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憋屈的皇帝
2018-12-27 17:00

憋屈的皇帝

文章所属专栏 财富收割机:中国财政两千年

虎嗅注:本文是虎嗅精选新专栏《财富收割机:中国财政两千年》的第9篇内容。本篇主要讲述东汉时期的财政经济制度之下的社会走向。


王莽的改革导致群雄并起,光武帝刘秀在纷纭扰攘的大潮中成为胜利者。与大多数开国皇帝不同,刘秀生性宽宏,非常体恤民间,许多功臣大都得以善终。


而且他在位时期,水利、冶铁等技术都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并由此惠及其他行业,耕地技术也在慢慢普及。如果从两千多年的皇帝中选择几个好皇帝的话,他的排名绝对在前十位。


然而在经济战场上,刘秀却遭遇了最顽强的抵抗,顽疾最终蔓延至整个社会,导致了王朝的崩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权受到抵制


王莽的改革导致群雄并起,光武帝刘秀在纷纭扰攘的大潮中成为胜利者。与大多数开国皇帝不同,刘秀生性宽宏,谦恭多士,不仅非常体恤民间,也不喜猜忌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这使得功臣群体大都得以善终。如果从两千多年的皇帝中选择几个好皇帝的话,他的排名绝对在前十位。



刘秀在位时期,也恰好是中国科技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对水利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水运便利了经济活动。南阳太守杜诗更是创制了水排,即利用水力鼓风,提高了冶铁炉的温度,中国冶铁业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并由此惠及其他行业。耕地技术也在慢慢普及。


而东汉的人口分布也在逐渐改变。与西汉时期相比,四川、湖北、湖南、江浙一带的人口开始变得密集,长江流域的开荒工作有所进展。


由于政策宽宏,科技进步,东汉的经济很快得以恢复。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让刘秀苦恼不已。他的烦恼来自户籍和田地的整理工作。


公元39年,光武帝考虑到经过战争之后,天下的户籍和土地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许多记录已经被毁,加上战争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土地侵占现象,他下令做一次严格的土地和户籍清理工作。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项工作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那些侵占别人土地,或者隐匿了户籍的人。他们大多是地方上的富人。有许多穷人为了避免纳税,投身于可以免税的富人家中。而富人的免税理由也有千千万万种,致使皇帝的税收都漏走了。更可恶的是,这些人还与官员勾结在一起,负责清丈的官员,故意把好地留给那些有势力的人和关系户,把坏地留给穷人,这一行为在地方上引起了更大的民愤。


起初,光武帝还不知道这件事。一次,光武帝无意中发现陈留的一位办事员书牍上写着:颍川、弘农的情况可以查问,而河南、南阳的不能查问。光武帝很好奇,连忙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位办事员没有想到皇帝看见了书牍,惊慌间不敢说实话,只说这份书牍是在街上捡到的。光武帝的儿子、后来的汉明帝见状,在旁边回答:“这是郡里官员给办事员的命令。河南是首都,陛下的近臣都在这儿;南阳是帝乡,都是陛下的近亲。这两个地方的土地肯定问题重重,也肯定不能查问。”


光武帝大怒,连忙派人严查,才发现清丈土地带来了诸多问题。


他开始对那些帮助富人、参与违法的官员进行惩处。这次被抓住的“大老虎”是河南尹张伋,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严打中,张伋和同级别的十余官员都被下狱处死。

 

光武帝本以为通过整治官吏,就可以让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就在这时,新的反抗力量出现了,许多郡的大姓人家因为利益受损,决定联合抵制。


他们组织了武装力量,杀害前去调查的官员。等皇帝派遣军队去镇压时,这些人已经把武装力量解散了,根本找不到到底是谁干的。可等皇帝的军队一走,他们又立刻集结起来。皇帝的官员和将领们却因为找不到罪犯、害怕会受到惩罚而战战兢兢。张伋已经是前车之鉴,如果换成别的皇帝,在大怒之下一定会把不称职的人都杀掉。


这件事情如同燎原之火,在全国四散开来,而最严重的是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几个州: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光武帝突然发现,他可以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反抗者在用实际行动嘲笑他的武力。这些事情还不是发生在偏远的山区,而是发生在帝国的腹心地带。


光武帝是个聪明人,震怒之余,他并不想过分使用武力,也不想过多惩罚他的官员。他想了一个办法:利用犯罪分子相互间的矛盾来击破。皇帝下令赦免五分之四的作乱分子,只惩罚剩下的五分之一。


但是怎么决定谁属于那五分之一呢?由作乱分子自己决定。光武帝命令:如果有五个人参加了作乱,只要其中四个人合伙杀掉第五个,这四个人就都既往不咎;否则,对五个人都严惩不贷。而那些原本在征讨罪犯时有疏忽,或者出工不出力的官员也不用害怕,他们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既往不咎,光武帝只看以后他们查出了多少案子,逮捕了多少罪犯。


光武帝的办法收到了武力都达不到的效果。作乱分子毕竟都心怀惴惴,既然有机会获得既往不咎,就赶快利用机会。一旦有人开了头,作乱分子内部就开始互相猜忌。


于是,反抗停止了。皇帝也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但是,他却并不感到轻松。这件事恰好反映了东汉时期最严重的一个问题:行政效率低下。


不管皇帝想做什么事情,都无法顺利推进。在地方,充满了和他对着干的人,这些人表面迎合,暗地里却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想着怎么利用皇帝的政策来发大财。

 

继东汉光武帝之后,两位继任的皇帝将东汉社会经济推上了高峰。与西汉的文景之治一样,人们把东汉明帝和章帝统治的时期称为“明章之治”。但是,即便在明帝和章帝时期,皇帝的权威依旧不够强大,行政效率仍然低下。


那么,东汉为什么无法建立起像西汉那样高效的行政体系呢?


这是制度的惯性带来的必然结果。


制度的惯性之重


公元25年,在王莽中断了汉祚十六年之后,光武帝刘秀登基,成为东汉的开创者。


从各个方面看,光武帝都是个务实的人。他知道皇权的价值,一上台就注意重塑被王莽打乱的权力中心。


为了防止各种势力不听话,在他确立全国统治权不久之后,就想方设法加强中央集权。如同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那样,他不会滥杀功臣,但战争一结束,他也采取了和宋太祖一样的做法。一方面,他大宴功臣,给他们分封土地和爵位,让他们成为受人尊敬的地方豪族;另一方面,他剥夺了这些人继续参与政权的机会,只有少数的人继续做官,剩下的都只能成为安乐终生的富家翁。


在遣散功臣的同时,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修正了西汉的官僚体系。汉武帝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围绕着皇帝的内廷圈子——尚书台,并逐渐剥夺了外廷官员,也就是三公九卿的权力。光武帝更是将这种制度加码,彻底形成了尚书台议事的制度,三公的权力更加虚化了。庞大的官僚系统都成为冗余,一个皇帝更加容易控制的小圈子建立了起来。


光武帝集权的另一个做法是,不再区分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西汉时期,国家财政由大司农来掌握,而皇室财政由少府掌握。他们各有职责,以避免皇室开支过度侵占公共财政。光武帝为了加强控制,将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合一,不再作区分,统一由司农掌握。


虽然从长期来看这样做会增加财政的不透明度,但是在短期内可以加强皇帝的控制力。然而光武帝费尽心机加强集权,权力却无声地从他的手中溜走了。东汉皇帝始终都无法像西汉皇帝那样,拥有那么大的权力。


即便是夺取全国的战争,刘秀也并不能随心所欲。统一的过程充满了武力之外的权衡和计谋,他通过说服和收编,并采取一种利益平衡的做法获得了天下。


刘秀的功臣之一、伏波将军马援曾经直言不讳:“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这句话将选择皇帝的权力从天上直接降到了人间。皇帝不再是天命所归,而是大臣选择的结果。


由于光武帝称帝本来就是权衡的产物,所以,他必须做出许多让步,来满足别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理解东汉与西汉的关系:东汉继承了西汉时期的官僚架构,但这个架构已经更多地向地方的豪族倾斜了。


从表面上看,东汉和西汉之间,只是隔着被王莽一不小心打断的二十年。假设一个老农恰好在王莽篡位之前睡着了,三十年后在光武帝时期醒过来,他会发现,除了人的生老病死因素之外,皇帝还是那样的皇帝,制度还是类似的制度,甚至连民间的大家族都没有更迭,穷人还是穷人,富人还是富人。

但其实中央政府已经变得更加孱弱,向另一个集团妥协了。


人们习惯上认为,一个朝代的建立,就意味着制度的重建。但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到公元1949年,中国只有三次重建制度的机会。每一次重建后的制度,都经过了许多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完善,而它的解体则更加漫长。


第一次的制度建立,由秦代开始尝试,到汉高祖时,已建立了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汉武帝时期,在财政上解决了它的存续问题。这一次制度循环越过了东汉,从三国时代开始逐渐解体,却又苟延残喘到南朝才终于落幕,绵延超过八百年。东汉恰好位于这个制度循环周期的中间,光武帝再优秀,也没有能力重新建立制度。

 


光武帝做出的妥协如下:


由于初期财政困难,他精简官吏、合并财政的同时,却过多地精简了财政官员。在汉武帝之后,汉代财政由大司农、少府和水衡都尉三驾马车共同执掌。大司农主管政府财政,包括农业税、盐铁专卖等。少府负责皇室财政,主管山泽陂池的收入,这些收入叫禁钱,供皇室开销。水衡都尉虽然名义上属于少府,但他单独掌管上林苑的楼堂馆所、没收的土地财务以及铸币事务。


到了光武帝时期,将山泽陂池的收入从少府的管辖权中剥离出去,交给了司农。少府成为一个专管皇帝起居、服装和器物的机构,权力大大下降。而三驾马车之一的水衡都尉干脆被彻底裁掉了,权力合并到少府。由于光武帝时期楼堂馆所的规模比西汉武帝时期少得多,水衡都尉的权力本身已经不大。水衡都尉被撤销后,它下属的二十多个属官也一并被勾销。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原来大司农掌管盐铁专卖事务,由于战争时期,盐铁专卖制度已经崩溃,于是,光武帝将盐铁事务从司农治下剥离出来,下放到了各个地方政府。


当盐铁管理下放到地方政府之后,政府垄断和专卖就逐渐消失了,变成由地方政府征收盐铁税,民间负责经营。只是这时的盐铁工业由于地方官僚的染指,已经变得非常不健康了。


盐铁大都被地方豪族垄断,他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东汉的盐铁资源如同现代山西的小煤窑一样,是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它由少数与权力有合谋的人控制,而民间得不到好处。但是政府如果想将权力收归中央,又会受到地方势力的抵抗。汉章帝想重新实行中央政府专卖,但在地方势力的抵制中,大败而归。

 

在地方治理上,光武帝也显得软弱无力。


他将功臣们都遣送回家,看上去是一种聪明的策略,但代价也非常明显:他必须默许这些功臣在当地成为豪族,逍遥于中央政府的法律之外,同时,又拥有着极大的经济特权。他们向东汉的皇室输送大臣和皇亲,几乎垄断了中央政府的上层结构,让东汉比西汉更接近于分层社会。


在社会的最上端,只是数个大家族而已,他们与皇室一起,控制了两百年的朝政。在这些大家族中,最鼎盛的有两个派别,分别是曾与光武帝一起参加反王莽战争的南阳派,以及军阀出身的西北派,其中西北派的典型代表是马援和窦融,他们是光武帝统一战争中归顺的大将,也是光武帝必须容忍的对象。


汉代有外戚干政的传统,一个女人当了皇后,他的家人必定封爵当官。在西汉时期,还屡屡有平民皇后出现。东汉光武帝之后,皇室默认皇后只能出自几个大家族,这是权力机构圈子化的最明显特征。

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出自南阳派,阴皇后长相秀美,是当年刘秀暗恋的对象,他们俩可以说是东汉皇族中少有的靠感情结合的婚姻。之后的明帝娶了马氏的皇后,章帝娶了窦氏的皇后,这两位皇后都是西北派的。


和帝娶了南阳阴氏和邓氏的皇后。安帝皇后阎氏依附于南阳邓氏,所以成了皇后。顺帝皇后梁氏原本依附于西北窦氏,梁氏一族也曾经作为贵人生过和帝。桓帝有过三个皇后,分别出自梁氏、邓氏和窦氏。只有灵帝皇后何氏的背景差一些,但何氏外戚同样把持了朝政。


由于光武帝对中央权力系统进行了改造,利用尚书台将权力圈子化了,尚书台又控制在几个外戚大族手中,于是,中央政府慢慢地变成了几个大族的战利品。


皇帝在和地方势力的斗争中逐渐落于下风。而同时,西汉武帝引起的官僚结构失衡问题经过东汉光武帝的加强,终于引发了巨大的问题,导致统一的帝国逐渐解体。


但东汉解体的过程又很缓慢,社会生活显得过于波澜不惊,下层人民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东汉社会从头至尾弥漫着一种绝望感。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