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能搞定“不确定性”?
2014-02-20 22:00

谁才能搞定“不确定性”?

“搞定不确定性”,这似乎是个非常自相矛盾的说法,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却越来越多的成为管理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比如,提前半年预测双十一当天的销量,并据此做出备货计划,根据客户满意度来精确的配置售后服务部门的资源,在并购交易最终签字前预估人员流失率等等。

在这些工作任务中,正确的判断都是成败的基本前提,而需要进行判断的对象却往往是极度不确定性的。而且伴随着传播环境、渠道结构的复杂性和透明度增加,这种不确定性已经严重挑战甚至颠覆多年的经验和惯性。

几乎所有的管理训练都建立在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假设基础上,那就是:管理者存在于一个相对稳定和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假定所有变量都在可预测可掌握的范围内。但实际上,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环境内,你我都非常清楚,这个假设,已经严重背离实际情况。

怎么办呢?

有一位华尔街的投行家进行了一个持续多年的简单实验——在玻璃罐子中放满糖果(超过目测能力的数量),然后请一群人来猜测糖果的数量。记录每个人的个人答案、群体的平均数与真实正确数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实验结果的趋势惊人相似。以2007年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实验为例,73个学生参加实验,平均数为1115颗,而当时的真实数字为1116颗。而在73个人的个人答案中,其实天差地别,离这个真实数字都相差很远。也就是说,在这个实验中,人群中涌出的群体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智慧。

而且,统计学表明:对于此类判断、预测型问题,即便每个个体都只有60%的机会给出正确答案,但在一个17人的群体中,多数人正确的机会将上升到80%,而如果群体扩大到45人,多数人正确的机会将会上升到90%。

不过,糖果实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猜会是什么呢?是限制糖果的数量范围?是参与实验者的年龄?还是罐子的形状?

都不是。其实很简单:就是参与实验的人们彼此之间必须互相独立,在给出自己猜测的数字之前,不能互相沟通和说服。同时,每个人必须回答同样的问题(这个貌似是句废话,是吗?)。

保持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是群体智慧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学者当然也做过相应的反向实验,那就是取消这个独立性条件,允许人们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前互相交流意见。多次实验表明,“群体智慧”的光环消失了,正确率明显的大幅度降低。只要保持独立性,群体就可以打败个体成员,哪怕是专家——当然,仅限于解决不确定性的、判断和预测型问题,如果是一个确定性问题比如“如何把汽车发动机的运行状态维护的更好”,当然是有经验的司机会高于普通人的水平,但是,如果问题是“找出在APEC期间到机场最快的行车路线”,那么,十有八九,群体智慧会打败专业司机。

也许有人要说:哎呀,原来增强沟通会降低群体智慧呀!如果是这么理解,那你可就犯了“后此谬误”了!所谓后此谬误,就是一种线性推论方式:因为A发生在B之前,就认为A是B的原因。在糖果实验中,看似允许互相交流之后,群体智慧消失,但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沟通造成的,恰恰相反,保持自由多向沟通、并据此维持群体内的民主平等是群体智慧的重要保证。

如果稍微把我们的真实生活阅历调动起来,你就会知道,在这里导致群体智慧消失的真正原因是:一旦人群内允许相互交流,那么就一定会有“意见领袖”带着很像“正确答案”的意见冒出来,用他们强大的推理能力和无敌的口才,来对其他人起到引导和说服作用,每个人的自主判断就往往演变为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因此,只有营造出独立性判断的条件,让人们在环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保证群体智慧的涌现。简而言之,还是那句话:当独立性消失了,群体智慧就会降低乃至消失。

而“每个人必须回答同样的问题”这一句貌似废话的要求,其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联想一下,在公司内,由于办公室政治、领导力不足等等原因,不同的人在作出判断前,信息不对称已经到何种程度?当信息不对称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每个人听到的是一样的字眼,但是,每个人真的面对的是“一样的问题”嘛?

这种在猜糖果的时候出现的意见领袖之类的角色,在公司里有投射吗?在团队中会是谁呢?

每一次我们提到公司文化、团队组建要保持开放性和多样性,管理者往往都表示非常认可,但是,有多少管理者会意识到,多样性的意思首先就是必须保护和鼓励员工在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和认知模式方面的独立性呢?又有多少公司一边高喊“创新”的口号,一边忙着给员工进行洗脑教育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