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厂的日与夜
2019-03-01 08:35

F厂的日与夜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席(ID:yixiclub),作者:姜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独立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香港大学的姜斌。在阳光明媚的下午,不好意思要给大家带来一个比较沉重的故事。


我现在给大家看一些面庞和数字。这位许先生在25岁的时候选择离开了人间,他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工厂的员工。他在高中就是以写诗小有名气的才子,去世后,工友众筹给他出了诗集。


▲ 图片来源:https://youngchina.review/archives/5582


在中国,平均来说,我们每年自杀的人数达到了25万,尝试自杀的人数达到了200万。而跟自杀密切相关的抑郁症,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到52亿元。


我们看另外一个面庞,他努力进入全球最顶尖的广告设计公司,最后倒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


▲ 图片来源:https://www.campaignchina.com


中国每年因工作压力导致的过劳死,达到6万人左右。我们国家约有1亿人存在某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每12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大家不要觉得这是西方的数字在黑我们,这是我们自己的数字。


鲁迅曾经说过,不是鲁迅,是我自己说的,“欲求实现健康之中国,必先振奋民众之精神”。我们吃饱了,穿好了,现在我们的精神怎么样?


我本来有很多故事可以跟大家讲,今天时间有限,就讲这一个。F厂在深圳,被称为血汗工厂的代表,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工厂之一。


▲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Pro


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在从事一线制造业的工作?1700多万的农民工,大部分就在这样繁重的制造业产业里求生存。


我认识的一个工友周启早,他有一句诗这样描述: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螺丝在流水线上拧我,我们是两颗狭路相逢的螺丝。


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是2014年,当时我还在美国读博士。那个时候我就有了一种好奇心和责任感,我要回来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我和同学同事们一起开始了三年的努力,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F厂在深圳繁华都市里,从河对岸看过去,白色的厂房绵延一公里,它就像一个禁区,一个堡垒造成的城市孤岛。它通过河流和哨卡,对整个工厂实行相对封闭的控制。



每天早晨,工人带着他们的早餐,边吃边进入工厂拥挤的门口。



之后面对这样白色的、灰色的工作环境。



他们在流水线上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成千上万次,直到10个小时、12个小时的钟声敲响,他们下班了,换另外一批人继续。


▲ 图片来源:http://finance.sina.com/bg/tech/sinacn/it/2010-05-13/10524181740.html


吃饭是另外一场战争,每天中午有一万多人涌入食堂。



我们在工厂外面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工人随便找个地方躺下来休息,或者玩手机。这种简单枯燥的工作体验、生活体验,造成了很多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名单,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19岁到25岁的年龄,选择离开家人,离开了人间。这只是媒体披露出来的一部分名单。


▲资料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xconn_suicides


F厂也不是没有采取措施。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一个工作,是在工厂、宿舍的一楼顶围上安全网,试图把所有跳下来的工人接住。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措施。


▲图片来源:http://www.ruanyifeng.com


作为环境心理学者和设计师,我们能够为工人做什么?大量的评论、大量的意见都在关注劳工待遇,比如工会的力量,法律的援助,收入的多少。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似乎所有人都忽视了一点,这些工人作为人,生活环境对他们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


这也是我和同事同学们想一起去做的工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工厂环境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社区设计的探索。首先讲第一部分,在这里,工人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更是研究者。


我们是没法进入工厂的,所以我们请工人每人拍10张照片,在进入厂房前他们是被允许使用手机的。我们收集到了1080张照片,每个工人再从10张里选出3张最重要的场景,针对这3张照片对他进行调查和访谈。


最后我们做了统计分析,工人生存的户外环境,对工人的精神压力有没有显著的影响?


我们用分层的回归分析。第一个模型,我们看工人的社会人口背景因素对他精神压力的解释情况。第二部分看跟工作相关的,比如说他加班的情况,他的薪水,他对加班的态度。第三个模型我们来看空间环境因素的解释情况。



下面给大家看结果,社会经济背景和就业因素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大家可以猜一下,空间环境的百分比是多少?它能解释多少?超过了5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推进到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大概三个月的调研,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列了一个清单,有32个可能在环境里产生影响的空间因素,其中有8个是显著的。


 

长久以来在规划和设计中,很多设计师把自己当成艺术家,到场地上看了半天、一天,回来就开始画图。但是只有通过缜密的、相对较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才可以说哪些东西是重要的。


下面我逐个给大家解释。首先是他人。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相互都是欣赏、友爱的感觉。但是当我们处在拥挤、竞争的环境里,在被层层管束和压制的环境里,他人就是地狱。


每天早晨这些工人像被赶鸭子一样,快速地刷卡进入工厂,开始一天的工作。



休息时间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待,能在马路边找到地方坐一会儿就很好了。工人说: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第二个部分是工业。工人说:每天上班下班的时候,看到这些工业原料废料摆在旁边,我觉得很恶心,也感到很烦躁,我走在路上,这些快速物流车辆横冲直撞。



因为这个工厂是为车辆设计的,不是为工人设计的。工人就是螺丝钉,就是扳手,就是工具。一切都是为了效率,不会照顾你的感受。


第三个方面出乎我们的预料。通常我们会想建一些网球场、游乐场、篮球场,希望大家运动起来。运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但这里恰恰相反,锻炼对工人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他们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找个地方坐下来,或者有一点时间赶紧回宿舍躺着,什么也别想了。



还有气味。工厂里到处都是各种说不清的气味,化工的气味,垃圾的气味。有些女生说:我看见那些男生坐在旁边抽烟我就讨厌,但是我也没办法,必须要经过那些走道才能走到厂房。



自由,我说的不是虚幻的或抽象的自由。我说的自由是,在你身处的场所里,设计师有没有给你足够的自由度,让你以舒适的、自主的方式做不同的事情。在这里显然没有。


这些工人坐在边上,看着还不错,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屁股下面就是酸洗池,一个工业原料的池子。工人就蹲在这种地方玩手机。



局部的小温度小气候,工人也认为很重要。如果这个地方有树荫,工人就特别喜欢待在这里。但在很多地方,两边的工房直接把热气排到过道上,再加上噪音,这种热浪是非常痛苦的。



最后一个是颜色。工人在这样的车间里工作10小时,他看到的都是金属的、人工的东西,他是什么感受?



走到外面就是白色和灰色,还有红色的标语,“魔鬼藏在细节里”,或者是,“今天不完成工作,太阳明天就不会升起”。



我们这个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比较有野心,希望能帮助中国的厂区、工业园区,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和对员工健康的影响力。另外一个是为设计师提供明确的证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我们当然不能放弃经济的增长,但是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到工人的健康、福祉、尊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和同学们一起做的这项工作,深度参与的社区环境轻设计。在这里工人不仅是使用者,更是设计者。我们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


城中村。白色的区域是F厂,往北经过一条臭水沟,就到了城中村。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密度,一线天。这些七八层或者十层的房子,都是工人住的地方。



这样当然是不好的,拥挤、潮湿、黑暗,隔音非常差。但是你能说我们赶紧把它拆了,每人分一套两室一厅,这现实吗?不现实。不管是深圳,还是其他城市,这种住宅形式是工人唯一可以负担的形式。


工人们的下班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买彩票,看电影,聊天,打游戏。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很简单,没钱,在这里十几块钱就能消磨掉一天。另外前面也讲到,他们确实没什么精力了。很多人一有时间就在这里熬夜,最后造成了情绪和体力上的恶性循环。



疏离,社会的疏离。工人们不上班的时候会在这些躺椅上休息,他们跟当地居民几乎没有什么互动,也似乎很少跟其他工友互动,很多人就自己在这看手机,或者睡觉,好像一个个孤独的星球。



现在很多城中村邀请了非常有名气的设计师,把它弄成酒店式公寓,来个咖啡室、图书室、音乐酒吧,再弄点好看的家具。最后房东说,对不起,涨了500块一个月,请你搬走吧。结果所有的工人被迫搬到别的城中村去了。


前面的研究意义在于推进整个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政策的改变,但我们在做社区改造的时候,必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从非常轻、非常小的东西做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轻设计。


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同吃同行,最好还要同住,避免精英中产式设计的陷阱。


设计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和工人一对一搭档,进行生活体验和现场调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和工人都是设计师,一起推进设计。



第一个设计的名字叫做10分钟和35分钟(苏珊珊&美丽好心情)。工人每工作3小时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中午排队吃完饭剩下35分钟的休息时间,是这样的概念。



我们在设计城市公园或社区公园的时候,会假设人们的时间是自由的,有大量的时间造访我们提供的地方。但是工人承受的时间压力大得多,他们的时间窗口是非常非常小的。


在这个有限的时间窗口里,工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宿舍、食堂和工房之间的一个小区域。我们的学生和工人发现了一个机会,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可以进行设计的场所,就是这个小区域。



这个地方采取了非常传统的做法,城市里也司空见惯,用金属的栅栏把绿地分开,里面有树木。实际上这个绿地基本被浪费了。


工人休息的时候没有地方去,干吗还要把这个地方封闭起来?把它打开。打开做成什么样?一个非常简单的设计。



人太多了,我们要尽量利用空间,所以做成了一个榻榻米的形状,工人可以在这里坐着,也可以在这里躺着、靠着,很多种姿势都可以在这里存在。



同样的,另外一个区域也是类似,设计了这种环绕的、条形的家具。



第二个设计是树池变形记(龙先伟&梁勒尔)。这种树池是很常见的,在任何一个街道的小广场似乎都是这样的,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树池一定长成这样?



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棋牌俱乐部。在这些人里,实际上只有两三个人的姿势和视角是比较舒服的,其他人也就是一个将就的状态。我们常常赞颂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智慧里,存在着某种辛苦和无奈。


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侦探的工作,他从早晨九点一直待到晚上九点,记录人们的行为。



学生还在广场和工人一起进行观察,看看这些树池里面有什么。真的,树池里面留下的物品,或者是所谓的垃圾,是很不一样的。有的树池里都是烟头,说明这个地方是抽烟或打牌的地方。而另外一些地方是小朋友的冰棍,乐百氏的瓶子,说明是母亲带着孩子玩耍的地方。





通过这种物证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树池是有不同的定义和分工的,使用者慢慢地形成了一套规则。


我们把广场变成了这样,从圆形的基本的树池变成了很多种形状。



这个地方,小孩子可以在中间爬来爬去,两边各有一个树池,妈妈或奶奶可以在这边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池子,可以种上花草,形成更丰富的景观。



这是城中村里工友们最喜欢的餐厅之一。在这里吃完饭还可以靠一下,打个盹,聊聊天,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独的树池。



第三个设计叫低端植物(郑丹颖&武江利),就是一些不起眼的植物。一开始,我们学生和工人在城中村考察的时候非常悲观,这个地方怎么能做东西?没有地方做。但是他们发现在这种一线天的巷子里,居然有很多植物在顽强地生长。



我们想为什么不依托这些来做一点设计呢?最后我们用五金店里PVC的L形管、U形管,几块钱一个,它可以连接到现存的污水管道上,这些植物只需要一点点土壤和水就可以生长。



我们还利用非常小的、有槽钢的窗框让植物生长。



一线天也可以变成充满绿色的空间,也可以变成一个有花有果的城市森林。



最后一个,郭小曼同学,她现在也在现场。这是她和工友周启早、张奇一起做的项目。刚开始她也和大家平常的观念差不多,觉得城中村很破旧,但工人的意见是不一样的。


工人说城中村里有很多珍贵的东西。于是他们一起走街串巷,发现了一些非寻常的街巷的美。



这是工人的手拿着画框,我们学生拍摄的,生活里很重要的一些东西。



“我经常理发的地方,师傅手艺不错,才收7块钱。”



“当我走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大姐的背影,就让我想起自己的妈妈,饭菜的香味让我想起自己的家。”



“当我看到狭缝里青翠的小草,我就告诉自己不要轻易地放弃。”


接下来还是在这条街道里,做了一个装置性的艺术品。他们选定了一些地方,让工人和学生分别写一句诗,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对方写了什么,最后把这两句诗贴在了画框上。


大家可以看一下工人和学生谁写得更好。左上角是工人,右下角是学生。



工人:阳光与阴影,恰似一对孪生姊妹。


学生:合二为一,融合共生。



工人:在这堵墙坍塌之前我要美丽给自己看。


学生:绝处逢生。



工人:我想念森林。


学生:岁月如刀割。


最后街道就变成了一个由诗歌和美好事物构成的展廊,它在平凡中蕴藏了非常不平凡的片段和瞬间。



更重要的是,这些是工友和学生一起去发现的,他们站在了一个更坚实的土壤里传达这种信息。


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艰难的开始。跟很多设计师不一样,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来到这个台上,没有带来完整作品的设计师,我们仅仅是在做一个探索和呼吁。


大家可能也知道,很多人基本对这个东西是拒绝的,特别是涉及到很多利害关系。我们的愿望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去改善每一个工厂、工业园区的环境品质,改善每一个城中村社区的环境品质。


在遥远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个美轮美奂的城堡,这是Apple Park,是F厂最大的东家。


大家看到这样的企业园区,再看回我们的工厂,心里是否有一点点心酸?



研究调查发现,在每一百块钱的利润里,只有1.5%到2%分给了一线工厂,可想而知有多少能被投入到改善工人的状况呢?我想这个答案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在这里并不是为了批评某一个企业,而是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是每一个行业都需要看到的问题。


我们从2015年开始,在香港大学成立了城市环境与大众健康实验室,我们希望用比较先进的方法和思想,来改善整个亚洲和中国人居的状况,提升人民的健康,特别是精神健康。



我们最近几年做的研究,有监狱,有戒毒所,有高速公路、城市街道,一些工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我谢谢同学们和所有支持我们的朋友,还有一些机构,很抱歉我没有时间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但是感谢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个工作的出现。



谢谢。


城市环境与大众健康实验室:

https://www.arch.hku.hk/staff/dla/jiang-bin/

https://www.arch.hku.hk/researchcentre/virtual-reality-lab-of-urban-environments-human-health/partner-labs/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席(ID:yixiclub),作者:姜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独立设计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