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马化腾效应”
2018-10-30 15:27

知乎的“马化腾效应”

题图为马化腾出席2018年3月25日的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时所拍。来源:视觉中国


时隔六年,知乎又一次发起了一场互联网十问,马化腾打的头炮一炮而红,今天已经进行到第七场,由陆奇来提问。


六年前那场“互联网十问”,同样是由马化腾第一个提问,十个提问者包括:马化腾、Kevin Kelly、李开复、张小龙、王小川、段永朝、薛蛮子、徐小平、王冉和keso。


今年的十问换汤不换药,名字改成了“互联网洞见者”,截止目前已经公布的七个提问者包括:马化腾、徐新、刘慈欣、杨强、张鹏、李开复、陆奇。


六年前这十问被投资者主导,而今年的十问迄今被人工智能主导,的确够无趣的,没有体现出互联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过是迎合当下社会的讨论热度罢了。


知乎对于马化腾而言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当年一问后,他在知乎上深度潜水六年,六年前他唯一的回答献给了“微信iPhone版应该怎么删除和单人的聊天记录”,答案简洁明了、惜字如金:手指右滑



但这个答案在今天是错误的。


知乎搞的这个营销活动现在来看只能用“高开低走”或“尴尬”来形容。截止2018年10月30日上午11 : 44,这个活动获得了4700多个回答,而马化腾一个人就获得了3269个,占了全部回答的三分之二还多。其次是互联网女郎徐新获得了453个,科幻作家刘慈欣获得了421个,剩下的几位只有一两百个回答。


在马化腾强大的个人号召力面前,别人都成了陪跑团,这种巨大的差距和尴尬,我们只能称之为“马化腾效应”。


唯一值得庆祝的是,徐新的加入打破了六年前全是雄性的格局。


我们来看这七位提问者的问题:





李开复、陆奇、杨强、徐新四位的问题都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的范畴,他们的问题藏匿于我们日常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和报道中,或许这些问题都能通过李开复的新书找到一些答案。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无法在知乎的回答或虎嗅的文章中寻找到,但它或多或少可以引发普罗大众对人工智能思考的觉醒。


这其中,马化腾和刘慈欣由于他们所处领域的不同,反而提供了让人们自由畅想的可能性。马化腾抛出的问题有人认为是他在寻找腾讯向toB转型的药方,又加上某种稀缺性——马化腾在知乎上六年才冒一次泡——网友的群嗨是可想而知的。但这里面从来不缺段子手的推波助澜,一本正经地假装不知道此人是马化腾的知友“矮个芝麻”意外胜出:


谢邀,先说结论,这个问题大而无当,只能泛泛而谈,喜欢这样提问的,一般是在校的大学生,缺乏企业实际经营经验。


建议先踏踏实实工作几年,像答主一样拿到20万年薪,再回头看你问的这些夸夸其谈的问题,会觉得很惭愧的。



虽然此人的回答后来被知乎折叠了,但谁说一定要一本正经坐而论道的?当然马化腾的号召力非常强,一位网友贴出翻译的6万字雄文来回答这个问题就非常符合逼乎的调性了。



回到今天陆奇的问题上来,他问“在人工智能时代,怎样的创新环境和措施能让科技驱动的创业公司成功,使其不再是大型科技公司的专利”,这是个常规提问,目前只吸引到了900多人关注,50多个回答,优秀的回答更少。人工智能尽管从2016年初热炒至今,但它仍然是一个圈内热圈外冷的、并不那么性感的词。这个问题的遇冷在我的意料之内。


令人意外的是,知乎没有邀请医学、脑科学、神经科学或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提问,终究是难以逃开互联网圈的桎梏,格局终究是小了些。


知乎,知否?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