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里的中国,远未黄昏
2018-11-05 16:47

“购物车”里的中国,远未黄昏

前几天偶然瞥见科比妈备战“双11”的购物车,又看了点数据和日本经济史,有感而发。在看似阴霾的日子,窥见微光。刚才看了进博会的直播,果然大方向正如之前分析的:扩大进口、加大内外开放、增强消费能力、保护知识产权。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翔哥有话要说(ID:xgyhys1212),作者:科比爸,头图来自unsplash


我们这代人乃至下一代,是不是往后只能过苦日子了?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忧虑想离开的理由。2018年,翔哥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时艰,也不是毛衣战,而是全民情绪戏剧性的转变,这宛如《叫魂》一书。遥记毛衣战刚开始时,人们看到美国对我国的加征关税清单,满是“高科技”类产品,再看看我国的反制清单里大多是农产品,很多人觉得这是场“工业国VS农业国”的PK。很快的,随着毛衣摩擦的深入,“中兴断芯”事件、疫苗事件,股市下跌,全民从多头迅速变成空头。


从年初的信心满满,到丧气弥漫,也就两三个月时间。都说“逢8人心乱”,这在过去的历史里,几乎是铁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都是如此,在这些年份,气氛都是惶恐不安。


“黄昏”是否已至?我们这代人是否享受到了最后的美好时光,往后就是苦日子,而下一代会过得更糟糕?


未必吧。


一、也没那么糟糕


不是我国现在有多糟糕,而是往昔时光太过美好;也不是我国已经注定要步入“黄昏”,而是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是已经“失去了10年”:



可以看出,即使以美元计价,我国也是过去10年增长最大的国家,按季度来看,影响我国GDP走势的最大因素是:春节。所有工厂公司放假,人们都阖家团圆去了,神州处处鞭炮声,没人工作。


数据按美元时价进行了季度调整。本币这东西,掌握在各国央行手里,各国央行又基本上是听本国政府的话的,所谓“一印解千愁”。汇率某种程度上是对本币发行的约束,从一篮子货币的比价里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所有国家的政策和央行哪个更鸡贼。


所幸的是,我国并非是最过分的那个。这可能跟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有出入,在很多人眼里,世界简直没有比我国更糟糕的货币和宏观政策了,可事实上,如果你身处在以上其他国家,无论是资产还是收入还是币值都不堪。


正如翔哥一直所说的:“这是个比烂的世界,就看谁没那么烂。”


08年金融危机时,全世界各国的GDP增速缺口可谓惊心动魄,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当时反思危机的主流声音是反思“新自由主义”,舆论是质疑金融系统“缺乏监管”,年轻人忙着“占领华尔街”。眼看着局势会继续下滑,全世界的央行颇有默契的开动了印钞机和资产购买计划,扩张资产负债表,注入流动性,稳住经济。我国推出著名的“四万亿”计划,银行系统释放出超过20万亿的广义信贷规模。


我们可以从这个“高峰”看出当时信贷增速的彪悍:



经济是暂时稳住了,在信贷和积极财政的支持下,全国成了大工地,“铁公鸡”和房地产的兴盛,将GDP增速从几乎触6的泥潭中拉出来,最高回到12%以上的增速。我们现在可以各种反思救市的负面影响,但设身处地想想当时的决策者看到08、09年GDP增速几乎断崖式的下坠时,也是心有余悸的。


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很快显出了疲态,GDP增速很快就转头向下,政策的边际效应很快递减,迅速钝化。GDP增速已经有了“耐药性”,对刺激越来越无感,即使在2014年末我国重启了一轮货币信用政策宽松,也还是难以改变GDP增速放缓,从“高速”到“高质量”的转变。



有趣的是,GDP增速放缓的时候,资产价格却飙涨。宽松货币和宽信用,加杠杆的洪流都流向了产能、资本市场和房市。2014年再宽松后,企业、政府、居民的杠杆率持续上升,企业扩大产能,地方借债搞建设,居民贷款买房。现在回头大家也都看到了,股市、房市先后暴涨,2015~2016年的“大牛市”,2015年起的房市“大牛市”,“资产价格时钟”快速转动,也迅速破灭。


直到现在,资产价格水位仍高高在上,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负债靠信用支撑,负债有利息和财务费用支出,理论上,要维持住资产价格,下一个财年就需要更多的信用支持。在信用收缩的时候,债务人要是现金流承压,资产价格就会松动,而资产价格如果真的重估,对应的负债和权益也将发生变化,要么负债的部分成为坏账,债权人受损,要么死死扛住,债务人的权益缩水,出现质押危机或者干脆只能将资产拱手让给债权人。


杠杆是个奇妙的东西,能让债务人在很短时间内将资产包做大,但也能在很短时间内,让债权人、债务人一无所有。所以,去杠杆说得轻松,真正要去的时候,很难很痛苦,比“去势”还痛苦。从各国来说,都是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去杠杆去了一段时间,经济就受不了。



怎么办呢?


货币和信用再宽松的边际效用会迅速递减,钝化,刺激几乎于无效,还会增加债务,债务对应的现金流和利润越来越无法覆盖债务成本时,资产价格就会一次性重估,那就是真正的危机。


很多人所忧虑的“黄昏”,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但我们距离这个危机,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从出口来看,我国汇率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这个看法逻辑很简单:人为压低汇率,价格具有优势,所以“中国制造”才能占领全世界的中低端消费品市场。


如果按这个逻辑来看,我们应该长期压低汇率,刺激出口嘛。


可是,从2005年起,我们逐渐放开汇率,更具市场化,结果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出了一波强劲的上涨,从8.2一直到6.2,上涨了25%,也就是1/4。



这过程中,是多少从事低端出口贸易的企业是血与泪。当时也有多少认为中国出口要完的言论。人类是个有趣的东西,最喜欢悲剧,就连喜剧也不过是恶搞的悲剧,星爷的每部喜剧都能让人流泪。


人们喜欢坏消息远胜于好消息,人们沉溺于悲观情绪获得的自虐快感也胜于乐观转瞬即逝而来的贤者时间。


但人为压低的利率是一种补贴,是一种对低端出口的补贴,靠着这种补贴,大量本应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企业得过且过,而需要进口有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的企业利益受损,此外还有能源进口,人为低利率也加大了以美元计价的能源进口的压力。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进出口贸易行业越来越复杂,“清洁浮动”的汇率是大势所趋。


逐渐放开汇率后,中国的企业完了吗?低端出口贸易企业是受到很大影响,但从整体上看,反而是有进步的。就以汽车产品出口来看,08年金融危机出现了出口下滑,但很快就反弹。在汇率升值的时候,依旧是出口增加。我国很多行业的核心部件和技术还是依赖进口,汇率的升值有利于进口。



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升值了,相对来说,海外资产就“便宜”了,从2012年到2015年,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海外资产,从酒店到马戏团到工业资产等等,用来“嫁接中国动力”,以中国庞大的需求和人民币升值后带来的强劲购买力,这个逻辑是对的。


从服务贸易来看,在汇率升值后,服务贸易迅速出现逆差。有钱了,大家就都出国玩,从最早的东南亚到日韩再到欧洲、美国,中国占领了每个景点,结果就是旅游差额从09年微不足道的-40.35亿到2015年的-1225.15亿。整个服务贸易的逆差在2015年到了-1366.2亿美元。



如果这些景点、酒店、航空公司都被中资企业收购,那么不过就是在中资里的自循环,最终的盈利都体现在中资企业的财报里。


只是,这在2015年811汇改后嘎然停止。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可知,单纯的汇率不是问题,涨跌只是影响具体的行业,涨不是全部要完,跌也不是要完。资产价格也是。正如翔哥在圈里所说的:


汇率不是问题,直接贬到7后,刺激出口;房价也不是问题,房产是不可毛衣品,出口商品是可毛衣品,可毛衣品价格稳定,但不可毛衣品在国内价格太高,理论上就存在了价差—你要可毛衣品价格更有竞争力,货币贬值,相对应的不可毛衣品的价格以美元计价就要重估。


贬值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可毛衣品降价,释放风险。


但问题在于,房子、汇率都是信心资产,两者合起来看才是问题。


所以潘局长喊话了,7是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但是是个信心指标。


在信用宽松,资产价格暴涨后,汇率就不再是进出口所关心的问题,而是资产者关心的问题。人民币计价的不动产/不可贸易品价格高高在上,只要变卖成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就是白白套利,获利还颇丰。如果资产价格下跌,资产者利益就受损;如果汇率下跌,以美元计价,资产者的利益也同样受损,资产和汇率成了一体。资产对应着负债,负债是信用,信用是金融系统创造的,这才是麻烦所在。


在08年,恐慌还只在一线城市,但本轮央行资产负债表的PSL规模不断放大,释放的棚改货币化的东风,二三四线城市房产价格暴涨,“财富效应”从天而降。所以,在本轮中,不但北上广深杭等大城市的有产者恐慌,还蔓延到了三四线城市,情绪快速逆转,进而有些人歇斯底里的原因。收益这东西,只能多,不能少,前期加杠杆,营收规模扩张、资产升值是自己眼光精准;信用收缩,汇率贬值,资产缩水就是环境不利。


正如翔哥一直所说:所有人都是央行的对手盘,天下无人不是套利者。


这导致的恶果就是:从上到下,没有人愿意接受经济周期。我们一直说政府刺激经济有害,但是,同时也没有人愿意接受出清低效率乃至“有毒”的资产,一旦去杠杆启动出清,立马哀嚎,纷纷哭诉。最后内外部压力之下,从去杠杆到稳杠杆,有形之手出手试图熨平周期。


而“熨平一切周期”可以看作是宏观调控的真正目的。


二、当中国人不再廉价


有人说,人口红利、低福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我国青壮年和逐渐进入的劳动年龄段(15至64岁)占总人口比重在2009年前后出现拐点。有人据此认为:我国经济从长期来看,将是暗淡的。



但这个说法,是建立在人口还在高速增长的国家都有着较好的内部治理的先决条件下的。这个要展开来说就很复杂,可以随便说说的是,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也有很多国家有“人口红利”,但人口数量不是质量,更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推动力。如果集中青壮年,以低福利的方式经营就能发展,那么监狱就应该是最高效的经济组织。很多国家是有大量新增劳动人口,也受困于宗教、种族,很难从劳动年龄段人口转化成“劳动力”。


穷困的人们,一方面是廉价劳动力来源,能吸引到注重成本的低端企业,另一方面却是消费水平不足,严重影响增长。


20年前,我国还是一个半封闭的市场,只有沿海几个省份是外向型经济,来料加工、出口贸易曾经帮助我朝GDP高速增长,我国企业家赚到了真金白银,学会了技术。199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239.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为31.8%;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到了2.6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贸依存度达到历史的峰值70%。也是那时候起,内需,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


10年过去了,2017年我国的GDP约82.7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外贸依存度33.6%,回到20年前的水平。这其中,国内投资快速上升当然贡献颇多,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人的消费正快速增长。


随便拉一点数据:


汽车、摩托车


衣食住行


所有的消费都上升。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的汽车生产消费国、第一大的手机生产消费国、第一大的家电生产消费国,等等等等。注意,翔哥说的是:生产、消费。


如果只有消费,没有生产,依赖进口,那么就意味着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不足,本币币值缺乏支撑,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几乎几年、十年就要来一轮货币危机进而成经济危机,最终本币灰飞烟灭,一夜回到10年前。


图一的巴西以及没列上去的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都属于这类型,宿命一般的轮回,在这种经济体,持有本币的都不太明智,最优策略就是兑换成美元或者马上消费掉,资本无法积累,储蓄率低就意味着投资低,投资低就意味着缺乏长期增长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吸纳青壮年,就会引发动荡,《百年孤独》式的轮回。


我国的情况不同,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汽车、手机、家电、海工等等的生产国。


2017年我国手机品牌产量占全球产量比重达到48.50%,几乎占据全球一半份额,其他国外品牌也基本是在中国制造。如果你要抬杠说芯片、基带、操作系统都是进口的,我国只有简单的组装,那也行,就是低估了一种科技产品的系统集成难度,如果制造手机很容易,那么全世界的手机品牌也不会从外资独大,到现在集中到中国企业以及仅存的苹果、三星等少数几家企业手里。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是,全世界的产业格局在过去10年发生了些有趣的变化。以电信业为例,诺基亚、爱立信的股价都较2010年腰斩,不断亏损。它们曾经是上一个通讯时代的王者,产品从设备到手机,牢牢占据着市场。但在4G时代,退市的退市,腰斩的腰斩,几乎全军覆没,连带着欧洲的新科技产业上被中美甩在后面。


这其中,中国厂商真不是简单的靠价格,我国的人力成本正水涨船高,价格不再那么“廉价”:


制造业工资水平


那么,靠什么?靠技术进步。


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就可看出。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开支一直在上升:



另一个领域就是电子商务以及衍生出的云计算方面,除中美外,其他国家也都是全军覆没。电子商务美国有亚马逊,我国有阿里;云计算,美国有亚马逊云、微软云、谷歌云,我国有阿里云、华为云等。等等等等。几乎下一代科技产业里,仅存的大玩家都在中美两国。


以云计算为例,阿里二季报里云计算收入56.67亿元,同比增长90%,最近的三年多时间,阿里云每个季度保持超过90%~100%的增长,用不到十年时间就做到全球第三,可见国朝有着庞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在元器件方面,日本、德国等老牌发达国家当然各有千秋,德国有装备制造、机械的优势,日本在电子元件、摄像头、一些半导体上也有优势,但是从种类齐全和产业链的完整上看,我国正在追赶和完善。原来越多的我国企业采取进口替代,自行开发操作系统和服务器,可能现在还挺弱小,还有大量的进口部件,但看看趋势呗: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应用研究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企业


几乎所有有进取心的我国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华为2016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03.63亿欧元,合人民币776.97亿人民币,并且表示在未来的10年中会将每年1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在芯片方面,巨头都已经和开始布局,华为有麒麟芯片,阿里则宣布成立“平头哥”公司要做芯片,这是其在ABC(AI人工智能,BigData大数据、Cloudcomputing云计算)布局的一部分,去年10月还成立达摩院,将在三年内投入1000亿人民币用于涵盖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


企业出资开展不纯粹为了商业变现的基础研究,这样的事情原来只有美国的企业会干,而现在,也有中国的企业来做了。在过去10年,营收和研发增速最快的企业都基本在中国和美国,这是有趣的现象,也是在情绪逆后,大家有意无意忽视的。


研发支出加大的背后,也是我国研发人员数量的上升。过去10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培养了近7000万大学毕业生和近500万研究生,2000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大约在100万左右,这一数字到2017年上升到795万;研究生毕业人数从2005年的19万,到2017年上升58万。“海龟回游”比例比例也从2012年的72.4%持续增长到2016年的82.2%。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曾经写道,在日本经济最活跃的时候,美帝大学校园里有很多日本留学生,而现在日本留学生越来越少,中国学生越来越多。


我国人民,不再也不应该是“廉价”的。当告别人力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拐点”到来时,科技进步是唯一可依靠的,所幸,即使问题重重,我国企业干得还是不错。


三、当中国人不再是穷逼


如上文所说,过去多年,我国人民的消费是持续的上涨:



其中,网购的增速比总体的增速还要高,2016年全国网上零售额51556亿元,这一数字到2017年上升为7.18万亿,已经占到当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6%,这一数字还在增长。因为看了科比妈的购物车,翔哥想了解下全国的“剁手族”到底给马老板贡献了多少钱,一看财报,阿里2018财年(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的GMV是4.82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淘宝天猫上一年产生的交易额,相等于一个瑞士的GDP。


在今年全民情绪逆转后,人们喜欢自嘲消费降级,都说往后要“并夕夕”了,可身体是诚实的是:人们可能更注重价格,但不会再愿意接受低品质的东西,人们有钱还是想买彰显身份的品牌。


数据也可以支撑这一判断。在最近的两个季度,天猫GMV的同比增长仍然超过30%,阿里的核心电商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选择在天猫开店。我国消费者“剁手”的热情似乎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低,而品牌商的渠道铺设和广告投放,显然也是在用脚投票,至少他们没那么悲观。


说到悲观情绪,最近翔哥跟几个外资VC/PE人士聊天,发现老外比我国人士要乐观得多,其中一个搓着手跟翔哥说,“我们在中国投资已经有18年,看过风风雨雨和各式各样的事情。”他们投资中国的新基金募资都挺顺利,这个世界的国家很多,但值得重仓投资的,并不多。


闲来无事时,翔哥都在看日本经济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憧憬自由之丘”。所谓“自由之丘”是东京的高档住宅区,钱不够的人们或许住不起自由之丘,但还是向往自由之丘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能提供价格可承受、品质尚可的商品和服务,即使在最糟糕的经济环境下一样能高速增长。


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分级。一线、准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既然吃过了三文鱼、金枪鱼,就不会拿国产虹鳟鱼充当三文鱼下肚。体验了盒马鲜生的便利,年轻人也很难再回到菜市场。农村地区的人们在接受了网购后,也终将会慢慢要买正品和高质量的产品,不会一辈子喝“雷碧”用山寨货。从渗透率来看,目前阿里体系的年度活跃消费者为6.01亿,也只到全国人口总数的45%,还有很大潜力。


我们总是过于高估眼前的困难,而忽视了长期的变化。马上“天猫双11”就到了,这是检验我国消费能力成色的重要指标。说起“双11”,早些年的 “双11”,几千万个包裹就把当时的物流系统干爆,让银行的在线支付系统几次瘫痪。而去年“双十一”,全国13.8亿个包裹,阿里系占其中8.12亿件,支付峰值高达每秒达25.6万笔,但无论是支付还是包裹配送都没有崩溃。


说到底,没有我国这么庞大的市场,也不可能有这样令人咋舌的商业进步。前面说到研发支出提升,当期的巨资投入,看的是未来的收益,我国很幸运,所有最新的技术马上就可以在几亿消费者身上试验,今天电商们用上了云服务,物流行业用上了机器人分拣。当年的峰值,已成为现在的常态。过去靠人工无力承受的重任,如今可以给云服务和机器人解决。这一切已经构成了数字化的商业基础设施。许多人丧起来也说这样的设施没什么了不起,不还是缺“芯”嘛云云,但放眼全世界,能用一套系统把物流、支付等千头万绪的环节连接起来,这绝对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办得到的事情。


如果说过去还可以说我国消费者购买力不足,那么现在收入增速,注意是增幅,会暂时下降,但整体收入水平还是上升了。


从人均GDP来看,我国从极低水平一路追赶,到现在也不过是1978年美国的水平而已。说句实话,日本经济最盛的时候,人均GDP曾经比美国高45%,我国现在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5%,如果这样就要步入“黄昏”,那只能说是我朝每个人的失职和罪过,都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和后代,就别自怨自哀了。


人均GDP:



大家最直观的感受也可知工资水平这些年是在增长的:



可支配收入也是: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08年后的几轮加杠杆,家庭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迅速上升



即使猛烈加杠杆后,家庭部门杠杆率已接近日本(57.4%)和欧元区(57.8%)的水平,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75.2%),至于那些杠杆率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表现也没有证明更优。我国整体的个税税率也是低于发达国家,并且我国没有日本那样高额的遗产税,不会死后一场空,孩子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我国从年轻人到老年人还是消费旺盛。


还有减税效应。2017年,我国个税收入12000亿,其中从工资薪金征收的有8000亿,本轮减税后,减收4000亿,能拉动消费提高0.35%,促进投资0.12%。可以说,减税、提高消费活力是大势所趋。税收对应支出,减税固然好,更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其中减少无效的补贴是当务之急。这点,庙堂里的人考虑,不展开论述。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常说,动能转换。最近翔哥在传统企业、金融业的朋友有点丧,有点朝不保夕的感觉。那也是过去日子过于美好,在最近一轮2015年~2016年信用宽松带来的扩张期中,一些民营企业继续用老办法通过扩大资产规模和产能为旧模式延续生命。那时候还是挺美妙的,传统大财团型的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做融资以及为企业做融资的金融业雨露均沾,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种模式注定不可持续,从一个指标可看,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ROIC(资本回报率)连续4年下滑,在2015年仅为1.9%。大量的企业不转型升级,就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只有真出清,社会资源在市场自动配置下才能最优,那些大量投入研发和新科技的公司,才能脱颖而出。


我国人民不该是廉价的“劳动力”,而应该是有更高技术能力的从业者,更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真正细细检视当今我国,当下问题很多很多,但从长期来看,技术变革和宏观消费升级、微观消费分级的基本面并没有变。


在过去多年,我国是唯一在GDP上追赶美帝的国家,上一个是日本,但日本在1995年的峰值后转头向下,我国是否会也到拐点,取决于举国上下的每一个人。



翔哥经常说“国运”这两个字。说到底,勤劳的中国人真的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再以双11为例,如果不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世俗主义、消费主义的国度,也诞生不了双11这样的商业奇迹。只要中国人还愿意“买买买”,还愿意为了“买买买”而起早贪黑地努力工作,这个国家就不会没有希望。


最近翔哥听三里河某单位人士聊天,他说了一个有趣的数据,那就是我国是世界上唯二的两个“加税”后,人们反而更有“就业欲望”和加班的国家。他说,那是因为我国人民为让家庭过得更好,会加倍勤奋工作赚钱。


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举例我国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也承认的确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但另一方面,我同样有信心,坚信这个国会好起来的,会进步的,只是我们都是凡胎肉体,生命过于短暂,受困于经济周期,更受困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和情绪。


其实,一切真没那么糟糕,心有光明,就总会走出阴霾。翔哥的学长逍遥子最近经常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很难说这是心灵鸡汤。我国从当年一穷二白走到现在,淘宝天猫一天的交易额就可以到几百亿美金,每一块花出去的血汗钱,是当期的收入,也是对未来的信心,以及愿意为信心”付出足够的努力。


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被恩赐的,而是要自己争取,赚钱花钱是如此,其他事情也同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翔哥有话要说(ID:xgyhys1212),作者:科比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