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残酷开年:新经济股上市频“夭折”
2019-01-04 15:43

2019残酷开年:新经济股上市频“夭折”

洪偌馨 / 文


2019年刚刚开始,但已经持续了整整两年的新金融上市热潮却有了转冷的迹象。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信号是,多家公司的上市计划或主动或被动地“搁浅”了。


香港联交所网站显示,Welab Holdings Limited(我来贷)于2018年7月3日提交的招股书已经失效。



据馨金融不完全统计,我来贷已经是近期招股书失效的第三家国内新金融公司了。在此之前,P2P平台爱钱进母公司凡普金科以及比特币矿机公司Canaan Inc(嘉楠耘智)在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先后于2018年10月22日和11月14日失效。


根据港交所的惯例,提交上市申请的公司被分为“处理中”、“没有进展”、“已上市”和“被发回”四种状态。“没有进展”又分为三种情况:“失效”、“被拒绝”和“撤回”。


其中,“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招股书提交后,超过一定时间没有上市但公司没有持续更新数据,这意味着公司主动搁置了上市计划,如果想要再次上市,需要重新提交新的招股书;“被拒绝”意味着港交所拒绝了公司的上市申请;而“撤回”则有很多原因,比如公司主动放弃上市计划,或者是有计划择机再次提交。


一个必须厘清的前提是,无论在任何时候,公司申请上市都可能受阻,这本身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到三个月时间,三家新金融公司冲击上市的计划“搁浅”,这个概率要远高于以往。


事实上,不只是新金融公司,整个新经济领域可能都出现了上市进程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比如游戏公司多益网络,有腾讯作为股东支持的库客音乐等等。


尽管资本市场本就起起伏伏,周期性的波动时常会发生,但我们可能需要警惕,并且做好迎接更坏的环境到来的准备。



导致新金融行业IPO放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在于监管收紧、资本谨慎以及行业发展本身陷入瓶颈等。


相较于美股市场,这些因素叠加之后产生的影响更集中地释放在港股市场。


回顾整个2018年,尽管港交所的募资金额冠绝全球交易所,超过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但港股市场上成功IPO的新金融公司不过三家——第三方支付第一股汇付天下、服务于信用卡生态的维信金科和51信用卡,在数量上远不及美股市场。


如果仔细分析前面提到的三家上市计划受阻的公司,我们可能更容易从中找到港交所表现相对惨淡的原因。


一方面,监管的收紧可能是最为致命的原因,尤其是对于今年“爆雷声中一岁除”的P2P行业而言。


按照原本的计划,2018年的6月30日是P2P行业的“整改大限”,但是在一片爆雷声中,各地的验收备案全部延期,原定在2018年12月底完成的合规检查已延期到2019年。


多个业内人士对馨金融表示,备案的难产成为了P2P平台难以登陆港交所的重要原因之一,“港交所受到国内监管政策的影响更大,在验收备案没有完成之前, P2P平台恐怕很难登陆港股市场。”一位从业者对我说,“但在验收备案再三延期的情况下,没有人能断定何时状况才能好转。


另一方面,行业大幅波动、发展前景不被看好也是新金融公司在资本市场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P2P行业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举例来看,不久前登陆纳斯达克的微贷网在其上市前更新的招股书中披露,7、8月平台贷款余额大幅收缩、逾期率大幅攀升,募资金额也从1亿美金下调55%至4500万美元。


市场上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国外的投资机构已经几乎不参与中国P2P平台的上市募资。


不过,更直观的案例其实来自区块链和比特币行业。


今年初,随着“凌晨三点钟”微信群的兴起,区块链概念以及比特币投资一度成为新金融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随着时间来到2018年末,比特币价格大多数时段均徘徊在4000美元左右,这一价格与年初1.7万美元相比,已跌去近八成。进入2019年,比特币的颓势并未扭转,刚刚过了两个交易日,比特币价格已低于4000美元。


比特币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得矿机需求锐减,整个行业进入寒冬,相应的公司营收和利润也将迎来大幅下降。


今年9月同样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的比特币矿机制造商比特大陆,近日也传来了高层动荡、全面裁员和清售二手矿机的消息,他们的上市之路恐怕并不会比嘉楠耘智来得顺利。



除了新金融行业本身的监管环境和发展瓶颈,公司冲击上市失败率增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资本寒冬”的降临,这是任何一个行业或者公司都摆脱不掉的困境。


新金融行业是如此,新经济行业亦是如此。


一个做投资很多年的朋友告诉我,整个国际资本市场正在面临两个大问题:一是在利率上升的大趋势下,所有资产价格都在下降;二是太多的概念股、没有利润的公司、未经证明的公司越来越难以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现在很多公司在上市过程中甚至连投资者的会议都约不上了。”他提到,“而中国相关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投中网发布的年度报告报显示,2018年上市的中资股在港美市场的破发率分别达到36%和29%,上市后股价又遭大幅下挫,可见市场资金目前对新股的投资已是十分谨慎。


进一步来看,港股在2018年创下了几个记录,一是新股投资回报率十年来成绩最差,二是港股IPO在2018年甚至出现了没有基石投资人的情况。过去一年里,无论港股市场还是美股市场,二级市场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更糟糕的是,一级市场比二级市场的寒冬来得更早,也更冷一些。


2018年前三季度的基金募资规模将2017年同期大幅下降66%,资管新规的出台、A股的持续低迷导致许多基金募资困难。


而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的反噬已经在一级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数据显示,2018年上市的几个主要的独角兽公司,最后一轮进入的一级市场投资者都处于持续“失血”状态。


过去一年里许多登陆二级市场的公司都未获得盈利,甚至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这些公司上市的动力一方面来自投资人,在前期的巨额投资之后,变现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级市场趋冷后,他们必须马上找到新的融资渠道,而上市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但是在过去一轮上市潮的验证之后,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人的信心都备受打击,这也是市场估值回调、投资逻辑重构的必然过程。


如果一定要展望2019年,市场情况可能依然不容乐观。


虽然有更多企业想要登上IPO红利的末班车,但2018年下半年出现的这些负面因素并不会退散。


加上不确定的政经环境的影响:2018年12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联合声明指出获取中国境内保存的账簿和记录方面的障碍是美国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之一。PCAOB网站详细列出了213家遭遇审计障碍的中资上市公司名单,其中不仅有BAJ等中概股巨头,还包括不少大型国有企业。


这意味着出海上市的难度可能进一步加大,而投资者们只会在投资决策方面越来越谨慎。


我不愿意用“退潮”来形容这一轮上市周期的结束,因为从长远来看,新经济依然是潮水涌动的方向,但是过去几年里资本盛宴之下漫天飘舞的“泡沫”确实正在消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