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思考:在“找茬”和“做事”之间,你还差着100个知乎大V
2019-02-11 10:13

几点思考:在“找茬”和“做事”之间,你还差着100个知乎大V

Photo by Yuriy Bogdanov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liufeinotes),作者:刘飞。


过年假期是个反思过往、做认知迭代的好机会。最近有三个思考,分享给大家。


一、成功需要逐步掌握做事的能力


可以把成功定义为做成一件事,或者做好一件事。


到底怎么才能成功?有很多种说法。


小时候受的教育、看的文化作品,经常让我们有“一切都是天赋”或者“一切都是命运”的价值观。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们会觉得是他的性格和能力决定的,如今的明星天生就会演戏,科学家从小就聪明得要命,等等。


还有的价值观会认为,成功靠的就是运气。我书架上就有本《成功与运气》,描述和分析成功人士通常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非机缘,弱化运气的影响因素。


在普遍的社会价值观里,我们还会认为成功靠的是勤奋。明星、科学家、企业家的各种勤奋故事经常拿出来讲,激励从小学生认真学习考试,也激励年近半百的人出来创业。


我现在对如何做事的理解变得很简单,就是:逐步掌握做这件事的能力,且确保这个能力一直在进步。道理简单,许多人并没有认知到这个层面。要么就是意识不到做一件事需要基本的能力(比如对行业内的通识嗤之以鼻、认为勤奋就能成功的创业者),要么就是意识不到能力还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步提升的(比如有天才般的创意,不熟悉产品工作也没办法成为顶尖产品经理)


最近大火的、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时代的《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的经历,就让我印象深刻。他是法学专业的,却能成为行业主流一线导演,是天赋吗?是运气吗?还是他足够勤奋?关于这些的故事估计都会很快出现在各种爆文里,但这是表象。


他喜欢电影,因此刚到大学,大一开始就在电视台借摄像机,自己拍短片、拍MV、拍广告,在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把导演所需的基本能力夯实好了。而后再通过两部重要的电影陆续掌握了拍大片的基本能力,才能有今天拍摄《流浪地球》的机会以及拍好的可能性。


反观如今多少大学生想做互联网产品经理、想改变世界,却懒得去分析一个产品、懒得去试着做个创业项目、懒得去互联网公司实习,只觉得自己有天分别人就该支持,毕业了就伸手要工作机会,实在天真。


或者再看同为贺岁片的《飞驰人生》的导演韩寒,我是读他的书长大的。在他决心要做导演时,跟他之前决心要做赛车手时一样,遭到了无数人的质疑——既然是写书的天才,为啥要浪费去做别的呢?这里不是要讲什么坚持梦想之类的励志鸡汤,我印象深刻的,同样是从第一部电影到第三部电影他在逐步收获更多的口碑,背后代表的是他在领域内的能力正在可喜地提升。


因此回到我前面说的理解,逐步掌握做这件事的能力,且确保这个能力一直在进步,仅此而已,无他。有的人运气的确好,成长的环境足够好,能力提升就很快;有的人的勤奋促成了他的能力提升;有的人基本素质足够好,也能提速......这些都是影响因素,却都不是充要条件。


二、不要把群体人格化


认识人都是根植在我们基因中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基于同理心对他人做出许多有效判断。在认知群体时,把对方想象成一个人,自然也有利于我们简单化问题,却很容易失效。


比如,我们把百度想象成一个有几万人的复杂组织,这里面每个人各司其职,每件事都有决策的链条,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很难说商业广告到底是谁来负责的,就很难产生情绪;当我们把百度想象成一个油腻的商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就像楼下卖肉注水的黑心屠夫,那问题就很简单了,愤怒的情绪也极为容易宣泄。


事实是,屠夫有价值观,但庞大的组织并没有价值观,价值观来源于我们关注事件的某几个决策者的价值观,而不是几万人的平均意识。这是我们日常认知许多事物的常态。百度是一个独立意识体的话,很简单,犯了错干掉他就好了;但实际是一个几万人的组织,就变复杂了,不是每个人都要干掉的。


有个朋友前段时间问我,说我作为知乎大V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也想慢慢在网上有自己的个人品牌,担心火了之后网上有谩骂和流言。


我的回答是,在起初阶段自然很难忍受,因为听闻了几个恶意的评价之后难免产生“原来我在大家心目中是这样的”的想法。不过后来我了解到一些评价者的背景和信息后,反而很容易释然了:他们似乎代表不了“大家”,他们就只是单纯喜欢批评而已,不喷你也总会喷别人的,我并不需要他们的喜欢。


这也是认知的一次进步,不要把“网友群体”当成是一个人格,观察和猜测你的所作所为后他的想法,就像小时候我们做任何事都担心家长老师会怎么看待我们一样,没有意义。不管你做得多好,总有人来贬低;不管你做得多差(当然不要太差),也会有人认可。


不再把群体人格化后,认知世界会更清晰,会更关注真相,也会更容易控制好情绪,不管去指责别人时还是被别人指责时。


三、批评与建议


这几天在网上关于《流浪地球》的两派争斗经久不息。有些黑粉在不断给电影的细节挑刺儿、找问题,尽全力证明这部电影很差。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各个行业的许多“评论家”,他们文笔很好,能把电影、综艺、相声、音乐等等各种领域的作品评论得让人拍手叫绝,分析得鞭辟入里,就内容来说没有破绽。他们也成为了这些领域的专家(至少在知乎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而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了:“你这么懂,你咋不上啊?”


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是:电影批评家拍不好电影,就不能批评电影吗?抑或自媒体人没做过产品,就不能提用户需求和产品体验的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批评都是有价值的和应当提倡的,哪怕是恶意的批评,只要言之有理,就没有必要加上“必须在领域内也很成功”的条件。


现如今评论家存在的更严峻的问题是:他们会自以为懂得评论,就真的懂得行业、成为专家了。对一件事评论得好应当提倡,但不代表就真的承认他的能力很强,在“找茬”和“做事”之间还差着一百个知乎大V那么多。身边不少垂直领域的自媒体朋友转到对应的行业内,都面临着要从头学习的困难,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此有时我也在慢慢节制着批评这批评那了。有时批评完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对方决策时的真实想法,确实会觉得自己有些天真。在作为“找茬”的批评之后,要有实际“做事”价值的建议,是我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liufeinotes),作者:刘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