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公司过冬,被何所困?
2019-01-02 10:42

影视公司过冬,被何所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奥那


每到年末,人们总会热衷回望过去,总结这一年的过往和得失。对于影视公司而言,跌宕起伏的2018注定提前为历史留下了寒冷的脚注。“阴阳合同”、“逃离避税天堂”、“梦断新三板”等等看似平常字眼,拼接在一起却是任何一家影视公司最不愿经历的变动。


在资本寒冬袭来之时,有公司在诞生,也有公司在濒临死亡。如何活下去,成为影视公司在这一年里思考最多的问题。时间往往是最好的作者,可以带走一切,但也可以留下一切。


细数那些因为某个转折点而折戟沉沙的公司,身处历史洪流里的我们或许那刻没有意识到时间的伏脉千里,更无法预知,到日后这些问题却恰恰成为了促成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过度依赖明星股东


明星与资本的共舞,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星的商业价值会帮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带来更多的知名度,和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明星口碑的不确定性也会同样为公司招致来极大的变动。



比如曾得益于与明星股东范冰冰的深度捆绑,唐德影视最风光无限时,市值巅峰曾高达百亿。但好景不长,其重金投资的《巴清传》先后经历男主角高云翔“性侵事件”和女主角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该剧播出时间遥遥无望,而留给唐德影视的是7亿左右的坏账,和不断下跌的股价。


一个月前,陈羽凡吸毒事件被官方坐实后,羽泉的组合品牌受到影响,原本定于圣诞之夜的二十年专场演唱会被迫取消,演唱会的赞助商“小米有品”也无辜躺枪,而陈羽凡事件背后,其所属公司巨匠文化的梦逐新三板之路也恐生变数。



巨匠文化曾公开承认,一旦公司艺人胡海泉、陈羽凡业务产生不确定性,将会对公司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艺人经纪、娱乐整合营销、演唱会出品及版权收入构成。其中,2016年至2017年,羽泉的艺人经纪收入则占据较大比例,分别为93.62%、73.38%。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今日用来形容资本与明星紧密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了。明星本就生活在一个名利场里,而金钱往往成为人性的试金石。如果过度依靠单一明星,将鸡蛋放入了一个篮子里,一旦打翻篮筐,影视公司赔个血本无愧也是迟早的事情。


一味追捧流量


曾经的流量一直是娱乐圈资本追逐的对象,特别是当影视公司心照不宣的逐渐认可“IP+流量”的造剧模式之后,“质量不够,流量明星来凑”的做法,在市场曾经的荒蛮增长期,确实让一些公司尝到了获利的甜头。


但今年,由“当红小生”鹿晗和“国民闺女”关晓彤主演的《甜蜜暴击》即使打着“二人定情之作”的宣传口号,口碑、收视仍然双双扑街。无独有偶,由吴亦凡主演的《欧洲攻略》,搭上影帝梁朝伟,10亿的制作成本,最终也只换来了1.5亿的票房和豆瓣3.6的低评分。



当观众已经回归作品故事内容和注重叙事逻辑时,一些影视公司却错失敏锐的洞察力,还是向流量低头,忽视对优质内容的打造,低估了观众的审美,高估了明星的演技。


流量明星号召力减弱,不被市场认可的流量作品自然也会遭到冷落。影视公司如果无法识别什么是符合时代的好内容,一味追捧流量,同样会逐渐被市场淘汰。


忽视头部作品的作用


据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数据统计,2018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共有网络剧311部,网络电影2141部、网络动画片603部、网络纪录片193部、网络综艺900部。


其中网络剧部分,2018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总量为214部,全年预计280部,较2017年295部的总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与此相反的是,2015年到2018年,前三季度平均单剧的前台播放次数却迅速增长,流量朝头部、腰部剧集集中。



如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常态下,头部作品往往是一个头部影视公司的支撑。比如在今年暑期斩获了超180亿的流量的《延禧攻略》,在登上“谷歌2018年全球电视剧搜索排行榜”的榜首后,迄今为止版权已经卖给了大约90多个国家。有人估计,其中的收益将会达到3亿元以上。这个现象级大剧,让出品方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名利双收。


而完美世界影视凭借收视连续蝉联登顶的“黑马”《香蜜沉沉烬如霜》,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影视收入同比增长93.85%,为业绩带来了一定的增长。


如今,网剧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二八法则”分化,即不到20%的头部网剧收割了市场80%的热度。一些“重数量广撒网”的影视公司,应及时扭转通过数量取胜质量的做法。可以说,头部作品对影视公司而言才是斩获热度的利器,也是能持续打造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盲目崇拜IP


前几年经历了《古剑奇谭》《步步惊心》《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剧的走红,影视公司纷纷看到了IP巨大的潜力,开始刮起了疯狂崇拜IP之风,并大量争抢、囤积IP资源。在供不应求中,破坏了市场的运作准则,导致一时之间质量良莠不齐;也激化了IP价格的猛增,无形之间抬高了影视剧的制作成本。


直到2018年,IP乱相的问题接踵而来。一些影视公司为了保证自己的获益,选择缩减在内容制作上的投入,因而出现粗制滥造、滥竽充数者居多。


一些备受期待的大IP因为购入价格虚高,在万众期待中上线,却遭受播放量和口碑的双双滑落,影视公司的投资也并未获得原本预期的收益。


另一方面,影视公司对IP的崇拜还体现在对翻拍的热衷。据统计,仅2018年立项的翻拍作品就有44部之多,《天国的嫁衣》《王子变青蛙》《涩女郎》等多部曾经制造过热度和收视的作品,再次迈入被翻拍的行列之中。



对观众而言,翻拍剧并不陌生。但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翻拍剧,实质上是影视公司对IP的原创能力开发不足的表现。那些被再度开发的IP翻拍剧,同质化竞争严重,观众也早已审美疲劳。比如今年被翻拍的《流星花园》虽然微博话题热度很高,但豆瓣评分只有3.2。


往常的制剧套路被打破,影视公司逐渐为曾经囤IP的疯狂做法付出代价,“竭泽而渔”终不会是长久之计。那些既无力开发购入成本过高的大IP,又陷入对陈旧IP开发困境中的影视公司,IP最终成为拖累公司业务的“鸡肋”,也使得购买IP的资金付诸东流。


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在开垦剧作种类时,一些影视公司为了求稳,一味的复制以往剧作的经验,却忽视跟随时代背景的创新意识。成功无法再次嫁接,而且谁都无法准确地触摸到下一个行业爆款的脉象。


原本依靠这种传统打法的影视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激烈的常态下,再也不能躺着就把钱挣了,即便是过去一度“蹭IP”“打擦边球”的网络电影。


一面是监管趋严,一面行业整体在向精品化时代前行,不断的创新是一个影视公司保持活力的驱动.即便是在野蛮生长期曾获得利益的网大公司,也必须自我更新,增强自我孵化IP运作模式的成熟性。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也为了拓展公司结构布局,不少影视制作公司不仅开始重视网剧、网大等多个领域得齐头并进,也在演员经纪和IP孵化上持续发力。


他们都是在某一方面业务站稳脚跟之后,企图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和生态化的发展路径,提高影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不是“不进则退”,而是“慢进则退”。


小结


影视行业原本就是生存在聚光灯下的领域,容易成为外界关注的主要对象,也容易受舆论波及,更容易成为社会讨伐的众矢之的。特别是2018年,围绕着“天价片酬”“税收风暴”“收视率造假”“票房注水”等关键词的负面新闻不断。


不少影视公司此前一直忽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在资本快速涌入和荒蛮增长期,在监控边缘进行试探,没有树立风险预防意识。受到风波的影响较重,多个项目停摆,紧急撤退资金,营收也一度下滑严重。


总结这一年的得失,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和更稳的到达。


近十年里,看似一片繁荣的影视业,背后的乱相也随之即形。资本“寒冬”恰好是一阵吹皱湖水的风,湖底的暗潮涌动才是市场亟需整治的前奏。当行业环境被清洗,规则重新被制定,资本泡沫破碎后,才让影视从业者开始反思回望,回归理性,重拾“内容为王”。


总结影视公司在某个方面共同出现的问题,本意不是为“寒冬”添油加醋,而是希望在春天到来之后,影视公司可以谨记过往,为后来者警诫,让前行者有力,并怀抱希望向2019年再度进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奥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