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电影的时代过去了,我很想感谢它
2019-03-07 09:26

盗版电影的时代过去了,我很想感谢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 new-weekly),作者:阿柒。头图来自:东方IC。


那些年的盗版碟和盗版电影资源,确实培养了一代扎扎实实的电影观众,而这一批人恰恰是今日中国影院的主力消费人群。


我反对盗版,但也真心感谢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盗版。


《蔓延》剧照


这个三月,或许你也发现,从前我们下载过电影的资源网站,已经慢慢从互联网上消失了。


我并不意外,所有“资源网站”,从诞生之日起就难逃关闭的命运,这是合乎法理的结果。随着知识产权的完善和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发展,这个趋势还会加快。


凭良心讲,没有一个热爱电影的人会以看盗版为荣。影迷们心中的遗憾,来自于他们对盗版的复杂情感。


《绿皮书》剧照


《绿皮书》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三项大奖,是中国影视公司国际化之路上等待已久的成功案例,他们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观众已经具备多元化的口味和接受能力。


可是,中国电影观众口味的变化,离不开“盗火者”的存在。正如电影学者戴锦华所言,“盗版资源喂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品味”。可以这么说,很多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史,也是一部盗版资源迭代史。


在这个意义上,我反对盗版,但也真心感谢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盗版。


1. 录像厅一代,香港电影带来了旧闻和新知


去年,贾樟柯的最新影片《江湖儿女》票房成功突破七千万,成为贾樟柯执导作品中最卖座的一部。


二十年来,贾氏土味文艺片备受国际电影节青睐,但国内票房一直不温不火,叫好不叫座。但中国观众其实并没有冷落他,看他电影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很多观众是通过盗版渠道认识他的。


《江湖儿女》也遭盗版,贾樟柯发微博说:好汉们,放一下手吧。


在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拍摄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中,贾樟柯说过这样一句话:“盗版就像走丢的孩子,你在别人家找到了,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其实,对于贾樟柯来说,盗版不仅是“走丢的孩子”,而且是“精神的奶妈”。


熟悉贾氏电影的朋友,都能轻易在他的电影创作中看到黄金时代的港片痕迹,光是叶倩文的一首《浅醉一生》,便在《小武》《二十四城》《江湖儿女》中反复出现。



《浅醉一生》最初是电影《喋血双雄》的主题曲,而现在这首歌听起来“很贾樟柯”。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各地的录像厅事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连乡镇一级的地方也不例外。上大学之前的汾阳小子贾樟柯,就把泡录像厅当成了重要的课外活动。


录像厅里放的港片算是盗版,在充斥了汗味与脚臭味的空间里。


贾樟柯观看了《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警察故事》《醉拳》《侠女》《龙门客栈》等无数经典港片,身体里的能量无处释放。


“出了录像厅就找碴打架”——横冲直撞的少年岁月,后来都记录在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


那时候,泡录像厅是年轻人重要的课外活动。来自东方IC


录像厅的盗版时光,是香港电影最后的癫狂,也是一代中国观众开眼看世界的初代万花筒。用贾樟柯自己的话说,是录像厅里的香港电影带给了他“旧闻与新知”。


2. 淘碟的一代,在盗版中培养起来的扎实观众


时间走过十数年,录像厅式微。VCD和DVD相继引进中国之后,电视频道不再是家庭影像的唯一,中国观众可以通过碟片市场获得更多的选择。


总体而言,正版影像的监管状态已经比院线放映相对宽松,但不少影片仍然难以在正式发行的渠道上与中国观众见面。


那时,80后一代正值思想茁壮成长的青春期,面对寡淡的院线电影和选择有限的正规发行影碟,他们喜欢更为“地下”的观影方式。


校服都来不及换,也要赶紧去越富广场“淘宝”


越富广场是新世纪初广州年轻人的潮流集散地,集中了一切青年亚文化小玩意儿,当然少不了大量的“老翻”(盗版)生意。


高中时常去越富淘碟,大约是2002年前后,大大小小的档口摆满了盗版碟的封面册子,一张张翻阅,看中了就告诉店家,店家会到附近仓库取货——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


大学生则喜欢岗顶石牌东一带,电脑城见证了伟大的打口碟时代,那是广州的另一个淘碟天堂。零星碟档开得隐秘,但胜在品种齐全。


在电影《北京乐与路》中,吴彦祖是一位卖打口碟的香港乐手。可惜,你当年碰到的小贩都没有这么帅


不过,数年之后,几经扑灭,岗顶和越富的老翻们就不见了踪影,档主们打起了游击战,把阵地转移到菜市场或居民楼,上门淘碟还得在QQ上先接个头。


临近大学毕业,曾到黄埔大道西一座商住楼的二十楼两居室买过碟,进门前要念一句对白,具体是什么对白已经忘了,但谍战片一般的紧张感还记忆犹新。


那是最后的淘碟岁月,字幕组和资源网站的流行,很快取代了满屋的DVD。但不可否认,看碟,确实培养了一代扎扎实实的电影观众,而这一批人,正是今日中国影院的主力消费人群。


3. 硬盘新一代,资源网站供养起来的迷影儿


前年,冯小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言充满火力,把垃圾电影多的原因,归结于“垃圾观众多”。私以为,这句话不仅不尊重观众,而且低估了中国影迷的口味。


听懂了,冯导的意思是都别去支持“垃圾电影”


社会的文化诉求越来越多元,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消费热情高涨,尤其是年轻人的期待视野与文化诉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愈发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特征。


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人民群众的电影消费量是巨大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产品和我们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期待落差。


电影院可是谈恋爱圣地,为什么不去?《太阳的后裔》剧照


字幕组和资源网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样的供需矛盾。而带有文化精英倾向的选片和荐片,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和鉴赏素养。


迷影人群日益壮大,资源网站和移动硬盘解放了他们的电影眼光和观看需求,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文化品味。


他们当然深刻地意识到,这些不求盈利的资源网站并不等于不是盗版,但依然为它们的倒掉感到惋惜——毕竟,那是他们精神食粮的来源。


去香港看电影,会成为影迷的新风尚么? 全景网


讲真,谁不想做一个正大光明的影迷?


他们从来不介意付费,问题就在于,有时候他们拿钱也找不到可以看电影的所谓正规渠道。


去年11月,《绿皮书》在北美公映,一位影迷朋友一直等待国内引进,但迟迟没有等到消息,到了今年1月,还是特地跑去香港看了。


另一位朋友,没有时间跑香港,只好到资源网站上下载。到了《绿皮书》终于敲定内地引进之后,这位朋友便默默删除了下载的资源,并打算把欠下的电影票二刷补上。


尽管离北美首映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但只要有可能看到正版内容,其实我们都愿意当个体面的影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 new-weekly),作者:阿柒。头图来自:东方I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