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集群现象谈初级赛道
2019-01-14 09:56

从产业集群现象谈初级赛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曲高和众(ID:m15875),作者:孟庆祥


套用古龙的句型:江湖中,但凡有耳朵的人都知道瑞士手表出名;但凡有眼睛的人绝无一人不知道产业扎堆现象。


温州产鞋,茅台镇产酒,深圳横岗产眼镜,大芬村批量产油画......在中国这种扎堆经营某种生意的现象起码有上千种。这么明显的经济现象一定有很多人研究,学界起了一个名字叫产业集群现象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诞生于工业起源的年代,在书的开头,斯密就描述了一家钩针长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他说过:“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


马歇尔还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1990年,迈克尔·波特写了一本《国家竞争优势》,长达百万字,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现象。提出了国家经济因素的六要素:生产要素、需求因素、产业链、竞争、机遇和政府六要素的钻石模型,算是对集群研究的集大成者。


前人之述已经很详细,我知道的也仅仅是沧海一粟。他们主要从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协同的成本优势等方面论述。


我发现,关于集群的解释都正确,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赛道依赖”


除了生产某种有形产品集中于某个地理位置之外,中国还有一个很特殊的集群现象——某个地方的人分散在全国做同样的生意。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20万人口,有三分之一在全国各地开“兰州拉面馆”。对,就是兰州拉面,你在大街上看到的兰州拉面,七八成都是青海化隆人开的;你收发快递的中通、圆通、申通、韵达都起源于杭州市桐庐县钟山乡的深山中;大学附近的文印店,以经营复印业务为主的都是湖南新化人;更离奇的是,全国私营医院绝大部分都是福建莆田人开的。


在我们看来,开医院可是一个专业活。可这些事实却证明,专业都不如赛道重要,专业也不一定是某种赛道的必要条件。


再探究一下这些集团军的起源,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开辟了某个生意,拉上亲戚朋友一起干,然后就迅速演变成成一个地方的一堆人在全国干同样的事。


以兰州拉面为例,我们看看这种生意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1984年,一个名叫韩录的化隆人,在拉萨街头开出第一家“兰州牛肉面”。到今天,12万化隆人组成的拉面大军,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小城市全面开花。


1988年,化隆县农民马贵福和韩录,揣着5000元,在福建厦门开了一家清真拉面馆。


拉面馆填补了平价清真饭馆的空白,同时又以独特风味吸引了非清真的食客,一时热闹非凡。挣了第一桶金后,马贵福从家乡拉来几十个亲朋好友帮忙。


几年后,这批人纷纷自立门户,依着亲帮亲的传统,继续从家乡拉人。


很快,他们发现兰州拉面有一定的名气,顾客容易接受,干脆改称兰州拉面。就像很多人为了传播他自己说的话,号称“白岩松说的”“鲁迅说的”一样。


兰州拉面扩散模式是很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一个人发现了一种需求,里面还有一点小秘密,比如如何把面拉得很细。然后在熟人之间形成了有效扩散,亲朋好友、邻居伙计跟着学,很快就有了较大的规模,从一个城市扩散到另一个城市,有效地覆盖到广大地区。


有些行业在找到最初的路径之后,快速积累经验、资本、网络,后来就形成较大的企业。


1993年,聂腾飞、聂腾云兄弟离开家乡桐庐县钟山乡夏塘村,到杭州打工。当时,杭州集中了一批外贸企业,隔天就要往上海送外贸报关单,发中国邮政需要3天时间,企业自己跑成本又太高。兄弟俩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替人出差跑腿送件。刚开始,送一单的价格是100元,除去来回的火车票30元,每单可以赚70元。一年下来,兄弟俩赚了2万元,获得了第一桶金。


之后由于业务扩大,聂腾飞的大舅子陈德军也加入进来。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杭州、上海等地的大街小巷,翻破了无数张地图,吃尽了苦头。


1998年,陈德军接手掌管申通快递。1999年,聂腾云再次创业,创办韵达快递。2000年,喻渭蛟用借来的5万元创办了圆通快递,租的是150平方米的仓库,设备就是两辆自行车和两部电话。2002年,赖梅松从木材生意转行,瞄准了快递业,创办了中通快递。


快递桐庐帮留给外界的印象颇为神秘,有传言说这四家企业的老总彼此互有交集。韵达快递常务副总裁周柏根说:“一开始申通、圆通、中通的老板互相并不认识,但先吃螃蟹的人确实产生了影响和带动作用。”


周柏根表示,“三通一达”的老总们有相似之处,一是非常能吃苦,因为那时桐庐的山村太穷了。二是做生意不只看眼前利益。今天钱进了口袋,还没捂热,明天又投资出去了。


钟山乡党委副书记李芸说,钟山乡全乡2.2万人、6700多户人家。在桐庐快递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传帮带下,有一半人外出从事快递业。


随着快递规模的扩大,竞争中的胜者形成了有效的网络,他们对获客、开店、运输都积累了经验和资源。即使后来有大资金、高规格的团队进来,也难以撼动他们在经营中积累起来的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许多商业群落,这也证明赛道是最重要的要素,一旦发现某条途径可以赚钱,普通人就会成为小老板。如果某个行业有内在的规模优势,经过残酷的拼杀,胜出者也会成为大企业。


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多数行业创造一条赛道,都需要一些机会窗口期,就像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造赛道的第一要素是被需求。当时,许多行业都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说到这里,我要普及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即行业天然集中还是天然分散


我们想象一下,现在满大街各种餐饮店,那么有没有可能再开一家新饭馆?当然有可能,什么时候都有可能。那么现在能搞一家物流公司像当年桐庐帮一样发迹吗?基本上不可能。我想大家都有这种直觉判断。


可以说,所有你日常思考的问题基本上都有人深入研究,什么样的行业能随时进入,什么样的行业不行?起码我知道迈克波特研究了这个问题,像餐饮行业叫做天然分散行业,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物流行业则属于天然集中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集中到少数几家的手中。


人们对于什么行业能进入,什么行业不能进入都有较为准确的直觉,理论研究可以深化为两点:


第一,一般充满多样性产品的行业天然分散,否则集中;


第二,平衡消灭多样性和满足多样性需求,会让一个公司相对做大,比如优衣库。


有些低科技含量、起步阶段对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低的行业,开辟一条新的赛道并不需要特别的智力或者其它天赋,最重要的是实践。


像浙江、福建、广东乃至青海化隆人,他们开拓出大大小小产业,第一是因为他们都是被逼上梁山,人多地少、十年九旱,长期形成了敢于走出去找饭吃的传统。假如我们那嘎达如果有一个人发现了兰州拉面这样的商机会不会一传十,十传百?我觉得不会,因为大家都对走出去找饭吃都打怵。


现在,中国产业发展主流已经到了高阶竞争阶段。被需求的行当越来越少,再整一瓶辣酱,搞一些小商品就可以火起来的机会越来越少。旧时的赛道更依赖于被需求、机会窗口、勇于实践。新时期的赛道需要资本、管理、甚至还有复杂的技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大趋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