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老城为何没有上海苏州好看?
2018-10-30 07:34

广深老城为何没有上海苏州好看?

来源: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

作者:孙不熟


这几天在苏州和上海闲逛,主要在它们的老城区活动,一个总体感受是整洁有序、人文荟萃、情怀满满,让人赏心悦目,这和我所熟悉的广深截然不同。众所周知,广深两座城市,地段秩序更替特别快,老城区的存在感很低,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不大。


在深圳,城中村在市中心随处可见,福田甚至被戏称为“龙华南”,足见深圳市中心的变化之快。在广州,高大上的天河区,城中村也是一道道魔幻主义的奇观。而在越秀荔湾,城中村虽少,但批发市场多,各种脏乱差,有些老街区还能看到老鼠遍地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苏州,包括北京成都这些城市,能把老城区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而广深做不到呢?


我想起著名规划学者袁奇峰讲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深圳广州的“城中村”是一种广东特色,是政府在城市化中“遇到红灯绕道走”的特殊产物,是低成本城市化的结果


关键词是“遇到红灯绕道走”,什么是“红灯”?就是旧村、旧厂、旧城、批发市场这些难以改造的“硬骨头”。在城市化的初期,广深的应对策略是放弃,是绕道走,而北京、上海的选择是重视“城边村”改造,不让集体土地进城,不许村庄成为改造成本奇高的“城中村”。


换句话说,北京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是平推齐进的,而广深则是迂回前进的,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就绕道而行,所以广深的新区发展得特别快,老城区衰败得也特别快。比如在广州,一条广州大道把城市一分为二,一个老广州,一个新广州,二者泾渭分明、各自运行,这种空间上的断裂感在同类城市中是比较罕见的。


和广深不同,北京上海的老城区可以说都经过大规模的换血运动。在北京,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胡同北京人被成片地连根拔起,搬迁到通州、昌平等外围区。在上海,从1991年到2003年,约300多万原本住在市中心的上海市民被迁往郊区的动迁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档楼宇以及经过修缮后的旧式洋房。


在上海,甚至有这样一句戏言:“内环讲英语、中环讲普通话、外环才讲上海话。”


在广州,可以说正好相反,内环讲粤语,外环才讲普通话


换句话说,广州老城区没有像北京上海那样有过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即使拆迁,也大多是原址回迁,而非异地安置,“动迁房”在这里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所以,广州老城区为什么没有上海北京那么好看?答案肯定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肯定是广州在城市运营上不是强势风格,做不到像北京上海那样连根拔起、整齐划一。


广州曾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城市更新局,但旧改这一块老实说推进力度不大,城内一直缺乏一个像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这样的标志性旧改工程。当然现在有了永庆坊,这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开始。


当然,不强势也有不强势的好处,那就是顺应了城市的有机生长特性,让城市中心保留了生活空间的多样性,这不仅给外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居住场所,也让原住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化的红利,这也是一种成功。众所周知,广深的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扮演着“创业孵化器”的功能,不少创业家的梦想都是从城中村租房开启的。


毕竟,城市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比如,有城中村的城市,不好看,但是适合生存,有利于拓展城市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孙不熟是公众号“城市战争”创始人、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卫视《财经郎眼》特约嘉宾、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