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圣诞节
2018-12-24 15:25

被误解的圣诞节

“圣诞节真正的精神并不是让大家买名牌、吃大餐,而是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让我们懂得感恩,同时照顾好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来源:《一千零一夜》85、86夜


今天,已经是平安夜了。

每年到了圣诞这样的日子,总会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中国人不该过西洋节日,甚至认为圣诞节应该叫做“耻辱节”。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些圣诞节的历史的话,我们会知道:即使是在西方,它也曾经被抵制,甚至被大多数人所遗忘,而狄更斯的《圣诞颂歌》,让圣诞节又重新开始流行。


在中国,从民国时期开始,就有人提议要抵制圣诞节,但并不妨碍它在中国越来越流行。


然而事实上,“任何传统节日都会在流传的路途上变形,成为一个容器,让参与者安放自己一套诠释与意义”。


而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并非只在于鼓励消费,让大家可以借此机会狂欢、购物、吃大餐而已,它的真正精神,是让我们懂得感恩,关心他人,关注弱小。



圣诞节不只是“消费的狂欢”


过去几年来,圣诞节这个洋来的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但是也有很多人看不惯:什么圣诞节呀?圣诞节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


其实这种声音,很早以前就有的,民国年代就有人建议:“圣诞节”不该叫“圣诞节”,应该叫“耶诞节”,它是耶稣诞生的节日。我们中国未必要像西方那样很崇拜耶稣,都信基督信仰,把耶稣叫做“圣”。


我觉得其实所有的节日,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它是会旅行的,它是会随着文化的交流,移植、散布到世界各地去。


比如说像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不就在韩国落地生根了吗?我们很多中国传统的节日,也一样在东亚很多地方流传已广,直到今天。


同样的,一个东西旅行、移植到别的地方,它的意义会改变,大家对它的看法也会改变,跟它原来的原产地会发生相当大的差异。


比如像圣诞节,在我们中国这儿,主要体现为一种消费的狂欢。


事实上,今天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已经变成一种跟消费有关的节日了。


圣诞节在中国,演变为好像是另一个情人节,好像这天是很多情侣要出来吃大餐的日子。但是原来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圣诞节不是这样的。


圣诞节其实更像是我们中国人过年。你春节的时候,农历初一你会跟你的女朋友说:“唉,怎么样,我们去吃个春节大餐吧。” 会吗?不会!


春节的时候,大家会在满大街购物狂欢吗?不会!我们都回家里头,跟家里的人相聚。同样的,圣诞节在西方也是这样。


可是,今天西方人所了解的过圣诞节的方法,并非从来都是如此。事实上,它曾经一度衰微,至少在英语世界。


但是有一本书,它改变了英语世界,乃至于今天所有人对圣诞节的认知。


这本书就是《圣诞颂歌》,它的作者就是我们很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英国的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等。


一个关于圣诞节的“鬼故事”


这本书的第一句是:“Marley was dead, to begin with.” 翻译成中文就是,“首先要确定的是,马利死了”。


原来这个故事是个鬼故事。就这样,狄更斯吊住了所有读者的胃口,开始娓娓道来。用他那种既通俗、充满色彩,但是又很有文学想象力的手法跟我们讲了这本书的主角斯克鲁奇的出场。


马利是斯克鲁奇几年前去世的一个生意上的拍档。这两个人性格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守财奴,吝啬得不得了,斤斤计较,很会做生意,把人间所有的感情都泯灭掉,只剩下怎么样赚钱的心思。


书的一开头,我们看到圣诞节快来了,已经是12月24日平安夜那一天。


斯克鲁奇不肯让他的员工早早下班回家跟家人团聚,甚至很不想让他们第二天放假。


他的外甥也来找他:“哎呀,舅舅,你好,圣诞快乐!”他愤怒地骂他外甥:“你这没出息的东西,圣诞节有什么好快乐,圣诞节烦透了,莫名其妙放一天假,害我少赚了一天钱。”


圣诞节这时候也有很多人过来要他们捐款,因为这时候就说街上有很多穷人,很多小孩不够东西吃,生病,看看能不能够请他也捐赠一下,他死活不要。


他还说:“既然那些人又病又弱又残废又穷,干脆让他们死了算了,死了点人,对我们人口也好嘛,现在人口不是太多了嘛”。他是这么一个刻薄成性的人


终于,当天晚上出现了怪事,那个已经死去的马利先生的灵魂回来找他了。


马利先生对他说:“哎呀老朋友,老伙伴,你千万别再这么下去,你再这么下去就会像我一样。你看我灵魂下了地狱不得安宁,我每天身上都被铁链缠着,那铁链全是我生前赚的那些钱所组成的。我们这种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你接下来还会遇到三个精灵来找你。”



狄更斯的《圣诞颂歌》曾多次被改变为电影,2009年,美国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再一次将这本小说搬上银幕。


结果果然在接下来一天之内,来了三个精灵来找斯克鲁奇。


第一个精灵领着他,带他重温了一遍他从小到大的历程,让我们了解这个非常冷漠、把感情完全泯灭掉的,没有人性的家伙曾经也是个小孩。


在小孩阶段,他很穷苦,日子过得很不好。当时他渴望有一点温暖,有人对他好一点,给他一点帮助,但是他得不到。


第二个精灵领着他,看看现在这个平安夜的晚上,家家户户是怎么过圣诞。


这个精灵整个形象就是乐呵呵的,尽管外观、形貌跟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圣诞老人不同,但是活生生就是个圣诞老人精灵。



第二个精灵甚至还引着他,带他去看他平安夜那天下午呵斥的那个伙计,鲍勃一家人怎么准备过圣诞。


斯克鲁奇,这个原来非常斤斤计较、对人毫不友善、没有半点同情心的商人,在圣诞精灵的引领下,看到了他的员工,他平常对他非常刻薄寡恩的鲍勃一家人,看着他们生活得那么艰苦,在圣诞平安夜这一天努力张罗出一种欢乐的家庭团聚的气氛,相处得是那么温暖。


他还看到,鲍勃最小的小孩,原来是个残废的小孩。到这时候,他再也忍不住,问这个精灵,“这个小孩他活得下去吗?”精灵指示给他看,原来再过一段日子,这个小孩终于是会早死的。



他立刻想起来,那一天,当一些慈善团体的负责人到他的办公室,想让他拿点善款,去帮助那些穷人或者病人和小孩的时候,他怎么答呢?他说那些人反正留着没用,让他死了就好了。他后悔不已。


但是当你看到这一家穷苦的人家,为他们的处境落泪难过时;你又不由得为他们这一刻的那一点点的温馨、温暖的感觉,感到一种宽心的安慰。



狄更斯其实写的是自己


说到这,我必须要讲起狄更斯自己的故事。


狄更斯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畅销的英国作家,但是他也有过一段十分难熬的童年。


在写《圣诞颂歌》中鲍勃这一家人的时候,他很可能就在想他自己。



他也有一大家子要养,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家里财政很困难,他老婆还怀上了第五个孩子。他非常希望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能够成功,赚到的版税就让他家境好转。


但是在写着写着,他状态变了,他完全忘记了要赚钱这件事。


他开始非常投入到这个故事的情节,写着写着自己会哭起来,也会自己大笑。他每天晚上就离开家里,大半夜当所有人都睡着的时候,在伦敦各处游荡、散步。


看着每一家,家家户户已经关了灯的这些住宅,往内想要窥视,那些家庭里面,老百姓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在想什么……每天晚上走二十来三十公里的路才回家,继续写作。


终于在当年的11月底,他赶出了这个稿子,正好12月圣诞节前能够上市,《圣诞颂歌》一上市就是畅销书。



因为这本书在美国都很畅销,当年有一个美国企业家看完这本书之后,决定立刻给所有员工放一天假,要效法这本书里面的斯克鲁奇。


守财奴的悔悟


后来,斯克鲁奇想起了自己也有凄惨的童年,开始同情起那些街上看到的那些穷苦的小孩。


这个圣诞精灵又让它看见,那些被他骂走的外甥、被他虐待的下属,在这一天晚上,还会想起他,还要为他祝福。


虽然要笑骂他,说他坏话,但是这是个感恩的节日,大家还是要祝福他。他深受感动。


第三个精灵,他是个死神,他引领着斯克鲁奇看到了他死后的状态。没有人挂念他,他所有的遗产立刻被人抱走,很多人要去偷他的床单,偷他的衣服,不会为他留下半点东西。


因为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坏人,一个守财奴,对人不好,没有人跟他是朋友,没有人跟他友善。



终于这时候,他大彻大悟。醒过来之后正好发现,还在平安夜那一天。


他起来,立刻决定要出门,去他外甥家吃饭。他外甥吓坏了,因为外甥下午才到他那儿,希望舅舅来吃饭,他不肯,还骂他外甥没出息过圣诞节,没想到他这时候来了。


他后来立刻地又给了鲍勃加薪。他整个人彻底变了,从里到外地改变。



于是所有人都发现,斯克鲁奇是个好人了,他的灵魂获得赎救。而且他看到街上有个小孩,还给了他一点小费,让他赶快去烤一只火鸡回来,这个火鸡,他要送到人家家里面,送给人家吃。


所以,这整个故事几乎像是个童话故事,是关于一个守财奴怎么样让灵魂得到救赎的故事。



《圣诞颂歌》这本书这么多年来都是西方无数青少年,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会读的一本书。


同时,又是直到今天为止,除了耶稣诞生的那个圣经故事之外,全世界最为通行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它这么流行,是因为它说出了一个圣诞节真正的精神。


圣诞节真正的精神


这个精神,我们可以从狄更斯本人去世之前,给他孩子留下来的遗言所知道。


狄更斯去世前,叫他的孩子们要用最宽广的精神去理解《新约圣经》,不要斤斤计较那字面上的意义。


今天美国一些很保守的基督徒,他们计较的是,你是不是同性恋,你有没有堕过胎……但是你回看整本《新约圣经》,耶稣几乎从来不关注性的问题。


不是说他对性的态度很开放,而是他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就连一个妓女,被人家抓出去要用石头砸死,他都问大家说:“你们谁要是没犯过罪,那就砸她吧”,而救了那个妓女。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你从他出生的故事就能看到:耶稣在当时社会中比较低下阶层的牧羊人家里的马槽出生。他不是在王宫里面诞生的王子,他是神的儿子——如果你相信基督教教义的话,却在穷人之中出现了。



他后来的福音是说给所有可怜的人听的。他说的是,小孩子要比成人更有福气,因为他们保持纯真。他说的是,有钱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他说的是给所有被上层社会排斥在外的那群人听的福音。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说,其实耶稣是个革命家。


而狄更斯,他身为他那个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是个小说家,但是他又是一个写很多社论、时事评论的人。


他充满了慈悲,总是关注弱势群体。他每一本书都充满了在当时英国这个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底下,第一个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里,对所有那些矿工,那些街上的流浪孩童,对所有的那些我们今天叫做“无产阶级”的大众,对他们的关怀……


狄更斯


所以,他在《圣诞颂歌》这本书里讲的就是,圣诞节是个什么节日?这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


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让我们懂得感恩,同时照顾好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节日。


西方也曾有很多人反对过圣诞节


其实圣诞节在狄更斯之前几十年甚至在他那个年代,并不是十分普及。


它曾经是西方社会一个很长久的节日,但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早期,甚至很多人反对庆祝圣诞节。


原因是这样的,圣诞节是耶稣基督的生日。可是耶稣基督真是在12月25号生的吗?根据何在呢?假如你是个基督徒、天主教徒,看看你的《新约圣经》,里面根本没有说耶稣到底哪一天生的。


其实12月25号它最早是罗马帝国一个异教徒的节日,那个节日叫做农神节,一连放七八天假。所谓放假的概念,是整个帝国的法律制度都放假,老百姓们随便寻欢作乐,喝酒,搞性派对,破坏别人财物而不受法律处罚。


后来基督教在欧洲兴起的时候,他们说这天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好顺势推广耶稣基督的福音。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徒特别讲究《新约圣经》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所以很多最虔诚的基督徒是反对庆祝圣诞节的。


《圣诞颂歌》重新创造了圣诞节


圣诞节的很多传统,比如说圣诞树、吃火鸡,也都是后来逐渐流行开来。


就连这本书《圣诞颂歌》的英文名字A Christmas Carol,Carol 指的那种圣诞歌曲,在狄更斯之前那个年代也不是人人都会唱,但这些在《圣诞颂歌》之后都改变了。


要说这些,首先我们要了解狄更斯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出生的头八年,正好伦敦都经历了“白色圣诞”。在伦敦并不是每年12月25号都会下雪。所以狄更斯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雪的气氛。


在那个时候,英国工业革命也带来了非常大的社会革命,整个农村、田野、城市的面貌完全都变了,很多过去熟悉的景象没有了。


所以英国人开始怀旧,怀念以前老一辈人过的生活,连带地把老几代人庆祝圣诞节的那些记忆也都回来了。


狄更斯小时候家里面,爸爸也开始在过圣诞节。所以他把这些童年记忆,对那个已逝的时代,人情的温暖通通都透过他的笔尖灌入到他的小说之中。


他好几部小说其实都提过圣诞节,而《圣诞颂歌》就是集大成的一部。


《圣诞颂歌》英文版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下雪的天气,白色的圣诞,以及家家户户为圣诞节准备的那种欢乐气氛。


这本书,它掌握到了当时那种圣诞节开始复苏的感觉,同时,又把它固定下来。


在书里,他开始强调在这一天,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互相关爱的精神。所有大家犯过的错误在这天都应该被原谅,大家不应该吵架,不应该争执。


这本书后来的流行,使得自此之后,圣诞节这个东西稳定下来,传遍整个西方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说,《圣诞颂歌》这本书,它重新创造、发明了圣诞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来源:《一千零一夜》85、86夜,转载请联系该公众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