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未来医院
特别策划2019-01-10 19:59

没有围墙的未来医院

面对“时间、自由、健康、金钱”的单选题时,有人曾做过统计:90%的人首选“健康”。再追问一句:“你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是哪?”,答案频次出现最高的当属“医院”。

 

内心的抗拒,不只是生病时的苦痛,更是到了医院后的满目疮痍。最常见的便是“排队三小时,看病八分钟”,期间还夹杂小孩的哭泣、老人的哀叹……

 

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嗅觉上,医院都不是常人愿意待的地方。

 

与时俱进,当互联网渗入医疗产业后,在线医疗、互联网医院等时髦的概念,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它能解决传统医疗行业根深蒂固的痛点。


“老病”还需“新药”医

 

每年两会上,总被两会代表们不约而同提出来看病“三长一短”的问题(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看病难这个老问题的原因在于,无论遇到大病还是小病,患者都想到医院找医生问诊,这导致稍微大一些的医院都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

 

官方发布的全国数据也佐证了大家的直观印象。2017年的《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居民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有60%集中在医院,而院前的基础医疗支出和院后的健康管理费用占比非常低,整体呈“纺锤型”结构。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费用结构与此相反,呈“哑铃型”结构,也就是说大部分支出属于诊前和诊后的健康管理中。

 

其实我国的慢病患者数量已经高达3亿人次,他们经过医院的专科医生确诊之后,大部分复诊、检查、健康管理都无需再回到实体医院,如果能有一个有效机制既能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又能把实体医院的医疗资源解放出来,我国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结构,有望从“纺锤型”过渡到更健康的“哑铃型”。

 


(我国和欧美地区医疗卫生支出结构示例)


如今这个老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面对“老病”,政府开出“新药”: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三份互联网医疗文件,业内俗称“互联网医疗新规”,对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制定了首批实施细则,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底线与方向。

 

综合来看,是党和政府对我国互联网医疗事业给予政策支持与鼓励,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必须通过申报、审核并通过检查取得执照,可以跨省多点执业,并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更可喜之处,该“新规”删除了过去“互联网医院仅限公立三甲医院开设”的条例。

 

这意味着,更多医疗机构能参与到互联网医院的行列中,社区卫生站、县(区)医疗机构、市级中心医院、省级乃至国际医疗机构拥抱“互联网医院”的步伐将持续加快。显而易见,传统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平台“共建”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会是主流。


 (乡镇医院无人就医,而当地省级医院却人满为患)


有了互联网医院体制,患者的院外健康及后续治疗情况会得到医生的持续关注,互联网医院可以协助医生指导患者用药,实时跟踪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后期治疗和康复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离开医院,你还是我的“病人”

 

2017年,互联网医院概念开始盛行,(虎嗅当时曾撰文指出其中的“虚胖”),其中三个原因:1)互联网医院数量暴增,杂交为主,各怀意图,冠名大于实质;2)互联网医院,效率优先的前提是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目前还停留表面;3)互联网医院真正成功标准——迎合医改“腾笼换鸟”破除“以药养医”的旧体制。

 

果不其然,经过数年的发展,互联网医院仍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市场参与主体对‘互联网医院’模式还存在许多误区,各方仍在探索最优的可行性方案。许多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仅仅局限于信息化升级,比如做到电子挂号和电子支付,或者仅仅是为医生建立一套排班工具,并没有重新盘活和改良现有医疗体制,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其中,新崛起的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备受行业关注,有望解决更深层的痛点。

 

近日,在平安好医生主办的活动上,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纯线下的医疗服务时代已经成为过往,未来的医疗服务将是融合线下和线上医疗资源的新生态。同时,王涛在演讲中还重新定义了“互联网医院”,即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医院、诊所等实体医疗机构赋能。

 

而平安好医生将与实体医院携手共建一套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集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互联网医院2.0模板。


(远程医疗已经在美国开始流行)


1.0版的互联网医院虽然实现了信息化、在线化,但还是以陌生的医患关系为主,由院内服务为主导,且仅限疾病治疗。在2.0版的互联网医院中,未来的医患关系则变成“陌生+熟人”的关系,首诊由医院主导,复诊可以用在线问诊进行辅助,最大程度把患者留在线上,缓解线下医疗资源被重复占用,并在诊前、诊中及诊后实现“疾病治疗+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

 

因此,从王涛对互联网医院的描述以及现有的互联网实践案例中,我们能理解到:互联网医院要把院外的病人“管起来”,为医院和医生以及患者提供一个多功能平台,覆盖诊前、诊中和诊后整个流程。

 

“管得好”不仅可以让患者受益,还可以提升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指数。比如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改善身体素质,健康人群能够巩固健康状态,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

  

迈入“新常态”?

 

平安好医生与传统医疗机构共建的“互联网医院2.0”如何落地并被复制扩张?


打铁还需自身硬,平安好医生能够把蓝图变成现实的底气来自“四大核心能力”:

 

一是专业的团队,平安好医生自建了1000多人的医学团队,提供7*24小时的在线服务;二是AI能力,自主研发的AI智能医生、AI现代华佗产品,已经分别在全国百家三甲医院中得到实践运用;三是卓越运营能力,平安好医生累计在线问诊数量超3亿,坐拥2.28亿用户;四是庞大的数据能力,已分别建立大数据平台、医疗超算平台以及数据安全平台。


(平安好医生“无人诊所”2018年11月首次现身乌镇互联网大会)


另一方面,平安好医生在去年11月首推的“无人诊所”项目,经过两个月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无人诊所”还将在学校、景区、商场、高速公路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场所普及,并将结合平安好医生线下合作的3100多家医院、6万多家基层诊所,行成“城市一公里医疗服务圈”,快速满足城市居民即时医疗健康需求。

 

据王涛透露,互联网医院只是平安好医生未来打造“医院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诊所云”、“药店云”和“村医云”,这些都是构成平安好医生医疗健康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技术成熟,也会将服务输出海外,首站是东南亚地区,与当前的战略合作伙伴Grab深化合作。

 

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当平安好医生和传统医院共建新型互联网医院时,如何打消彼此的顾虑?前提还是要建立在双方彼此信任、信息共享、数据安全基础之上,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在这方面的起点会远高于其他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

 

在未来,医院的概念不再仅仅指那个有围墙的实体机构,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将走出医院这堵围墙,借“互联网+AI”技术之手,追踪患者为其服务,甚至云端也有医生实时关注着你的各项指标,成为你身边最熟悉你身体状况的人。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互联网医院这个没有围墙的医院中,享受到最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届时,医院人满为患、怨声载道的场景将一去不复返。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