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互联网公司运营数据的造假套路
2018-11-12 20:08

如何识别互联网公司运营数据的造假套路

2018年天猫双11交易总额在2135亿完美收官,同比2017年的1682亿增长了27%;京东官方随后也发布了2018年11月1日0:00~11月11日24:00,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1598亿元,同比2017年好物节下单金额1271亿增长26%。这场互联网电商的狂欢,也预示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


为了防止某些互联网公司的法务或公关联系我,在我们进入正题之前我必须说明,以上公司数据与文章标题没有直接关系,我个人绝对相信天猫和京东数据的真实性。只是作为一个对数字敏感的互联网从业者,11月11日熬通宵关注的不是买买买,而是最后定格的那个数字。


也许很多高级运营人员也和我一样,多么希望自家公司运营的平台也能到达微信10亿月活跃用户,或者线上平台千亿交易额。然而希望和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那么现实中的互联网运营为了平台数据都会做些什么?


其实互联网公司运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没有被公司设定目标值和KPI的运营,这种大部分是互联网创业项目,初创期业务开展较为艰难,公司对运营团队多以正面奖励为主。第二种是成熟运营的互联网公司或平台,考核运营团队的基础是平台注册用户数量、活跃用户数量、平台交易额、复购率、利润率、公众号阅读量、付费转化率等指标,那么更高级的运营就是以ROI(投资回报率)为目标。


没有KPI的运营或COO(首席运营官)本身很可能就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为了提高创业公司估值或者在A轮投资人面前讲好故事,会把一些关键的数据做处理。而那些背负着KPI的运营们更加有可能做一样的数据处理。我们一般怎么做呢?


一、互联网公司运营数据造假套路解析


用户安装量、注册量靠刷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身边的互联网高级运营,他们几乎没有人用安卓手机,如果文章的读者是运营但是你还在用安卓手机,那么相信我,你还不够高级。因为运营分为很多种,天猫的双11叫做活动运营,做微信公众号的叫新媒体运营或内容运营,还有用户运营、APP运营、渠道运营等等。


早期的渠道运营就是和安卓市场应用分发商合作,在每台新安卓手机销售到用户手中之前提前预装推广的APP,2015年之前预装一个APP的价格大概是2元~4元。


更通俗地说,如果我们公司有个APP,找了分发商合作,他们在一台安卓手机上安装一个我们公司的APP,我们就要给他2元,这个行业在2014年达到了巅峰,2015年以后业务急速萎缩。这就是所谓的刷机,然后每台手机都有自己唯一的MAC地址,我们可以用地址生成用户注册数据来完成注册,早期的很多APP注册是不需要绑定手机号码的,所以这种方法可行。


后来大部分APP都是直接绑定手机号码之后,购买注册用户的成本就高了一些,但是远比做地推的获客成本低得多。互联网行业里单个注册用户地推成本最高的是P2P类APP,平均25~60元一个注册用户。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级运营不用安卓手机了,因为安卓平台的开放性,让一台崭新的手机在到达消费者手上之前被置入了各种做推广的APP,甚至有些安卓机出厂后会被刷机高达6次。因为开放,所以相对不安全。


直接数据造假和间接数据造假


直接数据造假,例如某个不知名团购网站在一个关键融资节点,旗下的城市经理自己真金白银花钱刷交易流水,早期推广的时候团购平台并不收取平台费,这些做假的人可以制造一些假的商家店铺接单,并和团购平台进行结算。这个现象出现的时间段非常的短暂,如果不是内部人员更本无从得知,再加上团购网站对于假店铺的严厉打击以及鼓励用户举报,现在在知名的团购网站上,根本看不见这些虚假的店铺了。


间接数据造假,某些运营做活动的时候,会用活动引导用户刷单。比如平台费原本每年6万元,只要商家在平台交易额达到60万元一年,就可以免除商家的平台费。


先刷单后退货这种基础造假,我就不多加描述了,你们都懂的。


还有一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造假,就是创业公司A轮融资后对业务或者平台交易订单给予高额补贴,初始的目的是为了活跃度、交易量和培养用户习惯,但是某些运营会用政策引导商家造假甚至联合商家一起刷单,骗取公司的补贴费用。这种行为是有商业诈骗的风险,奉劝大家尽早打消这个念头。


合作商家直接造假套现


互联网平台99%都是信用卡支付,而且早期没有收取商家的入驻平台费用,商家需要资金周转可以通过平台刷单,然后生成假的商家交易额。


二、传统公司互联网+财务数据造假解析


偷换概念造假


传统公司财务及KPI定义的收入和平台流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财务收入往往是指进入到公司对公账号上的每笔交易金额,这些交易都必须承担各行业的税费,税率最低3%商品为16%。


但是有些平台流水的做账方式是“代收代付”,意思就是平台的交易金额还要支付给第三方的成本,那么严谨的说来交易额减去支付给第三方成本的差额才能算平台收入,部分不懂互联网的传统公司是以财务收入作为数据考核运营,那么运营为了收入数字美观,把流水作为收入也是有可能的。这种造假往往出现在传统公司面向互联网转型的时候,传统公司管理层不懂互联网运营就很容易被数字蒙骗。


线下支付造假


有些传统公司的网络平台,甚至有些线下支付的功能,那么要在平台交易数据造假就更加容易了。


累积收入算为单日活动造假


传统公司还有一种数据发布形式,他们把前后几个月的业绩都算到某个活动日比如5月20日,然后压货给渠道,至于渠道多久能消化就不知道了,但是对外公布的平台数据是美好的。


我想提醒运营的同学们,一定要清楚收入、流水、交易额和下单这些概念的区别,不要总想着玩文字游戏制造虚假繁荣。


其实,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我和几位大咖好友之间对某些官方公布数字的质疑,我们的目的并不是鼓励互联网造假成风,而是更加由衷的希望每年的双11产生的每笔收入都是真实的。因为这不光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新消费时代的到来,也表示互联网将会有更加纯净的运营环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