不得不接受投资者挑剔的眼光。如今,上市仅三个多月的小米股价较发行价下跌接近30%;阅文集团更是从最高点的110港元下跌至40港元附近,跌幅超过50%。


曾经对于新经济的代表非常有信心的投资者,也开始有了一些犹豫。一位港股投资者对界面新闻表示,之前曾经购买小米的股票,后来看到这种下跌,最近连新股都已经不申购了。


这些新股包括了近期密集上市的美团点评、映客、海底捞、华兴资本控股等,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消费领域的企业,股价破发都成为了常态。


下图,清晰揭示了港股独角兽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


今年上市的“独角兽”股价走势一览 来源:WIND资讯


什么原因导致了独角兽的股价下跌?


估值泡沫


无论是美团点评、映客、小米还是海底捞,头顶光环的独角兽们至少在上市时“面子”十足。


以海底捞为例。9月26日,海底捞以17.8港元登陆香港主板市场。其在港发售4.2亿新股,募集资金净额72.7亿港元,高瓴、景林、雪湖等基石投资者认购数占IPO发行量的38.95%。目前,海底捞最新市值为917亿港元,过往12个月净利润为12.9亿元,静态市盈率达72倍。传统餐饮公司在香港主板市盈率超过60倍有些不可思议。


同样不可思议的还有小米。目前,小米的市值为2826亿港元,面对2017年净利润亏损438亿元的净利润成绩,-14倍的静态市盈率显然没有意义。


而依然能够得到超额认购的原因,显然是投资者的乐观情绪。诺亚基金高级销售经理王栋认为,认购者普遍认知,独角兽们的市盈率将在两三年内降至合理区间,换而言之,用未来业绩填今天的市值“泡沫”,对于他们来说合情合理。


造成独角兽们估值泡沫“充盈”的另一个原因,是赴港上市公司数量大增。


据10月16日的WIND数据统计,截至当日,港股市场今年共有169只新股上市,其中138只破发,破发率高达81.6%。目前较发行价跌幅超过50%的新股多达49只,跌幅在20%至50%之间的新股有58只。


2018年是港股的变革之年。由于制度设计问题,此前港股市场痛失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同股不同权的资本结构,在之前港交所看来,有违投资者公平。


今年2月,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将近25年来港交所最大规模制度改革提上了议程,其中主要议题是拓宽现行上市渠道、便利新兴与创新产业公司上市的细则,如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还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还计划设立创新板,旨在吸引一些初创、未有盈利的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等等。


政策驱动直接导致了科技独角兽扎堆上市。7月12日,曾出现映客、指尖悦动、齐屹科技等8家公司扎堆上市的盛况。目前,除了已经上市的小米、海底捞之外,还有包括诸如猫眼电影、斗鱼、快手等等一系列新经济政策支持下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冲刺上市,最快今年完成。


“快速增长的新股发行,向市场提供了更大的股票供应量,对于港股的流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港股市场下跌的重大原因。”一位分析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指出。


机构在大幅减持?


散户投资者容易追涨杀跌,再加上市场的投机力量,这些投资者贡献了市场的波动性。但是,在港股市场上,真正的稳定力量——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后短期浮亏并不是很在意。


香港市场公开发售部分最少占IPO的10%,是给散户打新的。90%的部分是国际配售部分,对象是基石投资者、机构投资人。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界面新闻介绍说,机构投资者也分为多类,其中,对冲基金有很大机会将在上市第一日抛售,而长线大基金和机构投资人会更看重价值投资的因素和未来行业的发展潜力。通常这些大基金对于企业并不会着眼于短期业绩,部分有潜力的企业甚至会在下一轮市场时带来丰厚的回报,甚至不能用“年”为单位来衡量。


因此,即便小米、美团大幅跌破发行价,但是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并未损害,机构投资则并不会太在意。


兴业研究的一份研报指出,独角兽企业破发的背后,源于一二级市场价值认识的差异。一级市场资本注重用户需求与先发优势;二级资本注重可预见利润的商业模式。此外,一级市场流动性低,企业选择资本的拍卖市场,定价易高难低;而二级市场则是高度流动性,定价来自估值与盈利的匹配;最后,一级资本的战略投资者,考虑到所投企业的协同效应后会提高出价,而二级市场的财务投资者并不会为此付出溢价。


随着港股市场的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热钱涌入,难免让市场变得不再理性。独角兽们的破发或许是对这股热潮的一次回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