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孩子看病难背后的真相
2018-12-26 15:06

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孩子看病难背后的真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轮轮的冷空气袭来,挂号的人挤满了医院大厅。


在市一级医院的儿科诊区,凌晨三点和中午十二点,几乎没有区别,一样的人满为患,一样的憔悴家长,一样的超负荷工作的医师。


每到流感高发季节,“儿科医生荒”的难题总会引起热议。三天前,我陪朋友带孩子急诊,在一家市儿童医院,九点挂上号,下午一点才进诊室。据说,这还是幸运的,因为毕竟挂到了号。



在对儿科医生之“荒”有了一次零距离的体验之后,心生好奇:在中国,儿科医荒到了什么地步呢?破解之道,又在何方?


一、中国儿科医生有多少?15.4万!


中国儿科医生有多“荒”?


要了解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中国儿科医生有多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是一笔糊涂账。有人说是十万,有人说是九万,统计口径不同,说法也不同。


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是:中国儿科医生的总量为13.5万。这个数据来自于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



但实际上,这已是快三年前的调查统计了,用来分析今天的情况,已经太过落后。


中国儿科医生到底有多少?在国家卫生委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一份名为《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375号(医疗体育类234号)提案答复的函》,发布日期是12月5日。


这份公函中透露:截至2017年底,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5.4万名!


节选自《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375号(医疗体育类234号)提案答复的函》


这无疑是目前最新,也是最权威的数据。


二、缺口多少?或高达20万!


15.4万人,乍一看不少,思量则知不足。


两年前,卫生主管部门曾提出过一个目标: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配比的医师要达到0.69名。这相当于是1400名儿童配比1名儿科医生。


但根据最新的数据测算,现在的配比在0.63名,相当于1580名儿童配比1名儿科医生。



从1400到1580,看起来差距不大,但其实挑战不小。一年多以后,中国儿童数量也将超过2.9亿。如果要实现“0.69名儿科医生/千名儿童”的目标,那么,中国儿科医生至少缺口5万人。


即使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仍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业界的调查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每千名儿童的医师配比”一般在0.85至1.3人,美国更是达到了1.6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配比则是1.5人。



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渠道对中国儿科医师总数的推算是不同。具体到对儿科医师的缺口估算,有专家估算,算上离职、转业者,缺口很可能超过8万人,最高估算超过20万。


5万、8万、20万,无论是哪一种数字,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大,“荒”情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追赶之路,远未结束。


三、候诊3小时,看病3分钟


不平衡,是中国儿科医疗资源的一个突出特征。


查阅一些近年来的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报告可以发现,在儿童医院的区域分布上,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大约为4:1,且有七成以上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北上广更是儿科医生集中的“高地”。



而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情况则不太乐观。比如,2016年,陕西当地的一家媒体报道称,在陕西省渭南市,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医生0.17人,医患配比严重不足。今年1月,《贵州日报》亦报道称,当地每千名儿童也只有0.34名儿科医师。


儿科医生荒,产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医生超负荷工作,病患就医体验差。


许多人还想不到,因为儿科医荒,卫计委还曾出台过看似“奇葩”实则无奈的规定,要求在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儿科不得出现停诊和拒诊。


至于就医体验差,则从“候诊3小时,看病3分钟”的俗语中即可明晓。这一点,在三天前,我即体会到了。当时我们九点挂上号,排在之前的已有191个人。



在当天7个儿科医生同时出诊的情况下,下午一点半才看上。而事实上,很多医院没有这么多的儿科医生同时出诊。


在市一级医院的儿科诊区,凌晨三点和中午十二点,几乎没有区别,一样的人满为患,一样的憔悴家长,一样的超负荷工作的医师。


四、苦、穷、险,留不住的人


为什么没有医生愿意从事儿科?苦、穷、险,是其中的三个原因。


首先是“苦”。


近年来,对大众来说,医生挺着大肚子值夜班,做完手术就地瘫倒睡着的新闻已经不算是“新闻”。医生累,儿科医生更累,压力更大。


有权威的数据显示,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比如,在广东佛山,2015年,佛山市每名儿科医生每年平均要接诊10101人,最多的需要接诊13511人。



以此而论,即使全年无休,平均每天也要接诊30多人。如果考虑到手术、夜班、住院医师等等,那么门诊医师工作量负荷之大,不言而喻。


今年1月,天津海河医院曾发布公告,因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不得不停诊。新闻爆出以后,让许多人大感意外的是,在这所三甲医院里,其实只有三名儿科医生。



有些儿科医生晚上急诊,一晚上看上百个病患,几乎成为常态。有不少儿科医生戏言“好好睡一个懒觉”是最大的梦想。


又苦又累,压力又大,在医生群体中,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的戏言。


其次是“穷”。


儿科医师比其他医师收入不高。这一点,许多人并不认同。在普遍的认识里,医生职业离不开“高薪”“灰色收入”“红包”这些词语。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但并非人人如此,尤其是对于儿科来说。


调查显示,大多数医生,尤其是资历不深的医生,普遍处于低薪过劳的状况中。据调研,2016年中国儿科医生税前月收入普遍低于5000元。据我的了解,在一些中等城市,年收入也大多不过十多万。这与儿科医生的工作量相比,性价比并不突出。



儿科医生收入为何低?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运营压力大,有强烈的盈利冲动。然而儿科虽然就诊人数多,但儿科用药少,耗材少,大型检查少的特点分不开。经济效益也就低,医生的收入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2016年,北大深圳医院儿科副主任周于新在接受采访时曾介绍:一个年轻的儿科医生基本工资四五千元,加上奖金三四千元,一个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对于资历30年的老儿科医生,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一万五千元。而检验科、超声科、口腔科等科室每个月的奖金就有一万多元。


不过,客观地说,跳出中国看,事实上,儿科医生收入低,在全球也很可能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今年7月,美国网站Medscape发布“2018美国医生收入报告”。


该报告显示,在美国各科室所有医生的平均年收入,前三位为整形外科、骨科、心内科,高达40~50万美元,排在最后三位的则是内分泌科、儿科、公卫预防,只有20万美元左右。



第三,险。


儿科有“哑科”之称。因为儿童大多难以表达病情,病情发展快,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极高。中国家长又似乎特别爱子心切,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医护稍有不慎,就极易引来家长斥责,甚至打骂。


在儿科,一个孩子看病,身后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一大家子,并不罕见。一针没扎好,招来一个大嘴巴,时有所闻。


棘手的是,本来儿科医生就不多,却还常常留不住人。《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在2011~2014年里,报告发布的前3年里,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了1.4万余人。


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超过两千人。这个年龄段是儿科医生的主力军,也是流失率最高的年龄段。



深圳卫视曾经做过一次报道。报道中说,2011年~2015年,深圳市儿童医院共有36名医师及139名护士辞职。


从深圳儿童医院辞职的就有网红儿科医生裴洪岗。他在辞职信中承认:“儿科医生工作量大,辛苦,医患纠纷高发,风险大,收入低,所以如果有别的选择,大多数医生不愿做儿科医生,这也是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恢复儿科招生,亡羊补牢


中国儿科医生紧缺,还有一个较为特别的原因。


在1998年的教育改革中,本科阶段的儿科专业曾被撤销。理由是“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第二年起,大多数院校就都停止了招收儿科学生,代之为统一的临床医学专业。


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培养机制又没有跟上。相当于直接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有专家直指这“从根源上造成了今天儿科医生短缺的局面”。


幸运的是,从2016年开始,各所大学又开始陆续恢复儿科招生了。虽然要想补上缺口,尚待时日,但亡羊补牢,总算不晚。


当然,面对儿科医生少,各主管部门并非毫无作为,涨待遇,建医院,恢复招生等等措施都陆续落实。


据媒体报道, 从2017年开始,临床医学生在广州接收儿科规范化培训期间,可以享受政府补贴。2017年入学的广医儿科医学生,已经全部得到资助,并实现了广医儿科医学院本科阶段完全免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另外,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儿童医院228家、开设儿科医疗服务的医院20024家,分别较2016年同期增加了19家和1117家。全国医院儿科总床位数33万张,较2016年同期增加近2万张。


当然,这些措施,距离从根本缓解“儿科医生荒”,改善就医体验,仍有相当长的路,需要我们拭目以待。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带孩子看儿科的经历,欢迎你留言,分享你的经历,以及对中国儿科医生紧缺的看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