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都市圈们,未来会演化成什么局面
2019-03-13 16:03

中国的都市圈们,未来会演化成什么局面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三鱼投资说(ID:gh_a90954507e76),作者:首席投资官三鱼


都市圈,不知不觉开始成为近年来的魔性字眼。


不仅经常在各种政府报告和规划中频频露脸,恍惚间,似乎城市只要沾上点都市圈的概念,房价都有了魔咒般的支撑。


然而,当你真正问到中国有多少都市圈时,却各方莫衷一是,观点不一。


归根结底,都市圈到底是用什么维度衡量,并没有标准化。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国一共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以大陆为主,不包括港澳台)


而34个都市圈,总面积约为23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的24%;总人口约为81590.5万人,占全国比重的5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77.8%。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都市圈占据了中国城市和经济体系的绝地主导。


那么,这样的阵容,具体情况到底如何呢?


首先,当都市圈数量被明确的时候,也就代表可以有标准划分了。


按照这份报告,都市圈的基本门槛被定为“城区人口500万人以上、1小时左右通勤圈内人口密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



而按这样的标准,这34个都市圈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北京、天津、合肥、青岛、成都、西安、郑州、厦门、济南、武汉、石家庄、长春、太原、长沙、贵阳、南宁、沈阳、南昌、昆明、重庆、银川、哈尔滨、大连、兰州、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及其所属周边城市。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都市圈和我们以前常提及的城市群略有不同,但又殊途同归。


其中有3个地区的都市圈,首都都市圈2个,长三角4个,珠三角2个的范围已经相互重叠、连片发展,形成了都市连绵区,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其余26个是相对独立的都市圈。


当然,对于都市圈这种概念,判定的维度往往是多维的。


尽管维度众多,但有一个维度在现阶段是最诚实而且不会撒谎的,就是城市夜晚的灯光。



灿若繁星,又点缀出城市发展之美。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底牌可以一览无余。


比如在星光点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几乎连绵成片。其中,珠三角亮度最高,长三角范围最广,恰恰也反映两地经济特征不同,这点我们稍后说说。


下面,我们带着最实诚的参照,去进一步梳理这34个都市圈。


02


报告还以连通性、流动性、协同性为总体导向,将全国34个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成熟型都市圈,即经济总量大、城镇高度密集、城镇间联系紧密的都市连绵区。换句话说,这是都市圈中能级最高的那种。


一共六个,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称为都市绵延区。



而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主的长三角都市绵延区,在都市圈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同城化机制三个方面位于全国首位,都市圈联系强度方面位于全国第二。


这其中,杭州都市圈在联系强度方面是短板,而南京都市圈则在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联系强度的得分均低于杭州都市圈。


有意思的是,高度成熟的苏锡常都市圈不在此列。这主要是由于三城城区人口均不足500万,也就是由于发达的县域经济分散了城区人口,但这不妨碍,其依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都市圈。


这一点星光图表现得特别明显,苏锡常依然是长三角灯光密度最高的地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个维度。


长三角绵延区,总体上大而泛,并向外扩散,而珠三角则别有格局。


以广州和深圳都市圈为主的珠三角连绵区,发展质量仅次于长三角,但在内部城市之间,联系度要优于长三角。



灯光图上,珠三角绵延区,虽然没有长三角的区域大,但是亮度是最高的。而且相比长三角在绵延中,还有不少缝隙(也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珠三角几乎完全发展为一个整体。


灯光图中的珠三角,是向内赋能。所以珠三角的高亮度下,隐藏的是相对长三角更高的经济密度,而长三角的优势是总量加成。


但毫无疑问,珠三角有大湾区,长三角有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是锦上添花,加强头部效应。


03


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样,中国都市圈发展并不平衡,而是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布局。


第二层级是发展型都市圈,多处于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其发展水平与第一层级,开始有了有一定差距。


一共十六个都市圈,包括首都都市圈(由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连绵组成)、合肥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厦门都市圈、济南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长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长沙都市圈、贵阳都市圈、南宁都市圈、沈阳都市圈。


这其中最让人纠结就是首都都市圈。



报告认为,首都都市圈之所以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在于北京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多体现在全国尺度,而不是对周边辐射。


其次,河北相关城市与北京和天津相比存在断层,拉低整体发展水平。这一点上,灯光图体现得非常明显。


可以看到,环京津周边,几乎很难看到一个高能级城市出现,而城区的发展边界几乎断层。


关于这点,除了政治问题,三鱼在《谁是中国一大经济体》中说到过,京沪产业结构的差异,以第三产业为绝对主导的北京,天然要求产业向其聚集,而不是向外扩散。


这也是为什么“环京”往往沦为伪命题,或者说是楼市不稳定的因素。


当然,雄安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未来是否能真正成为和长三角、珠三角并肩的都市圈,还有待观察。


在都市圈发展水平排名中,首都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厦门都市圈排名靠前。


报告中还提及了都市圈发展水平排名,青岛都市圈、厦门都市圈排名靠前。西安、厦门、重庆、成都在都市圈联系强度评分中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都市圈。


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郑州,武汉,长沙等新兴都市圈。这其中,已经开始出现湘株潭组团式的都市圈。



川渝的双子星赋能,扩散的都市圈。



还有,郑州这种单中心,以点带面的都市圈。



虽然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但如果前两者是业绩稳定的大白马绩优股的话,具备爆发式成长的黑马股,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发展型都市圈中。


报告中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约有25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基本覆盖了我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东部、中部、东北地区的主要省会城市。


而这才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最让人期待的事。


04


同样让人期待的,还有第三个层级,培育型都市圈,是指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的潜在都市圈


11个都市圈,包括南昌都市圈、昆明都市圈、重庆都市圈、银川都市圈、哈尔滨都市圈、大连都市圈、兰州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呼和浩特都市圈、乌鲁木齐都市圈、西宁都市圈。


可以看出,除却重庆(个人认为,重庆应该划为发展型都市圈),都是以二线或者三线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


可以说,他们是都市圈中的种子选择,即便和头部都市圈差距巨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爆发式的增长可能,可这不代表能轻视这些都市圈的存在。我们要明白,北上广深和那些强二线城市,不可能无死角覆盖全国每个角落。


至少这些都市圈所处的区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中心作用。


例如徐州为主的都市圈,就是苏北和鲁南的相当分量的交通枢纽中心,总不能让旁边邳州的人民,放弃徐州的观音机场,而来上海虹桥或者南京禄口赶飞机吧。



同样,这些还在孕育的都市圈,在丰满中国城市体系时,也给了更多非一二线城市的人们更多选择。


05


截止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6%,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


但是事实上,由于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门槛的存在,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化面临城市病难以消除、中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面。


都市圈就是这样润滑剂式的解决方案,去填补城镇化的最后一块拼图。


对比国际水平,即便头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是相对偏低的水平。


上海城市圈的人口密度,仅为东京都市圈的一半,地均GDP产出最高的深圳都市圈,为每平方千米1.7亿元,远低于大伦敦区的14.8亿元和东京都市圈的6.6亿元。



而差距,意味着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特别是对一个有14亿人口腹地的大国来说。


在未来中国城镇化,注定以“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作为下半场格局。


都市圈,将是给我们最多惊喜的那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