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说服面试官,但要让他们喜欢你
2019-01-22 21:42

你不必说服面试官,但要让他们喜欢你

01 “人设”致胜


有一段时间,公司搞大面试,由几个部门经理和HR一起面试,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别的面试官如何判断面试者,然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比个人能力更能吸引面试官的,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个人风格——也可以叫“人设”。


“人设”不明显的人在面试中常常会被忽视。有些面试者明明很优秀,但有些面试官总是举棋不定,不断挑刺:“虽然他的能力不错,但是他说话时眼神一直在游离,避免跟我们正面接触,说明他对自己所说的缺乏自信(挑剔的逻辑)。”


“人设”明显的人,一旦遇上“投缘”的面试官,就很占便宜。有些面试者明明有明显的弱点,可面试官就是念念不忘:“虽然没有完全达到要求,但我从他的态度中能感觉到他强烈的进取欲望(自我说服的逻辑)。”


表面上看,这不合理、不科学,但它揭示了一个用人的道理:


对于部门领导而言,能力考察固然重要,但与上司的性格匹配程度却更关键;对于HR而言,其考察的重点完全在于是否符合公司价值观。


也就是说,一场面试,一小半在考察能力,一大半在“闻”人的“味道”。



不过,虽然性格强的人,容易留下印象,但任何“人设”都有令人反感的成分,本身是双刃利剑,如果不能科学地运用,很可能留下来的只是“你的奇葩印象”,而不是你本人。


人的性格确实是太复杂了。


绝大部分面试经验都是把常见的面试问题和标准答案列出来,高级一点的给你一些面试思路,但这也只能让你避免犯“小白错误”而已。


对于一些热门公司的职位,想要在跟你实力差不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你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传递你的“人设”。


02 为什么你喜欢这些电影角色?


有一句吐槽星座的笑话:人相信星座,只不过是希望人类只有十二种类型那么简单。


虽然是句笑话,但却是句大实话,人都有“类型化”思维的倾向,我们认识一个人,都会经历“类型化→个性化”的过程:


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其外貌言行,搜索大脑中的“性格库”,将其归为其中的一类——内向的、精明的、理性的、计划性强的,等等,这就是“类型化”,一次短短几十分钟的面试,刚好够把你“类型化”了。


只有继续相处,我们才会仔细观察其言行,渐渐地找到与预设的类型不同之处,这就是“个性化”——所以人总是越相处越复杂,越难定义。


人的性格千变万化,但“类型化”的性格却是有限的,而其中受欢迎的类型就更少了。


如果你大学选修过文学创作理论、戏剧理论、编剧一类的学科,你一定知道有一个“人物原型”的理论,这个理论源自荣格心理学:“原型”体现了我们进化过程中一些基本的人类形象,是自己内心无意识的体现,能够唤起人类深层次的感情。


举个例子,周星驰电影主角的身份有贵有贱有贫有富,但大多数都由两个“经典人物原型”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一个是渴望成功但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喜剧之王》《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鹿鼎记》)一个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小人物(《赌圣》《食神》《功夫》《大话西游》《武状元苏乞儿》《九品芝麻官》)



大家之所以喜欢周星驰电影,因为这两个人物原型在传统的戏剧、小说中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能够最大程度缩短观众的认知过程。


 “人物原型理论”分析了大量经典的小说、电影、戏剧,将其主角划分为几十种人物类型,每一个类型都源自一个神话、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但这套西方编剧理论中总结出的“人设”没法直接拿来用,因为受欢迎的人物原型都是“本地化”的,而中国的编剧写作理论又缺乏此类研究,所以我们只能在中国的历史人物、文学名著、传统戏剧角色中,寻找自己可对照的“人物原型”。


职场上受欢迎的“人物原型”有两种方向,以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为主:


第一类是专业的方向,比如诸葛亮、关张赵、林冲、鲁智深、孙悟空、晴雯……


第二类是统筹、协调、管理的方向,比如鲁肃、唐僧、袭人……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很疑惑,难道要我们模仿这些人物?并非如此。我们要的是从这些角色中抽象出的“类型化”的“人物原型”,而非“个性化的原著人物”。


怎么“类型化”呢?你需要去抽取人物身上的三样东西来组成“人设三要素”。


它们是:人生动力、角色挑战、性格弧线


下面,我以“诸葛亮”这个经典形象为例,以他在《出师表》中有关的自我陈述中的内容为例(可以把《出师表》当成是“面试”蜀国北伐主师一职的“陈述”),分析一下这“三要素”在面试中的影响。


03 “人设”三要素


诸葛亮的“人生动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总结成“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老板的顶级参谋”用《出师表》里的话说是 “奉命于危难之间”,“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在面试的“人设”中,“人生动力”它代表了你的“人生目标”,包括:我关注什么、我害怕什么、我为什么是现在这样、我是如何转变的、别人如何看我,等等,这是形成你性格的主要因素,也是最能打动面试官,取得共鸣的内容。


能够体现你的“人生动力”的经典面试问题包括:


这份工作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你能为我们公司带来什么?


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氛围?


说说你的职业规划……


举例:


问:你为什么应聘这份工作?


答:我大三有一段时间非常迷茫,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学这个专业(我害怕什么),除了赚钱之外,我到底应该怎么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关注什么)


非常偶尔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篇贵公司X总讲公司理念的报道,我立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发生了什么改变)。我觉得你们是一个足够疯狂的团队,有一个足够疯狂的商业理想,干着不可思议的事(我如何看别人),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足够疯狂的人,我期待的正是这样一份工作(我如何看自己)


再看“角色挑战”。目标越高,挑战越大,“角色挑战”就像为西天取经的唐僧设置的“九九八十一难”,诸葛亮的“角色挑战”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挑战越大,才能便“人设”更有指向性。


第三点“性格弧线”是实际上回答“角色挑战”的问题的,比如诸葛亮的性格弧线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角色挑战”和“性格弧线”是一问一答,通常出现在同一个面试问题的答案中,包括:


上一份工作的辞职原因?


应聘这份工作,你认为自己还欠缺什么?


你有哪些失败经历?


如果你和同事无法相处怎么办……


举例:


问:你有哪些失败经历?


答:我曾经差一点签下一个大客户,可最终还是丢了单。那个客户非常有价值,我们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提了好几次案,获得了他们的认可,但客户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角色挑战)


后来,我听说我的竞争对手跟客户的老板有特殊关系,担心自己“被耍了”,再加上又有了别的项目,就渐渐说放弃了这个项目。


可最终客户选择的却是第三家。后来听说客户的老板一开始非常倾向于我们的方案,只是想压价,后来确实是因为我们跟进不够积极而放弃。这件事让我养成一个习惯,遇到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之前,提醒自己一句:也许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糕(性格弧线)


面试问题虽多,重要的都逃不脱这“人设”三要素。


不过,“诸葛亮的人物原型”因为太过完美,在面试中往往不太可信。而大部分人的履历中都有一定的“硬伤”,比如第一学历不够好、有相当长的职业空白期、跳槽过于频繁、或长期在一家公司,这正是“角色挑战”和“性格弧线”的另一个作用。


以前面说过的周星驰电影中“浪子回头金不换”型的小人物为例。


为什么职场上也会喜欢这一类形象呢?因为大部分公司都喜欢员工有挑战精神,创新意识,但又害怕员工不安心工作,好高骛远。“浪子回头”型的员工,通常是尝试过很多不切实际的挑战,失败之后再回头,身上仍有“开拓者”的血液,只是更增添了一份沉稳。


如果你的履历中有类似转行失败、中途创业、职业空白期等“硬伤”,那么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形象,不但能帮你解释自己的“硬伤”,同时也为“人设”增加一些小小的冲突,让你更令人印象深刻。



04 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看完这些,恐怕很多人头都大了,赶情要让我“自编自导自演”,还没有NG,一次过关?


还有人会不屑,这不是让我们做“戏精”欺骗面试官吗?


这也是对“角色原型”的误解,不是所有原型你都能去“扮演”的。前面说了,“人物原型”原来是心理学理论,它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是我们所有行为的“深层动机”,寻找这个原型,其实是对自我的一次“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是谁?我渴望什么?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电影院里,观众首先要理解和认同主角的行为动机,之后才能在主角解决自己的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观影快感。


同样,在面试中,你通过“人生动机”获得面试官的理解和共鸣,“角色挑战”是面试官关心的问题,而你的能力是通过“性格弧线”来展示的,三者共同构成了一次真实可信、逻辑通畅的“自我展示”。


一次成功的面试,绝不是要让你去说服面试官,而是让他们喜欢你。



P.S.每年的年底和次年年次,我都会写一系列文章,分析就业、创业形势,具体谈如何争取加薪升职、如何跳槽、如何面试,今天是第四篇,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这个系列。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