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娃是怎么养成的?
2019-03-13 18:57

天才娃是怎么养成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伊甸园的桃子(ID:PeachAtEden),作者:fujiaa,头图来源:UNsplash


之前写的天才娃的培养文章,收到许多评论:“全靠基因”,“天才是天生的”,似乎给娃贴一个“普通人”的标签,可以缓解养娃的焦虑感。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Ander Ericsson作为“一万小时理论”的原研究者,虽然对大众流行的简化版“一万小时理论”颇有微辞,在Peaks: secrets of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一书里却也明确指出:没有天才不流过汗水。他广泛研究了史料与报道中的神童,采访了许多卓越人士,得出结论:所有成功的背后都经历过长期的艰辛努力与有效优秀的训练。


莫扎特作为广为人知的神童,6岁便参与欧洲巡演,8岁开始作曲,11岁已作出大型钢琴协奏曲。但研究已经发现,莫扎特出乎常人的音乐能力与其父亲的着力培养不无干系。莫扎特的父亲自己便是一位音乐家,曾出版教育青少年学音乐的书籍,也曾将莫扎特的姐姐培养为优秀的音乐家。莫扎特3岁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这与现代铃木教育法下,四五岁便可以优秀演奏钢琴和小提琴的孩子别无不同。更有研究发现,莫扎特早期的作曲作品经过其父亲的润笔,他真正的作品大约作于其十四五岁期间,当时他已经接受过十多年的严格音乐教育了。


两百多年来,“绝对音准”被认为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当听到音符时可以准确说出其音高名称。许多卓越音乐家都有这个能力,莫扎特甚至可以在隔壁房间里听出钟声的音高。但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Ayako Sakakibara在日本Ichionkai音乐学院的实验打破了这一迷思:他招募了24个2~6岁的孩子,让他们每天接受4~5次专业绝对音准的训练。一年多后,所有孩子都掌握了绝对音准的能力。这充分说明:绝对音准并非一种天生能力,而是一种可以学习训练而获得的能力。


大量的科学研究打破了这种对于天赋的迷思,而这不仅限于音乐领域,还包括运动、绘画、写作、语言,甚至数字记忆、填字游戏与电竞游戏。最令人惊讶的也许是数学能力。在广大北美人民认为自己“数学能力不行”的背景下,加拿大数学家John Mighton进行了一项数学教学实验。他发明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将知识点拆分成清晰可分解的技能,设计循序渐进的训练课程,并时刻监控教学成果。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随机控制的实验中,29位教师300个学生的成果表明:采用新教学方法的孩子,数学成绩比其他孩子提高了两倍。这证明数学并非一种天生能力,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技能。


国际象棋曾经被认为是一项与智商紧密相关的技能,但2006年牛津大学科学家Merim Bilalic和Peter McLeod的研究成果却截然相反。他们在英国中小学里招募了57个小棋手,发现他们的棋艺水平和智商水平毫无关联。这点与成年棋手的情况相当:成年棋手的智商水平并不比普通人高,他们的棋艺水平与智商水平毫不相关,甚至大师棋手的智商水平也不比同等教育水平的普通成人高。真正和小棋手们棋艺水平相关的因素,是他们的练习时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才是决定棋手水平的因素。


那为什么有的娃水平比另一些娃更高?


加拿大记者Malcolm Gladwell在Outliers一书里记录了一个现象:在加拿大专业曲棍球员中,1到3月出生的球员远比10-12月出生的多。这是因为在加拿大青少年曲棍球员选拔时,小球员的年龄规定是生日在12月31日以前。于是1到3月出生的孩子比10到12月出生的孩子大了几乎1岁,这在四五岁的孩子里是巨大差别。大孩子们更高更强壮,大脑智商与身体协调能力更发达,可以更好完成教练要求的工作,从而受到教练的表扬,被认为“有天赋”,获得更多上场比赛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好的自信心,更加勤奋认真地训练,这又为他们带来更多进步、褒扬与机会。随着年岁渐长,大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体力智力上的差别已经微乎其微,但早期所得到的优势已经形成了。


当人们相信“智力是天生的”、“基因决定水平”,那些早期因为种种原因落后的孩子便不会得到机会。人们告知他们:“你没有运动天赋”、“你没有音乐天赋”、“女生理科不行”、“差生头脑有问题”,这些孩子便失去信心不再努力,不会尝试拿起篮球和小提琴,女孩子放弃理科,成绩不好的孩子干脆放弃学校。当孩子被认为“不行”,就像被钉上追随他们的诅咒,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平等,社会损失了这些人才资源。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天才来自于汗水与训练。接受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并不等于给孩子贴上“普通人”的标签。每一个正常孩子都可以有其异于常人的不凡,努力与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能力与表现,达到他们想要的目标。相信自己,努力学习,这不止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如你和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伊甸园的桃子(ID:PeachAtEden),作者:fujiaa,牛津大学博士,科技创业者,科学松鼠会会员,科普作者。家有一女小桃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