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佳能尼康松下齐奔全画幅,微单“鼻祖”能为你做什么?
2018-10-31 18:15

索尼佳能尼康松下齐奔全画幅,微单“鼻祖”能为你做什么?


大概没有多少非摄影爱好者的普通群众了解,这些年火遍相机圈的新名词“微单”,是由两家长期给人“边缘化”或“非主流”印象的影像厂商:奥林巴斯和松下最先创造出的。


 一切源自十年前,2008 年 8 月,奥林巴斯和松下联合发布了可换镜相机系统 Micro 4/3(简称M4/3)。在那个除了单反就是卡片机的年代,没有光学取景、没有反光镜、没有对焦模块,却拥有单反级感光元件、像单反一样可换镜头的 M4/3,既显得标新立异,又难免让人们费解。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它所开创的这种相机结构,会发展到几乎彻底取代单反。


(第一台奥林巴斯 M4/3 概念机)


第一个将 M4/3 相机推向市场的其实是松下,不过当时松下对这个新物种还是有些保守,首款机型 G1 就像是一台缩小化的单反。真正引领“微单”这一概念和形态的,是紧接着的奥林巴斯概念相机。9 个月后,第一台奥林巴斯微单 E-P1 诞生,之后近十年、直到现在,各大品牌的消费级微单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


然而时过境迁,2013 年首款全画幅微单索尼 α7 横空出世。又过五年,单反当家的佳能和尼康终于按捺不住,各自拿出了 EOS R 和 Z 系列;当年和奥林巴斯携手“再创业”的松下,也牵线徕卡与镜头大厂适马拥抱全画幅微单。除了 APS-C 和中画幅并进的富士胶片,奥林巴斯成了仅存的坚守小画幅的微单厂商。


古话讲“底大一级压死人”,M4/3 的传感器面积仅有全画幅的 1/4 左右。为了弥补小画幅在浅景深方面的先天不足,2016-2017 年,奥林巴斯接连推出了三支光圈达 f/1.2 的定焦镜头,形成了等效全画幅焦距 34mm、50mm、90mm 的超大光圈定焦镜头线。


(17mm f/1.2 和 45mm f/1.2)


奥林巴斯旗下最顶级的微单镜头被划为 PRO 系列,三支 f/1.2 定焦头即属于此系列,它们代表着奥林巴斯光学造诣在新时代 M4/3 平台上凝聚的精华。我们选择其中的 17mm f/1.2 PRO 和 45mm f/1.2 PRO(下简称 17mm PRO 和 45mm PRO),将它们带去了美国加州蒙特雷汽车周。



蒙特雷汽车周包含了圆石滩经典车展在内的一系列盛会,抵达蒙特雷当晚,酒店附近就停放着一辆辆前来参加苏富比拍卖的经典老车。小画幅微单的好处是你能以更低负担的心态带上相机闲逛,不会像背上沉重的专业单反或全幅微单时那样,总会有一种“不拍到好照片有点亏”的心理。


(上:法拉利 Testarossa,下:保时捷 914)


(17mm,f/1.2,1/20s)


和全画幅相机比起来,M4/3 在浅景深方面肯定是绝对劣势,即便是奥林巴斯使出浑身解数打造出的 f/1.2 镜头,也并不能完全弥补。尤其是 17mm PRO 这样的广角镜头,在这种游客密集的街头小环境下,通过浅景深虚化来过滤掉复杂背景并不十分有效。f/1.2 的真正优势是在夜间,大光圈所带来的高进光量。像这种绝对低光照环境下,f/1.2 配合防抖系统,将自动感光度降到了仅仅 ISO640,这保证了画面的高纯净度低噪点。



(17mm,f/1.2)


白天的情况则要稍微复杂一些,多数时候 f/1.2 大光圈也能一定程度隔离掉杂乱背景,但更合理的构图、尽可能贴近被摄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但如果碰上加州夏季这样的艳阳天,f/1.2 的高进光量也容易造成曝光过度,如果在这时依然需要浅景深来帮忙,随身带一片 ND(中性灰)减光镜就必不可少。奥林巴斯大概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三支不同焦距 f/1.2 PRO 镜头的滤镜接环均为 62mm 直径,ND 镜可以彼此通用。





单说背景过滤能力,等效全幅 34mm 的 17mm PRO 在中小场景会更加得心应手,M4/3 的先天特性决定了即便拥有 f/1.2 超大光圈,它也一定不会比全画幅处理得更出色。等效全幅 90mm 的 45mm PRO 劣势相对不那么明显,这两支镜头在全开光圈时都会面对强光下过曝和紫边的困扰。


(45mm,f/1.2)


对于所谓“等效光圈”或“等效景深”,在摄影爱好者们之间一直有争议。当用焦段接近的全画幅 85mm f/1.4 镜头和等效全幅 90mm 的 45mm PRO 简单对比,后者 f/1.2 时的虚化能力确实接近前者的 f/2.5 时。按照焦距“乘二倍”的等效方法,虽然谈不上科学严谨,但普通用户作为大致参考其实无妨。



17mm PRO 和 45mm PRO 的外观很接近,包括缺席的 25mm PRO 也是同样的风格。如果你有幸凑齐了这三支 f/1.2 镜头,不看焦距数字的话拿混应该是挺平常的事。走上复古路线的奥林巴斯在卖相方面是毋庸置疑的,PRO 系列镜头更是其中典型代表。这三支镜头皆为做工完美的全金属打造,400g 的重量对于这个大小的微单镜头绝对算趁手。




对焦环可以向后滑动,此时距离窗显露出来方便手动对焦,这是奥林巴斯 PRO 系列镜头的经典设计。合适的阻尼配上金属对焦环,这种把玩的质感也是俘获奥巴粉丝的一大原因。在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之间切换变得非常方便,不过它还无法实现高端单反镜头上的全时手动对焦,在切换到手动对焦时焦点可能会改变。



在刚刚发布时 M4/3 所引领的微单将满十岁,奥林巴斯的 f/1.2 系列不免让人有点困惑,谁会花如此高价(6000-8000 元,凑齐三支需小两万元)买一支小画幅定焦镜头?它是 M4/3 阵营面对索尼全画幅的秘密武器吗?而当如今,佳能尼康毅然投入全画幅微单,老伙伴松下也和徕卡合作投奔全画幅,奥林巴斯完整的 M4/3 产品线还能做些什么?



当然 f/1.2 定焦只是奥林巴斯 PRO 系列镜头群中的一部分,它代表着 M4/3 在浅景深方面的最高水平,而实际表现也确实证明,M4/3 并不是、也不该是一个靠浅景深与背景虚化来俘获人心的相机系统。400g 的机身重量加上 400g 的镜头重量,这样的总重量和总体积,已经不比如今全画幅单反配上 35mm f/1.8 镜头更便携。超大光圈实际的优势只是进光量。


所以有人说选择 M4/3 的都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他们也许不再希望单纯靠越浅越好的景深创作,他们也许更看重 M4/3 镜头最佳画质更接近最大光圈的特性,但如果这些要以同全画幅相当的成本来实现,因此而选择 M4/3 的就注定是少数人。包括 f/1.2 系列在内的奥林巴斯高端镜头像是彰显顶点的炫技之作,我还是更渴望有更小更轻、规格有所妥协的产品,那才是 M4/3 的立身之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