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秩序:不可复制
2014-02-19 09:15

时代新秩序:不可复制

必须承认,我对这四个字的情结很重,这可能和我过去的某些经历有关系。大致上,我一直以为,商业模式这四个字具体的阐述就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很重要,重复意味着:可复制。

可复制这件事主要有两个方向上的讨论,其一针对业态中的公司模式,其二针对单个商业组织的业务模式。比如说媒介转型这件事,很多媒体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所谓的模式:既然用了模式二字,就意味着是可以被别家借鉴使用的。这种想法的根源其实在于,在过去,传统媒体们的模式是一样的。

出于学术上的兴趣,我走访了不少媒体组织,也接触了不少媒体人。以中国上市的几家纸媒公司为例,新华、浙报、博锐、华闻、粤传媒,还真的难以总结出一个模式来,或者说,各家都有各家的模式,而且各家模式其它家都很难仿冒。目前的态势来看,上海纸媒整合成了一家上海报业,光是这件事,很多地方媒体其实做不到。地方上的省报集团和省会城市日报集团,分属不同的领导体系,很难操刀合并;浙报早年就进入资本市场,搞了十来年的证券运作,有做投资的底子,投资上的布局从做创投的梦工场到做产业投资的东方星空到做财务投资的新干线,比较完整;华闻背靠国广资源,是一个收购型公司(收购与投资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未来走的是控制资源的财团之路;粤传媒背后的广州日报,是中国拥有广告主最多的纸媒集团,它买香榭丽可以把香榭丽的应收账款都要回来,别家怕就做不到;博锐地处四川成都,该城市有中国手游大本营之说,自然而然地,会做一些手游业态的布局。

一言以蔽之,说得好听点,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得难听点,就是原来的大船出了灾难性事故,各自想辙逃生罢了。逃生这件事,哪里有什么可复制模式可言呢?媒体一直在想找一种转型模式,今天我越来越觉得不太可能。业态中的可复制模式,这件事是流水线+科学管理的工业时代的痕迹,信息时代,怕不再是这样了。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某某某创业,总会让人感叹一声:某某某有着什么什么样的资源,别人复制不了啊。但问题对于这位某某某而言,不可复制才是ta最希望看到的事。如果做了一门生意,天下人都可以轻松复制,这个生意做起来,想必也很艰难吧。

工业时代的业态内公司可复制,之所以成立在于物理距离。北京开一个公司在北京做生意,跑到遥远的上海,其实比较难以操作。故而上海就会出现模式一样但针对上海市场的公司。媒体也是这个道理,大大小小的媒体们,说白了做的就是由于物理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正在弭平这个差距——当然,你必须承认,并没有完全弭平。世界并不是完全平的,但总比工业时代来得更为信息对称。媒体这一行面对的是有些巨头公司对物理距离无差别式的渗透,以至于传出google一家公司的广告费就超越了美国报业所有广告收入的总和。互联网正在形成这样一种格局:一个业态,只有几家寡头,这些寡头各有各的独门武器,互相之间,很难谈得上有多么可复制的地方。

另外一个关于不可复制的言论就是单个公司内部的业务方式。比如说今天这么干赚到钱了,明天继续这么干还能不能赚到钱?我对这个说法过去深信不疑,并视为一种衡量公司是否健康的标识。但现在似乎这一点也在动摇:对于大公司而言,不断重复过去业务模式的,有可能会死得很快。而对于小公司而言,同样的,互联网工具层出不穷,一个波没赶上趟,也会遭遇严重危机。所幸的是,小公司船小好调头,保持高敏感度,或许不至于掉队,但的确变化频频。

躺在一个业务模式上不断复制的好日子依然有,但这个好日子变得越来越短。是的,即便一两年前还如日中天的苹果,今天在我看来,已经面临危机。从这个意义上将,单个公司内部的业务模式,已经变成了一条不断在寻找短期可复制模式之路,所有的人,都在焦虑,正如我最近所参加的一场讨论会主题:这个时代,我们生怕错过了什么。

工业时代的可复制规律正在慢慢消解和崩溃,新秩序是“不可复制”,这种秩序给商业人和社会人带来的压力极其巨大,后果,未知。

—— 商业价值 供稿 ——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