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造假”能力,谁也比不了这群人
2018-10-30 16:21

论“造假”能力,谁也比不了这群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


在这个时代,有许多“造梦大师”。


比如我们都爱电影,斯皮尔伯格、诺兰、宫崎骏,都可谓这个时代的造梦大师。尽管我们都明白电影所塑造的世界,或美好、或残酷,终究是假的,但在观看的时候,我们仍然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影像“欺骗”。



我们也的确需要这种幻象,来抵挡现实的压力。所谓艺术,正是在这样的缝隙中肆意生长。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相比于眼睛,我们的耳朵,实则是个更单纯的感官,更容易受人左右——


试想一段有声影片在你面前突然播放,如果你想逃避,眼睛可以立刻闭上,但耳朵怎么办?


许多时候,你只能接受,只能听下去,无法反驳,连逃走的机会都很少。


录音和唱片被发明出来,至今已经过去100多年,如今耳朵听到的声音,不知比之前的人类超出了多少倍。


除了有自然界和人声、乐器、电子合成音,甚至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发行过《太空音乐》专辑。



你喜欢听披头士,还是邓紫棋,喜欢一个人躺着听歌,还是跟朋友去音乐现场嗨,更常用音箱还是耳机?


无论怎么选择,其实你都没有逃过制造音乐那群人的手掌心——


是他们神奇的想象力和无所不用其极的“造假”能力,让我们的耳朵在不知不觉中被欺骗,或者用他们的话来说:得到了解放。


今天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你可能从来没想过,但非常有趣的一个话题:音乐界中的怪咖和他们的“黑科技”,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听觉。


一、披头士的LSD信仰&海滩男孩的魔性乐器


首先要谈的就是披头士乐队,和他们最伟大的专辑《佩珀中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


这张几乎被所有权威的媒体公认为乐史NO.1的专辑,除了歌曲堪称经典,还隐藏着一个秘密:这张专辑“有毒”。


这要从专辑本身说起,《佩珀中士》是音乐史上第一张“概念专辑”,也就是说,在这张专辑出现之前,我们听到的唱片,大概只是歌曲的合集,从没有人想到可以从专辑的概念、歌曲编排、设计包装上,把一张唱片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产品做出来。



从这张专辑开始,之后的平克·弗洛伊德、大卫·鲍伊、迈克尔·杰克逊都有很多经典概念专辑问世,甚至李宗盛的《忙与盲》、窦唯的《黑梦》,也是这个概念的延续。



披头士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在这张专辑发行之前,已经为唱片公司赚到足够多的钱,实现了“创作自由”。


不用去全世界的开演唱会,不用去面对泪流满面的歌迷,可以有时间踏踏实实地在录音室里搞创作。



在专辑中有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据说直接隐藏了LSD这三个字母。


今天我们当然知道,LSD(致幻剂)是一种毒品,碰不得,但时光倒退几十年,在1960年代,几乎所有搞艺术的人,都真诚地相信,LSD能给创作带来灵感。


这大体上跟抽烟喝酒喝咖啡具备差不多的功能,他们当然也相信,用了LSD,你的听觉会更敏锐。


不信你听听《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真的有魔性。


音乐的魔性,可不只在旋律里,还有些乐器,看着就能走火入魔。


比如《生活大爆炸》谢耳朵(Sheldon)挚爱弹奏的特雷门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身体接触,便能演奏的乐器。


是不是很geek?据说能专门演奏这种乐器的人,全世界也只有几十个。



实际上,特雷门琴在100多年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并不年轻。把这种乐器用到极致的,是和披头士同一时代的“海滩男孩”乐队。


他们的名曲《美妙氛围》(Good  Vibrations),就有一段特雷门琴的经典旋律。


      

提到海滩男孩和他们的灵魂人物——布莱恩·威尔逊,别以为他们只跟阳光、沙滩、俊男靓女有关。


披头士们自己亲口说过,如果没有海滩男孩早一年发表的专辑《宠物之声》(Pet  Sounds),就不会有《佩珀中士》,在音乐实验上,《宠物之声》是更有前瞻性的先锋。在百大唱片排名中,这两张专辑名列一二。



简单来说,海滩男孩在《宠物之声》、《美妙氛围》中做的,跟王家卫拍电影很像。


他们搞音乐,不是在录音室里一首一首地排练,而是先去录制很多概念性的旋律,甚至不大想最终的效果,当很多旋律在录音室中创造出来后,再去拼贴完成一首歌曲。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听到的歌曲,不见得是词曲作者和歌手的原作,而录音室本身,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角。



如果挖得再深一点点,你可以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听到的音乐,是真实的吗?


找一首你喜欢的歌,重新听听,然后你可以想象,听到的是这位歌手在录音室里,无数次埋头苦练而最终一气呵成的一首杰作,还是只是在小黑屋里,一些技工师傅,收集了他/她多次录音之后,不停做“剪刀加浆糊”的工作,一点点拼成的呢。


今天,我们甚至不用去小黑屋,你如果玩过苹果自带的音乐编辑软件GarageBand,或五花八门的混音软件,就能感受到黑科技给音乐带来的革命了。

二、雅尔、米克斯的“假音乐”&斯托克豪森的“黑科技”


早在四十年多前,法国的一位音乐家让·雅尔,几乎做到了今天GarageBand的全部工作。


他在自家的卧室,用各种电子合成器,创作出一张电子音乐专辑《氧气》,到如今销量超过了1300万张,成为法国史上最畅销的专辑,你今天听,仍然是极好的气氛音乐。



雅尔的音乐,不但非常好听,技术含量也很高,他采集很多已有的声音,变成自己的创作元素。


比如在他发行过一张叫《ZOOLOOK》的专辑里,会有法语、德语、匈牙利语、日语、中文、波兰语、俄语、西班牙语、普什图语、藏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几十种语言,作为“音符”。


今天喜爱嘻哈音乐的年轻人,当然熟悉这种“采样”,但在1980年代,这种把非音乐的元素硬变成音乐的做法,可谓先锋。



打破音乐已有的边界,把世界上各种声音收集起来,通过电子技术加工,变成音乐元素,再进行剪辑,构成一首曲子,这曾经是时髦的音乐黑科技,而其中还能登上大雅之堂,在严肃音乐界都有崇高地位的,要数德国的前卫音乐家斯托克豪森。


他在一首叫做《颂歌》的曲子里,把世界各国的国歌(当然也有义勇军进行曲)与爵士、噪音结合在一起,听起来有些乍舌。“音乐”和“音频”之间的区别,由此变得愈发模糊了。



但其实还有更厉害的。


前两年来过中国的另一位德国音乐家斯蒂芬·米克斯,可能是世界上会最多种乐器的人。


他一生在亚非欧各地游历,你知道、不知道的,甚至想都想不到的乐器,他都会演奏,知名的如印度的西塔琴、中国古乐器尺八、日本的能管;不知名的如阿富汗的Rabab,西非的Sinding、西伯利亚的ki un ki等等。


更夸张的是,几乎他所有的专辑都由他本人一手操办,那些复杂而和谐的乐器搭配、多重的人声,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这样的事情,在现场演出中绝无可能,但唱片就可以做到。


只要在录音室中,先一件乐器一件乐器的单独录制,再一遍遍地录人声,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叠加这些声音,做后期的处理。一张完美的专辑便可出炉。


严格意义上,这样的音乐,有“造假”的嫌疑了。如果不是提前告知,音乐一定会骗过你的耳朵,告诉你的大脑,这是多种乐器加人声同时演奏的美妙旋律。


 


三、社恐患者古尔德,控制狂斯佩特,谁的音乐哲学笑到了最后?


前面的故事,如果用专业术语概括,可以称为“模块化作曲”和“重复录音的革命”,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录音技术蓬勃发展的1960~1970年代。


当时两位完全不同领域的音乐天才,在各自的小黑屋里努力探索,最终走向了两种极端。他们分别是“宅男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和“杀人犯”菲尔·斯佩特。


说他俩是天才,其实不如叫“怪咖”更合适。


古尔德是诠释巴赫钢琴曲的大师,年纪轻轻就独步古典音乐界,但你看他平日的装扮,不分冬夏的厚大衣、鸭舌帽、围巾、手套,演出时随身携带折叠小凳,一看就是“社恐重症患者”。



而斯佩特是披头士、莱昂纳德·科恩等大牌歌手的制作人,经典无数,多次获得格莱美奖,引领了一整代流行文化。


但他也是十足的控制狂,后来竟因谋杀被关入狱,至今还在服刑。



他们两位,几乎在同一时期迷恋上了录音室里的实验。


这一边,古尔德希望把音乐的主动权交给听众,年纪轻轻就放弃了公开演出,在录音室里琢磨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他曾经在一架钢琴旁边,放了4组远近不同的麦克风,这样就可以让同样一首曲子,有四种音质不同、但旋律一样的音乐。


这么做的原因是,他希望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音乐,达到符合每个人听觉习惯的最佳音响效果。


在另一边,斯佩特反其道而行,他强调的是“单声道”,也就是说不给听众选择的机会。


在录音室里,他让乐手们反复录制同一段旋律,然后把麦克风摆在不同的乐器前面,再反复录,最后依照他的个人判断,把可以保留下来的多次录音叠加在一起,加重声音的浓度,形成一堵无形的声音墙。


他相信这样创造出的音乐,无论我们在房间的什么位置、用什么设备,听到的效果都是一致的了,不再有C位,对所有人都公平,听众才能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



现在回看,这两个偏执狂,看似让音乐有了两个不同的维度,实则殊途同归,都跨越了时间空间,直抵现代人心。


当你用苹果手机、用Homepod及各种蓝牙音箱播放音乐的时候,其实已经在体现“单声道”的底层逻辑(追求房间各处的音效一致)



当你用网易云音乐、QQ音乐,用各种软件的均衡器选择摇滚风或古典风的时候,甚至是在你用抖音,给自己拍的视频加一段魔性的BGM时,其实正在掌握领听音乐的主动权。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希望当你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重新思考下,听音乐是怎么一回事,声音从被创造出来,到你的耳朵里,这中间走了多远。


斯佩特、古尔德、披头士、海难男孩、雅尔、米克斯……还有更多用声音做实验的艺术家们,让我们大开耳界。


相比于观看,声音的单线性,接受方式的强迫性,让这群人走得更远。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也让你我现在可以通过简单的设备,自己去尝试更多的声音可能。


另一位音乐界的怪咖大卫·鲍伊说:在今天,作为一个乐迷,是非常幸福的。


(以上内容,素材大多来自李如一最新的音频节目《杰作:作为乐器的录音室——20世纪十大唱片里程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