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然审慎乐观的理由
2018-11-15 14:31

我依然审慎乐观的理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ID:yuangg173),作者: 元淦恭。


2018年,在中国舆论场上弥散的乌云,任何人都不可能视而不见。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全民感受到如此巨大的焦虑。北京和华府的龃龉,更让人们惊呼,在过去将近三十年里,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


2016年2月,我曾经写过一篇《踩踏》,而进入2018年,人们的预期似乎“雪崩”了。现在,包括决策者在内都认识到这个社会的真实情绪,这个国家需要对未来稳定的预期,需要对此时此刻的信心。


01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在安徽和四川的农村,打破人民公社制度的试验还在悄悄进行,经过政治上的重整,中国即将向世界打开国门。


旧制度施加在中国民众头上的枷锁被逐渐打破。人们有了从事个体户的自由,有了有限度的迁徙自由,有了不穿灰色制服拥抱五颜六色服装的自由,有了不看样板戏听港台流行歌的自由……


当人们总结中国改革经验的时候,它验证的不过是那些最简单的道理。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奇迹,从根本上源于市场化、全球化和产权保护。时至今日,中国在这些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比起四十年前出发的时候,显然已经走出了很远。当然,今天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担忧,这种担忧关乎中国是否会走上回头路,这种社会情绪的根源众所周知,但我想,要彻底改变今日中国的航向,也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过去四十年,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拥抱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石,但和中国快速的发展过程绝非充要条件的关系。中国人穷怕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世俗主义传统,和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动力。许多人对中国人的公共意识相当悲观,但国人创造财富的热情一旦被激发,就绝不可能被任何外部因素打断。


从小岗村的农民,再到温州“八大王”,从1992年闯荡南方的“92派”,再到新世纪以来一波又一波的创业者。中国从来不缺想赚钱的人,也不缺愿意为赚钱冒风险的人,无论你对财富和道德的问题持何种态度,这都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中国有无数的早点摊和宵夜烧烤档。随意找到一个档口,便知道做这些小本生意,一年大几十万甚至更多的收入也并非难事。有人描述这些人生活的状态,“辛苦是真辛苦,赚钱也是真赚钱”,卖早点的三更即起,卖宵夜的可能忙到东方既白,一年365天,常常日夜无休。


及至互联网时代,赚钱有了许多新的手段,然而国人勤勉工作的拼劲和底色却仍未改变。淘宝上有一个名叫李佳琦的90后男孩,做网红直播推荐口红,网络上说他年入千万。然而,看看他的工作强度,就知道一切收获的背后都是付出,做直播几乎全年无休,每天一做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家、口红公司、网红公司,三点一线的状态让他几乎没有生活,只有工作。


前两天,吾友翔哥讲了一个故事:2014年他在四川甘孜州徒步,在森林里遇到一个牵马的孩子,当时临近黄昏下着小雨,小孩问他要不要骑马出山,100块钱,他又累又饿就上马了,路面迎面遇到回村的马帮,马帮人问小孩为啥这么晚了还要接这活,他说,赚钱啊。他感叹道:“赚钱,是中国人的图腾,纵使千难万难,也不足以怯步。”


中国人就是这样筚路蓝缕地走过来。这个世界只要给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富裕的门缝,我们便拼了命地把它挤开。这样的精神,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至极度悲观的来由。


02


许多人说,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人没有见过周期。当这一次冲击袭来,没有人做好准备。


我从来不这么看,不是中国人没有见过周期,不过是你没见过周期罢了。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袭来,而中国正处在国企改革的关键当口。内外冲击的叠加,带来数以千万计的失业。当时,根据海外机构的评估,“下岗潮”导致中国的实际失业率达到两位数,在东北、重庆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以及其他城市的工业区,“4050”人员的窘迫,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社会问题之严峻,至今还有许多人记忆犹新。


今年有一篇文章,标题叫《人到中年,职场半坡》,引起了极其广泛的共鸣。然而,当我们今年去回看20年前,今日许多白领所焦虑的“职场中年危机”,比之当时,真是算不了什么。孟子两千年前就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经过了过去的黄金时代,人们对经济放缓的承受能力,比以前低多了。


悲观情绪的蔓延,其实是从2015年的股灾开始的。这一次股灾,是第一次发生在社交媒体条件下的股灾,情绪的传染也远较之前的股灾强烈。更有意思的是,因为种种原因,金融从业者事实上在中国获得了比之前大得多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让一个行业的情绪轻易地变成全社会的情绪。


中国只有800万金融从业者,大概只是总人口的0.6%,其中从事证券和资产管理行业的,最乐观的估计不超过100万,不到总人口的千分之一。这些年的金融市场走向和金融监管政策,我不用赘述,这些政策对金融从业者的影响是真实的,而这种真实影响的效应在互联网时代被全然放大,即使那些和金融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也会惊呼,金融这个聚集了大量金领的超高端行业,都免不了下行的命运,“我们是不是也要完?”


我无意探讨金融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那是个太复杂的问题。我想说的只是,或许有许多在金字塔尖的高收入行业从业者第一次感受到宏观形势变化的冲击,但对中国的普罗大众而言,宏观形势的波动,这绝对不是第一次。过去四十年里,有太多比现在更危险的时刻,人们总是健忘的,人们往往会放大眼前所经历的事情。


0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年倏忽过去,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经济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看到基础设施建设的狂飙。


2008年,中国只有12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35个。中国轨道交通的里程从729公里增加到5083公里,增长了整整六倍。2017年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735.5公里,这意味着今天上海一个城市的地铁网,长度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全国总量。


2008年,中国高铁的营业里程只有672公里。2017年,中国高铁的营业里程超过25000公里,增长的幅度超过36倍。


批评者总是强调,基建不过是拉动GDP的工具,或者是造成“债台高筑”的负担。但平心而论,即使是那些对地铁和高铁计划的批评者,大多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铁和高铁的红利。中国确确实实就是在过去十年,才真正进入到地铁和高铁的时代,如果大家愿意去回想的话,2008年之前北京都只有1号线、2号线、八通线和13号线四条地铁。当今天人们在讨论北京的便利店密度有没有上海高,北京有多少人住上了盒区房的时候,如果愿意去想想十年前这座城市几乎还没几条地铁(当然还有人会吐槽北京地铁不方便),你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真实的变化。


我们看到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城市化。


从2008年到2017年,中国的城镇人口从6.07亿增加到8.13亿,净增2.05亿。这意味着,在不到10年间,相当于整个巴西(或者相当于英国+德国+法国)的中国人从农村进入到城市。


我们观察2008年GDP排名中国前15的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无锡、宁波)的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15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是1.82亿,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1.99亿,七年时间净增1700万。这意味着,15个中国主要城市在过去七年的人口净增加,相当于增长了一个“南京+杭州”,或者说是三分之二个澳大利亚。


彭博这两天在新加坡办新经济论坛,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讲话,谈到许多问题。他提及一件事,“在亚洲及其周边地区多年的工作经验教会了我:我不认为任何一个亚洲国家能负担得起,甚至愿意与中国离婚”,如果一个商人看过我上面列出的数据,大概都不愿意承受放弃这个市场的后果。


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服务业市场。


从“世界工厂”要“世界商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舞台。中国拥有3亿中等收入者,他们有着真实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汽车、手机品牌将中国纳入它们全球首发的市场,正是源于这种需求。


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3万亿,是2008年的3.38倍。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是42.70万亿,是2008年的3.32倍。以平均汇率计,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6.32万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万亿美元。中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当于两个英国的GDP,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两个印度的GDP。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上图揭示了过去十年,中国服务业快速追赶发达经济体的过程。2017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1.6%,比2008年的41.8%整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如果我们放大我们的视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低于今天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只相当于日本1970年前后的比例。


吴晓波在写《腾讯传》的时候有一句令人深刻的断言,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也许还是今天的美国,但是中国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国。在盘点过去十年的时候,我们也捕捉到许多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2008年到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从不足三亿,增长到7.72亿,绝对增量达到5亿左右。当2亿人进城的同时,有5亿人新触网,这样的规模,是中国变化的基础。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7年,中国还只有5000万手机网民,到2017年,这一数字增长到7.5亿,增幅是14倍。移动互联网,从只有不到5%的民众可以享受的“贵族服务”,变成97.5%的网民都在使用的大众化服务。在中国,无论是购物、外卖,还是生活缴费、房产查询,手指尖便能解决许多问题。是中国这样一个足够庞大的市场,让那些移动互联网应用如鱼得水。


数据来源:《2018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购最活跃的国家,电子商务在零售消费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主要经济体。2017年,美国“黑色星期五”(圣诞节前疯狂打折的购物日)的网上零售额创下新高,为50.3亿美元,这只是2017天猫双11GMV(交易额)的五分之一(后者为1682亿人民币,约合249.2亿美元)


怀疑论者通常批评说,中国互联网企业不过是利用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技术,这种看似极客的技术看法,和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背道而驰。


只有拥有应用场景的技术,才会真正具有市场生命力。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科技的翘楚,正在于在那里技术不仅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更可以转化为财富。亚马逊是因为它电商业务的需求才进入了云计算,阿里巴巴也同样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里巴巴和美国西海岸公司的行为逻辑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商业本身成为驱动技术进步的力量。


如果我们愿意真正捋一捋中国改革的逻辑,用大白话来说,不过就是“让每个人都有做生意的权利”。决策者能解决的是“能不能做生意”的问题,总有人要去解决“好不好做生意”的问题。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幸运在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为了一群人的使命。


这句Slogan本身就有它的文化意义。“生意”并不可耻,它是这个国家在过去三四十年里最活跃的因素,更是驱动中国社会向前的力量。


04


中国人至今保留着一些来自匮乏时代的习惯。即使日子比过去好了很多,许多人还是希望能有机会买到更便宜的东西。


经历过艰困年代的中国人,都知道过年就是为了买好吃的,买新衣服,双11的出现,让他们有了另一个买好东西的契机。我看过一个朋友的一段话:“每年的双11,就是要把平时没有说出的关心和爱,借着“打折很划算”的理由说出来”。


这就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中国人。他为能不能升职加薪焦虑,为子女的教育发愁,为每个月家庭的开销精打细算,但他仍然有对家人朴素而真挚的关爱,更有对每年都买上些好东西的期待。他有忐忑,但依然热爱生活。


双11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而大众对于这个消费时点的认同,又倒逼了实实在在的技术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智慧物流……那些最初为“双11”剁手党而演进的技术,给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外溢效应。


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2017-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上图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规模。在中国,企业上云早就是一个显学,它的应用场景之广泛,已深刻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渐渐理解数字技术无可替代的价值。


于是,我们才能更多地理解马云说的话:“在未来面前,我们还是个孩子”。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家,中国人对于新能源和新技术的信念是那样笃定。大家的焦虑源于新经济的列车跑得太快,每一个人都害怕掉队。用一句最老套的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好某门课,都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它,而是怕考砸。这个道理放在中国这么大的尺度也一样,当一个班的学生都害怕考砸而加紧努力的时候,这个班的成绩往往比别的班更优秀。


05


最近,陈晓卿新拍了一部片子,叫《风味人间》。他还是一如既往,展示美食和人之间的关系。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正是那一部片子,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舌尖》被视为中国最好的形象宣传片,它展示的是最质朴的生活断面。那绝不只是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更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我们愿意为了想要的东西,付出更多,无论守候在森林,还是搏击在远海。


有人要消费,就有人要生产。这个过程是双赢的,而生产者(或者叫服务提供商)所经历的考验也是真实的。


双11只是一个侧影。相关的商业基础设施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譬如说,它可以帮助生产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匹配到生产效能最高的群体,达成订单需求。今年,当俄罗斯世界杯组委会需要赶制吉祥物的时候,他们想到的也是中国企业。


于是,一群从来没看过世界杯的女工,缝制出在世界杯开幕式上亮相的巨型吉祥物。有媒体采访过她们中间的一位,48岁的刘爱敏(化名)1994年从四川到东莞打工,24年间只换过一次工作,她在东莞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80元,现在勤快点每个月有四五千块……互联网建构了新的社会关系,任何一家中国企业都能够接到全世界的订单,但每一个劳动者的底色并未改变,她们勤劳、笃定、任劳任怨。


或许,只有拉长历史的尺度,我们才能更加理解今天的故事。我们的确面对着许多未曾经历过的挑战,但我们仍然有太多值得乐观的理由。今天,许多人回忆1998年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那英、王菲《相约1998》的温情,可那其实是个多波诡云谲的年份啊。我们也期待着20年后,或许那时的国人再回看2018,也是这样的云淡风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ID:yuangg173),作者: 元淦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