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技术是如何进化的?
2018-10-26 18:05

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技术是如何进化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画外hoWide(ID:howwide),作者:斯蒂芬·普林斯,编辑:刀疤狐、Cai,头图来unsplash,原文标题:《好莱坞动画电影技术进化史》。


动画所带来的创作可能性,长久以来一直让电影人心驰神往。作为一种银幕模式,动画令电影摆脱了场地、人物甚至想象力的束缚。这种银幕模式从电影诞生之时就已经伴其左右,而创造动画世界的手法同样与时俱进。


电影发明不久后,最早的动画电影便出现了。1906年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的《滑稽脸的幽默相》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他使用粉笔和黑板创作了一系列滑稽的面部表情。


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


而1914年,温莎·麦凯创作的《恐龙葛蒂》中的葛蒂,称得上是早期最受欢迎的具有鲜明人格特征的动画明星之一。


温莎·麦凯(Winsor McCay)创作的恐龙葛蒂是最早的具有鲜明人物性格的动画形象之一


这种高度拟人化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动画世界里,却是生动而有趣的。比如我们常见的,如果一个卡通人物驱车意外坠崖,车会悬在空中,留给司机足够的时间意识到危险,并表现惊讶害怕的表情,随后,重力才卷土重来,车子继续坠落。


2D动画


在20世纪90年代电脑技术发展前,动画电影基本上都是传统的2D格式。


艺术家将兔八哥之类的卡通形象绘制在透明赛璐珞胶片上,而后将这些薄片覆盖于已画好的背景上。为了制造如兔八哥从兔子洞中蹦出来的动作效果,艺术家必须绘制多幅画格,每幅画格都表现兔八哥动作的一个细节,然后再将这些画面融入背景,逐一拍摄。


这种拍摄手法流行于1914年。尽管这是当时业界的统一方法,但能体现的立体深度却有限。当一个角色远离摄影机时,镜头无法随之移向纵深处。


随后,华特·迪士尼在诸多技术领域内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而他的作品也统领了20世纪30年代的卡通王国。


  • 1928年,迪士尼制作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米老鼠在其中首次正式亮相;


  • 1932年,他使用特艺技术(Technicolor)制作了《花与树》;


  • 1934年,他又推出了风头盖过米老鼠的唐老鸭、高飞、布鲁托等一系列动画形象。



《汽船威利》中米老鼠首次亮相


迪士尼制作米老鼠、唐老鸭等角色担任主演的系列短片很快风靡全美,但他想继续挑战动画创作的可能性,于是决心制作一部动画长片。


这部长片需要彻底电影化,迪士尼必须要解决透视关系不够突出的问题。迪士尼和他的团队首创多层摄影机(multiplane camera),而该技术日后也成为制作2D动画的基本手段。多层摄影让动画师能够创造出景深效果,令视觉信息更丰富。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迪士尼,1937)


1937年迪士尼制作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问世。影片使用了上述的创新技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看着如同真人角色一样有血有肉、感情充沛。


影片造成了极大的轰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巨大成功开启了2D动画的黄金年代,各大好莱坞制片厂也纷纷创立了各自的动画部门。


其中迪士尼奉献了大部分动画长片,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匹诺曹》《幻想曲》《小飞象》《小鹿斑比》和《灰姑娘》。


其他制片厂则以动画短片见长,如20世纪福克斯公司旗下的Terrytoons公司推出了海克和杰克、大力鼠和狗副警官等角色;环球影业出品了啄木鸟伍迪系列动画;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捧红了疯狂猫和脱线先生;米高梅电影公司有汤姆和杰瑞坐镇;而派拉蒙影业则让大力水手和鬼马小精灵家喻户晓。


但众多制片厂中,华纳兄弟影业脱颖而出,坐拥最多的动画明星和经典短片。华纳的当家明星有兔八哥、达菲鸭、埃尔默·福德、猪小弟、哔哔鸟、大野狼、火爆山姆、崔弟、臭鼬佩佩、乐皮尤等。动画师和导演恰克·琼斯、特克斯·埃弗里、鲍勃·克兰皮特、弗兰克·塔什林、弗里茨·弗瑞朗格和配音大师梅尔·布兰科等得力干将。


猎兔季节(华纳兄弟,1952)


然而,越来越高的成本和电视的流行终结了动画的黄金时代。前米高梅电影公司动画师威廉·汉纳和约瑟夫·巴伯拉顺应电视时代的到来,开发了“有限动画”技术,并将其迅速应用到《瑜伽熊记》《快枪麦克劳》《摩登原始人》《猫老大》《杰森一家》和《紫金刚》等动画中。


不过,在数字电影盛行的今日,传统2D动画仍未被取代。日本国宝级动画导演宫崎骏制作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和《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则引领了2D动画的复兴。


千与千寻(东宝,2001)


宫崎骏尽量避免使用数字技术,一直坚持手绘。在制作《千与千寻》的时候,宫崎骏曾告诉员工:“这是一部二维动画电影。这也是我们的厉害之处。”他认为相较于数字技术,手绘动画能够给创作者更多的自由。 


真人表演和二维动画的结合


将真人表演和动画画面结合在一起对于电影人来说是股不可抵挡的魔力。


1915年,Max Fleischer发明了转描机(rotoscope),实现了真人表演和动画的结合。


它将已经拍摄好的影像投射于一组赛璐珞胶片上,之后动画师们对胶片进行涂绘。这些已经绘制好的胶片会被拍摄下来,得到的影像再融入真人影像。


1945年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起锚》中就有一段运用影像描摹技术的滑稽场景,其中演员金·凯利和卡通形象老鼠杰里一起翩翩起舞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没有使用任何数字工具却将真人表演和动画十分自然地融合的影片,当属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迪士尼,1988)


这部电影包含了1000多个结合真人表演和动画的镜头。故事讲述了私人侦探埃迪·瓦利安特(Bob Hoskins饰演)调查一宗卡通人物谋杀案的故事。


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摄影师迪恩·康迪(Dean Cundey)以及来自工业光魔公司的特效技师们倾尽全力,尽可能让埃迪和兔子罗杰及其他图恩城居民同住一片蓝天下的幻象显得真实可信。


3D动画


3D动画在影史也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默片时期。3D动画可以指木偶或其他模型动画,也可以指计算机创造的三维动画。用木偶或模型制作动画是一种传统的手法,它广泛应用于定格动画中。


许多经典特效电影都使用了这一技术。威利斯·奥布莱恩在《失落的世界》中使用了恐龙缩微模型,通过略微改变模型的姿势让其呈现连贯的动作。


失落的世界(First National,1925)


雷·哈里豪森是另一位定格动画大师。他发展了“动态”动画技巧,并应用于一系列改编自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电影(《辛巴达七航妖岛》《神秘岛》《伊阿宋和金羊毛英雄》《诸神之战》)等。


哈里豪森所创造的最受人瞩目的镜头之一要属伊阿宋和一队骷髅士兵的对战。哈里豪森通过让每格胶片进行35次移动、每秒影片包含840次移动的方法,实现了骷髅士兵的手臂和腿的活动。这些动作和真人表演一同在电影中出现,令打斗看起来十分真实可信。


哈里豪森为伊阿宋大战骷髅兵设计的初期概念稿


自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开始包揽特效的工作,动画也渐渐得益于这项革新。当今好评如潮的动画剧情片《玩具总动员》《怪物史瑞克》《海底总动员》等都使用了数字动画技术(digital animation),在计算机的三维空间内创造角色模型。


不同于使用真实摄影机拍摄的传统2D动画,数字动画电影均以虚拟摄影机(virtual camera)拍摄完成。它能够模拟摄影机拍摄场景的不同方式,模仿不同透镜的视觉效果、景深,选择调焦,以及横摇和推轨镜头的运动轨迹。


因此,视觉深度和运动透视的幻象在数字动画中都更逼真,这些电影能够捕捉的真人表演的特点也要远超过2D动画。


此外,数字动画也更高效,因为动画师只用创作关键帧(key frame,指角色或者物体运动或变化中关键动作所处的那一帧)。一旦确定了关键帧,计算机再来生成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之间的动画。


数字技术的效率和创造力让动画剧情片如雨后春笋般激增起来。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动画剧情片的产量都相对较少,且大多为迪士尼公司出品。但如今,它们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每年票房成绩惊人。


《玩具总动员》(皮克斯,1995)


皮克斯和梦工厂就是专攻数字动画剧情片的电影公司。皮克斯于1986年组建,于1991年同迪士尼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它的第一部动画剧情片是《玩具总动员》。皮克斯制作的其他耳熟能详的作品还包括《怪兽电力公司》、《海底总动员》系列、《赛车总动员》系列、《超人总动员》和《寻梦环游记》等。


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片不仅拥有一流的数字技术,并且一改卡通片常态,流露出老少皆宜的幽默。这种融合非常成功,家长和孩子们一样喜爱这些电影。


飞屋环游记(皮克斯,2009)


梦工厂的作品《蚁哥正传》《埃及王子》《怪物史瑞克》《怪物史瑞克2》《鲨鱼黑帮》和《马达加斯加》等,也同样用顶级的计算机技术呈现了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打通。数字动画技术为动画剧情片开启了商业大片的大门。


动作捕捉技术


在2D动画的世界中,转描机有时被用于将真人影像投射到赛璐珞胶片上,之后再由动画师在照片上进行描绘。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与动画结合,不如说真人表演为动画提供了视觉模板。


圣诞颂歌(迪士尼,2009)


而在数字动画的世界中,动作捕捉技术(performance capture)使用了类似的运作方式,即为动画角色提供真人表演作为模型。演员会穿上一套在关节处安有反射标记点的动作捕捉服,并由数十台摄影机对其进行拍摄,每台摄影机会发送一束光线到标记点。


之后,光线再反射回摄影机镜头,以一系列黑底白点的形式被翻录到胶片上。这些白点反映了反射器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一幅模拟拍摄动作的2D画面。最后,计算机会对多台摄影机同时捕捉的画面进行比较,再建立3D动作模型。


极地特快动作捕捉


罗伯特·泽梅基斯便以这种方式拍摄了《极地特快》。演员汤姆·汉克斯身着紧身衣,脸上贴有152个传感器(用于捕捉其面部表情),由100多台摄影机对其进行拍摄。通过将其表演转化为数字图像并配上相应的卡通形象,汉克斯能够同时扮演包括一个孩子在内的五个全虚拟角色。


动画的乐趣在于,它摒弃了照相写实主义,创造了一个比真人表演更奇思妙想的视觉世界,它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过多限制,令电影人创作出真人表演所无法企及的一个又一个精彩作品。


参考资料:

内容来自后浪电影学院系列丛书《电影的秘密》第九章“银幕真实的模式”,略有删节、改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画外hoWide(ID:howwide),作者:斯蒂芬·普林斯,编辑:刀疤狐、C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