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自嗨:“刷”出一个江湖
2018-12-07 08:47

饭圈自嗨:“刷”出一个江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天下微杂志(ID:vistazhiku),作者:韩浩月。


“捞捞席慕蓉老师和毕淑敏老师!”“给麦家老师投一票,至少让他先跨一个栏!”“严歌苓老师不配有一票吗?”近日,在新浪微博发起的“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活动中,一些网友喊出这样的口号。


这个原本“水波不兴”的活动,却因两名网红参选者的粉丝发起拉票活动激起了水花。粉丝为偶像刷票,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为经典作家,如严歌苓、周国平等人的位次太低而鸣不平,也加入这场投票混战。一场与打榜、刷票行为的对抗大战,似乎也折射出这个时代文娱圈的某种怪象。


粉丝刷榜,胜者即是正义?


11月16日,@新浪读书在微博发起了名为“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的年度评选活动。


截至11月22日中午12时,江南高居“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榜单榜首,李银河、莫言、郑渊洁等作家也跻身排行榜前列。(@新浪读书微博截图)


这条微博本来少有人关注,但却因两位网红参选者沈肯尼、沈煜伦的粉丝发起打榜投票行动,刺激了另外一些争强好胜的候选者,评选活动进而演变成热闹非凡的拉票大战。而另一些为经典作家鸣不平的网友,则开启了“反刷票”模式,呼吁更多的人为莫言、严歌苓等人投票。这场原本没有关注度的活动,一时演变成一场全民狂欢。


得益于强大的技术优势,互联网投票比传统的投票方式更加简单便捷,但投票的神圣性也随之瓦解了,尤其是文娱圈的投票,近些年已被刷票绑架。候选的人拉票越卖力,投票的人刷票手段越高明,就越发显出网络投票这项活动的荒诞。


看看“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的候选人名单,有莫言、麦家这样的严肃作家,有江南、唐家三少这样的网络作家,有反裤衩阵地、陆琪这样的情感作家,还有被网友称为“低配版郭敬明”的沈肯尼、沈煜伦,另外还有数位网名诸如“大风刮过dfgg”这样不知道写什么类型作品的作家。说难听点,这样的投票从设定上就“驴头不对马嘴”,被刷票这么一搞,更显得乌烟瘴气。


莫言不会拉票,莫言的粉丝也不屑于发起“打榜投票”。但凡对作家、文学、写作还抱有一些期望与认知底线的人,都会对这样的年度票选活动置之一笑。但在网红作家以及他们的粉丝们看来,平台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不可放弃的机会,他们既不会为与莫言这样获得过诺奖的作家并肩候选而羞惭,也不会因票数远远领先于莫言而脸红。“正当”甚至“正义”的心态去博得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是这个时代文娱圈的诸多混乱特征之一。


粉丝刷榜所谓的“正当”,即合理利用规则,所谓的“正义”,即“胜者即是正义”,至于用什么手段取得胜利,他们并不在乎,围观者同样也不在乎。在文娱圈,群蝇狂欢视规则为无物,也恰是社会评断失去标准的表现。


“干掉对手”带来的快感


粉丝刷榜在国内已成强大的潜规则,令人无可奈何。前不久,吴亦凡的粉丝就把榜单刷到了国外,制造了一个不小的笑话。也因此,在国外社交媒体上,“中国水军”成为热搜关键词。


在了解真相的网友看来,刷榜制造的排名不过是个笑话,根本不把它当真。但对于粉丝们来说,他们虽然也知道自己刷出来的数据是假的,但却沉溺于幻觉当中欣喜若狂,宛若他们的偶像真的成了世界巨星。刷量、刷榜已经成为娱乐圈货真价实的丑闻,但当它成为通行做法时,反而成为了一种标准。


各平台对于流量明星造假行为的纵容,导致了刷量猖獗。平台需要明星带来的虚假繁荣,因此常对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在有些刷量行为需要付费的前提下,平台会通过引导行为鼓励粉丝们集资刷量。当影视界有识之士开足火力炮轰流量明星时,平台却保持沉默,使得批评的声音没法得到有效的回馈,出现了越批评造假越严重的怪圈。


著名编剧汪海林日前炮轰流量明星,点名蔡徐坤、迪丽热巴,称永不与其合作。(微博截图)


早期的刷量,不排除是经纪公司的主动行为,但在后期,粉丝已经成为刷量的主力,毕竟来自经纪公司一方的刷量,容易暴露,而散布各地的粉丝组织,能够在松散规则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利用人多力量大的优势进行疯狂地刷榜。


粉丝刷榜,很容易被简单地解读为一种追星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粉丝刷榜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权力欲,这是互联网文化的组成部分。粉丝们通过集体制造偶像,可以展示自身的存在感,相比于在社交媒体上与竞争对手骂仗,刷量无疑是更简单粗暴的方式,粉丝通过人数与金钱的比拼,带来了“干掉对手”的快感,不仅在影视圈,在网络文学圈、主播圈亦是如此。


粉丝追星,不再是因为偶像生产出优质的作品、贡献了杰出的表演,而是把偶像视为一面旗帜,粉丝则成了扛旗帜的人。粉丝把偶像高高举起,不是为了偶像的利益,更多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价值。而将自身价值建立在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身上,空虚感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填补这种空虚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失去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成为群体的附庸,把群体的喧嚣当成个人肌肉力量的展现。


刷票就是一种不讲道理的暴力


始于18世纪的“投票理论”,需要政治学、经济学、数学提供基础支撑,即便有严谨的定义和长时间的改良,“一人一票”虽然不尽完美,但相对而言,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而始于21世纪且当下正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刷票理论”,则需要计算机、手机、刷票软件提供硬件与技术支持,只要有时间、精力以及上不封顶的金钱投入,“一人可顶一万人”,缔造一名虚假的“文学英雄”“音乐巨人”,只需要几个“粉丝头”在群内振臂一呼就可实现。


美国学者杰克·斯奈德写过一本书《从投票到暴力》,肯定了投票的价值,但重点阐述了投票与暴力也只是一墙之隔。回顾中国文娱圈的投票史,会发现从头到尾不过是假借投票公正性而展开的利益暴力抢夺史。


2005年,《超级女声》第二季火遍全国。(网络图)


2004年开始举办的《超级女声》,不但开启了草根造星时代,也是互联网粉丝文化的发端,其设立的手机投票机制,也为后来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投票提供了经验——如何掀起粉丝的热情,穿透形同虚设的规则,把刷票做到极致,并攫取收益,“公开作弊”,自此成为文娱圈各种投票的“明规则”。


2007年,在一项名为“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的公众决选种,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三位青春文学写手的即时票数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引起网民不满,“郭敬明历史地位能否完爆鲁迅”之类的话题在网络论坛成为热点。


过去十余年,类似的评选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几乎所有平台、机构都可使用简单便利的投票系统,发起一个能吸引人眼球的评选活动,各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评选结果,也日渐改变了公众对评选的看法与态度。


发展到今天,打开朋友圈与微信群,家长为孩子拉票,各行业为评选优秀人物、优秀员工拉票,学校老师拉票等层出不穷,但“唯票数论”并非最高准则。在各行业、圈子的运转机制下,权力干预才能决定最终结果,但这并不影响参与各种评选的人为了排名变化而发动亲友甚至陌生人投票。一时,人们的投票热情超过了过去时代的总和。但拉票、刷票并没有带来公平与公正,只会加重人们投机取巧的心理。


短时间内,刷票不仅不会在文娱圈消失,也不会在社会其他层面消失,刷票盛景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样的笑话,我们依然还要持续地看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天下微杂志(ID:vistazhiku),作者:韩浩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