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陕西看起来像三个省?
2019-02-12 15:03

为什么陕西看起来像三个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流UpFlow(ID:heyupflow),作者:胡博,编辑:未生,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之前写过广东省像是三个省,但陕西人民实名不服:比起陕西,广东的差异简直小巫见大巫,在陕西,随便一个角度都能找到巨大差异。



提到陕西,大部分外省小伙伴都不陌生,毕竟那么多年的《武林外传》不是白看的:


对对对,你们说话都是佟掌柜那样吧?


陕北人、陕南人:???


你们陕西人动不动就唱信天游吧?


陕南人、关中人:???


你们陕西人都住黄土高坡的窑洞吧?


陕南人、关中人:???


你们陕西人都只爱吃面吧?


陕南人:???


陕西省地貌种类众多,根据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不同,陕西被分成了三个地区:占据北部黄土高原的陕北、雄踞渭河平原的关中、秦岭以南的陕南。


外省人提起陕西人,总以为包着白头巾、放着羊、唱着信天游的陕北形象是课代表;而提起方言就把佟湘玉的一口关中话作为课代表。(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陕南却始终不能有姓名,心疼陕南小可爱。)


但其实陕北、关中、陕南互相不能代表。陕北人去陕南,陕南人去陕北,就像出了省。


大家都是陕西老乡,还是讲普通话吧


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省份,但陕西人民非常头痛的问题就是——明明住得也不远,为啥我俩说的方言相差那么大?


我听过汉中的同学说关中话,我真的没法承认这是我老乡。


我曾经对陕北人讲过陕北话,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死亡。


共筑中国梦,请讲普通话。


——@知乎网友宋清朗


陕西的方言来源众多,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在这里十分普遍。


▲《武林外传》,佟湘玉经典台词就是这一句了


一提起陕西话,你想到的绝对是佟掌柜。


但其实这只是关中方言。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把“我”读作“额”,是大部分人对关中话的认识,其实,关中人的日常用语习惯是“呢(ni)”和“咧”等语气词使用较多。


如我们熟知的“聊咋咧”——好极了;额知不道——我不知道;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麻迷儿——不讲理、不明事理。这些都是典型的关中话。


▲电视剧《白鹿原》虽然良心制作,但剧中使用的“西安方言”被关中人民群嘲为“南北大杂烩”


不久前,“陕北人写的情书”火了一把。


“青爱的,克多时没见你兰,不晓得你过得杂个。你记不记得俄兰,说句掏心窝子话,我克想你兰……我一哈就看上你兰,咱们都是农村娃娃,你心不高,我样普通,咱们凑合过日子吧。好兰,我就写这么些吧,一切尽在不言中,想你的夜,黑的是啥也看不见!”


陕北方言属于晋语语系,讲起陕北话,第一印象就是他萌赏北扔说话不风恩和恩。


陕北人讲起话来就像是鼻腔里塞了一团棉花,鼻音特重。把un读ong,把en读eng,把in读ing,比如“昆虫”这个词,用陕北话来讲就变成“空虫”了;“头晕”读成“头拥”;“因为”读出来是“英为”。


▲陕北方言版《不差钱》


陕南同学一开口,请不要质疑,人家也是陕西人!


作为一个陕西人,却说着和四川话差不多的方言。


在外省听到四川话都比听到陕西话亲切,可能是与四川相距很近的缘故吧,导致方言和饮食习惯也很相近。


——@知乎网友馧馝


位于汉水流域的陕南地区,方言更多受南方影响,陕南很多地区有nl不分的现象,如“恼怒”会读成“老路”。


相比关中、陕北,陕南方言也要复杂得多。汉中、安康、商洛三个主要的陕南城市,方言就各不相同。汉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与汉中相邻的安康方言融合了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与川渝方言是亲戚;商洛方言则受到了赣语的影响。



每日天问之“吃米饭还是吃面”


作为一个被《舌尖上的中国》多单元点名的地区,陕北美食可能占满好几本菜谱:马蹄酥、油馍馍、炒黑愣愣、洋芋擦擦、羊肉饸饹、油囫囵囵......


而其中最出名的是,陕北人民擅长“花式吃土豆”。


陕北人吃土豆的量堪称夸张,据说每家人都有储存土豆的土豆室,基本顿顿都有土豆。陕北农村的阿姨们说“离了土豆,就不会做饭了”。


洋芋擦擦就是陕北土豆的“代表作”:用面粉裹上土豆丝蒸熟后,以热油爆葱花清炒或加辅料,百吃不厌。


▲洋芋擦擦,擦擦口水啊


干旱少雨的陕北,耐旱的土豆是主要的农作物。而洋芋擦擦等食物也非常耐饱,吃上一大碗,可以顶一天。


关中是面食王国,光从“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就能窥出端倪。


关中人爱吃面,爱吃好面,正因为会吃爱吃,对面也就挑剔了起来。


说关中人挑剔,是因为他们对和面用的面粉及水、面团醒了多久、面煮了多久都门儿清,分毫不差;但关中人又没那么挑剔,“载来一瓣儿蒜”,连凳子都可以不坐,蹲在路边就能吃得“聊咋咧”。


▲如果你还没打算吃饭,就不建议点开了


关中的面种类很多,你碗里的是扯面,他碗里的是削面;这个是麻食,那个是揪片;一个是烩面,另一个是臊子面。


就说“咸阳裤带面”吧——它的另一个耳熟能详但你也不知道怎么写的名字就是biangbiang面,因制作工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



当然,除了面条以外,关中的馍也很出名,给他们一个馍,他们甚至能夹下全世界。


作为南方人眼中的北方和北方人眼中的南方,陕南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秦岭一条线,南吃米饭北吃面。”


陕南地区多雨,大面积种植水稻,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米饭是常见的主食。除了米饭以外,安康蒸面、炕炕馍、浆水面等具有北方特别是关中饮食特点的面食也很受欢迎。


虽然米饭面食各有所爱,但陕西人都对一样食物充满了热情,那就是辣椒。


炖羊肉里要放红色的干辣椒,炒洋芋擦擦要放青辣椒,臊子汤里可以加辣椒粉,安康酒席的“八大件”里有麻辣鸡。特别是油泼辣子,简直是整个陕西省的下饭神器,其在陕西省受追捧的程度远超老干妈,是实至名归的陕西“女神酱”。


▲一道油泼辣子,就是一道菜了


从陕北到陕南,就像从内蒙到了川渝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黄土高坡》风靡大江南北,以至于外省人民一直以为整个陕西都住在黄土高坡上,四季都有西北风和东南风,日常就是“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甚至由此延伸到探究“风辣么大,是不是陕西人都是红脸蛋儿”的问题上……



再次替关中和陕南人民回答一下:我们不住黄土高坡上,我们不干燥,我们没有红脸蛋儿。


(陕北人民小声:我们现在也不这样了。)


一座秦岭,硬生生将陕西省分成了南北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君住秦岭南,我住秦岭北。


▲陕西地图|来源:西安城记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缺水,高原上的植被稀疏,大片的黄土裸露出来,西北风吹起来绝对是肆无忌惮,特别是陕北北部的榆林,堪称迎接西北风第一市,西北风中的战斗“前锋”。


▲典型陕北窑洞


也因此,陕北地区的生活习惯也更接近内蒙等牧业区。


相比陕北,关中和陕南简直是另外的世界。关中夹在秦岭山和黄土高原之间,导致风很小,地形非常平坦,降水量在三地中排老二,比陕北湿润很多,比起陕南又干了一些,但河流却是三地中最多的。温度也是居中,不冷不热。


而陕南地区就是彻彻底底的南方了。在陕西也能看到江南水乡?来陕南就对了!


▲典型陕南油菜花地


这里可不是印象中的黄土连天,陕南更像是川渝地区,降水量丰富,提供了南水北调中线70%的水源;气候也很宜人,冬季最低气温也在0℃以上,但也因此,部分区域没集中供暖,陕南陕北人民抗冻能力都不一样。



都是陕西人,为啥咱们不一样?


看着隔壁整齐划一的河南省,方言、饮食习惯似乎都很统一,陕西人民也忍不住犯嘀咕:为啥陕西省的情况就这么复杂?


近似面积的各省份中,陕北是南北跨纬度最长的省份。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陕西人文环境的多样化:


陕北干旱多烈风,陕北人也豪爽韧性,质朴敦厚;


关中水土丰饶、商贸云集,关中人不拘小节,精明能干;


陕南气候温润,地理位置开阔,陕南人也是兼容并包,热忱外向。



而从历史上,元朝划分行省时,将汉中由四川行省划归到陕西行省,打破了前朝的自然边界划分,将各省份地区进行混合划拨,以相互牵制,有效防止地方势力变大。


▲元朝行省划分


为躲避战乱,很多关中地区的人民南下迁移到陕南地区居住;无独有偶,很多四川地区的居民也从四川北上迁居到陕南地区。这也就导致了陕南地区能同时看到关中文化、川渝文化以及两种文化融合后所产生的陕南文化三种文化并存的现象,这也就是“陕南特色”了。


虽然陕西看起来像三个省,三区的人民也会相互吐槽,但大家依然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再说了,在一个省里能领略三种风情,“花一样钱补三样”,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朋友们,您还不来陕西玩玩吗?


参考文献:


[1] 没有哪个省像陕西一样,被“一分为二”得这么彻底[EB/OL].搜狐网,2017-06-23.

[2] 陕西省为什么把三种完全不一样的族群归到一个省里?[EB/OL].天涯社区,2014-05-19.

[3] 大家对关中的面了解多少?[EB/OL].一点资讯,2018-12-16.

[4] 陕西话入门三十句,嘹咋咧!看完以后全国人民都会说![EB/OL].搜狐网,2016-07-13.

[5] 关中面食[N].光明日报,2017-10-22.

[6] 《舌尖上的陕北》小吃一览表[EB/OL].搜狐网,2016-11-05.

[7] 陕西三地差异太大了,其他省份有吗?[EB/OL].百度贴吧,2017-11-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流UpFlow(ID:heyupflow),作者:胡博,编辑:未生,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