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里的明玉,是逃离原生家庭阴影的教科书吗?
2019-03-21 08:48

《都挺好》里的明玉,是逃离原生家庭阴影的教科书吗?

本文来自:果壳(ID:Guokr42),作者:Iris、狼宝宝、张昊天,编辑:Luna、邓彪,头图为电视剧照,来自豆瓣。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家三兄妹从小被父母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成年后又各自展开了不一样的人生。


被寄予最大希望的大哥明哲,研究生出国后撒手不管爹妈、只凭一张嘴远程指挥、觉得人人让他失望;最受偏爱的二哥明成,在亲爹和妹妹心目中是捞父母血汗钱的啃老族;从小被漠视、孤立、欺凌的妹妹明玉,成了事业成功的销售精英。


因为苏母的去世,他们又骤然被拉回到一起,共同面对一团乱麻样的生活。


从左至右:明哲、明成、明玉


其实大多数人和苏家三兄妹一样,时刻面对着一个事实——即便已经长大成人,经济和精神相对独立、远走高飞,连接着家庭的那根线却仍难以割断。“原生家庭”一词在相关讨论中频繁出现。


那为何同一个原生家庭,却培养出了3个如此迥异的孩子?如果我们像明玉一样,原生家庭不够理想,怎样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算是心理学界公认的学术词汇,但原生家庭话题的确属于心理学范畴,因为它涉及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塑造和影响,从人格特点、情绪管理乃至亲密关系等等。


用心理学表述来说,原生家庭可以理解为:自己组建家庭以前,­­长期生活、并且度过了人格形成期的家庭。[8]大多数人的原生家庭都是父母家,包括亲生的和收养的。原生家庭这个概念非常好理解,不神秘、不复杂,老少皆宜,因此跃然成为大家讨论的“宠儿”。


当代心理学家达成的重要共识是,个体的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先天遗传给了我们原材料,后天环境提供了原材料生长发育的条件:就像一颗种子想发芽开花甚至成熟结果,种子自身与外界环境缺一不可。


原生家庭,就属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富有爱心的成年人,更能培养出健康成长以及社会化进程顺利的儿童。不够有爱心和耐心的父母,教养出的孩子会带有“伤痕”。[3]


原生家庭会给孩子什么“伤”?


经典的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种:权威型、放任型、专制型、忽视型。[5][6]


1. 权威型教养


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同时给予关注和温暖接纳。权威型,是指有方向、有原则地设定规则,并和孩子一起维护规则。


坚定而温和的教养方式,能让子女信赖父母、对家庭充满安全感。子女们通常会有较积极的发展结果,如更高的学业成就,情绪温和稳定,人际交往能力强,较少出现频繁打架斗殴、恐吓欺骗等问题行为。这是四种教养方式里伤痕最少的。


2. 放任型教养


父母温暖关爱,但对子女缺乏管束,子女会缺乏规则感。孩子专注力不够,可能随意破坏课堂纪律,学习成绩通常不太好。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也不强。


二哥苏明成,很明显属于这种教养方式:动辄对明玉大打出手,经济和精神都没有独立。


明成被妻子指责


3. 专制型教养


父母严厉要求孩子,但缺乏温暖支持。更通俗地说,家长以高高在上的强势做派,要求孩子全然服从于自己的指令;如果孩子抗拒,就会被威胁、剥夺玩具,甚至指责、打骂。


子女更容易自卑、气质阴沉,不如同龄人那么快乐。他们的学业成绩一般较差,人际交往也不尽如人意。在学校里,他们可能是被孤立、被欺负的小孩,也可能会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4. 忽视型教养


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经常拒绝孩子的请求。这类父母对孩子没有要求,任其随意发展。即便孩子表现优异,他们也鲜有表示。很遗憾,这一类教养下的孩子通常会有最糟糕的表现——孩子会觉得不被爱、不值得被爱,在幼年时就会和父母关系焦灼;青少年时期就情感冷漠,疏离人群。


同一个家怎么培养出3个截然不同的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完全归属于某种单一的类别。


不同于放任教养出的二哥明成,大哥明哲成绩优异、性情温和。这似乎是权威型教养的结果。但明哲缺乏规则感:不主动维护家庭秩序,只动嘴不做事,将大家庭与自己的小家庭都带入漩涡。剧中对明哲成长环境的描写不多,但结合他的性格特点,以及苏家父母的重男轻女,我们姑且推测他是放任纵容和权威型教养的结合体。


明哲总以长子身份指责弟弟和妹妹:“你们太让我失望了。”


明玉,是典型的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并存。苏母强势,要求明玉绝对服从、不接受女儿任何抗议;女儿成绩好,她漠不关心。


明玉的学习成绩很好,有冲刺清华的希望,苏母却毫不关心


不过,明玉成长的样子,似乎比这两类教养方式的常见列出的结果乐观很多:她学习成绩优异,也没有自卑阴沉;虽然在家庭和职场上表现得冷漠疏离,实际上无论是安排母亲葬礼和父亲生活、还是从自己账户给辞退的同事支出遣散费,都说明她其实善良又热心。


摆脱原生家庭阴影,要坚持自我抗争


父母教养和子女成长的过程,都是复杂、充满变化的。糟糕,会糟糕到什么程度?阳光,又可以阳光到什么程度?没有人可以盖棺定论。成长的魅力也在于这无尽的变化。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在童年有创伤经历的孩子,长大后并不会变成邪恶的父母,也不会更容易变成罪犯。童年创伤未必毁掉一生。[1]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确实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改变。


明玉现在的生活和性格,是她自己抗争出来的。


她从学业里获得自我认同。


一心专注学习的明玉


在母亲的强迫下读师范之后,不让自己被轻易打倒,主动课外打工,并向老蒙毛遂自荐。



成年以后,她仍在被家庭伤害。被亲哥哥打伤后,甚至还被父亲等一众人以“都是一家人”为名进行“亲情绑架”。在家庭里,她孤立无援,但她有努力和家庭划清界限,被打伤时果断报警。


虽然生长在泥沼一般的家庭中,明玉却在不断挣扎、主动选择自己的道路。既然选择的权利在自己手里,又为什么因为他人他事而随意放弃呢?


如果原生家庭不够如意,不如像明玉一样,坚定地实现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目标,无论是学业、志愿,还是工作机会。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就搜集信息、自己寻找方向;如果目标清晰,就不要轻易被困难、指责、为难打倒。


也不要选择隔断自己和外界的联系。主动交朋友,结识志同道合的人;辨别身边的良师,遇到困难及时求助。


然后,你会发现,你在绽放着自己的光芒,独特、鲜活,虽带着一身泥泞,但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和热情。


你和那些糟糕的“宿命”,完全不一样。


参考文献: 

1.朵拉陈.(2018).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机械工业出版社.

2.费尔德曼.(2007).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苏彦捷等 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中心.

3.罗宇, 施媛媛, 岳曦彤, 丰怡, 蔡华俭. (2013). 自尊的遗传性:来自双生子研究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 21(9), 1617-1628.

4.王丽, 傅金芝. (2005).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3(3), 298-304

5.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103.

6.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 56.

7.Bazzano, A., Wolfe, C., Zylowska, L., Wang, S., Schuster, E., Barrett, C., & Lehrer, D. (2015).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for parents and caregivers of individual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 298–308.

8.Benson, M. J., Larson, J., Wilson, S. M., & Demo, D. H. (1993).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s on late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55(3), 663-672.

9.Karavasilis, L., Doyle, A. B., & Markiewicz, D. (2003).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ttachment to mother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2), 153-164.

10.Luthar,S. S., & Goldstein,A.S. (2008). Substance use and related behaviors among suburban late adolescents: Th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parent containmen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 (2), 591-614.

11.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27.

12.Mani, A., Mullainathan, S., Shafir, E., & Zhao, J. (2013).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341(6149), 976-980.

13.Sang, M.L., M, H. D, & Daniel, B. K. (2006). Par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Adjustment: Parenting Styles Versus Parenting Practices. Family Journal, 14(3), 253-259.

14.Vukasović, T., & Bratko, D. (2015). Heritability of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behavior genetic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4), 769-785.

15.Whiston, S. C., & Keller, B. K. (2004). The influences of the family of origin on career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2(4), 493-568.


本文来自:果壳(ID:Guokr42),作者:Iris、狼宝宝、张昊天,编辑:Luna、邓彪,头图为电视剧照,来自豆瓣。本文插图均来自电视剧《都挺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