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航空摄影师眼里的图片版权
2019-04-12 16:03

一个航空摄影师眼里的图片版权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超侧卫(ID:superflanker2016),原标题《没有视觉中国,网络搬运工仍是偷猎者》,作者:超侧卫陈诚,封面:pixabay


一张黑洞图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也把臭名昭著的视觉中国“吸走了”。


凭着打盗版旗号行勒索之实,视觉中国的行为被很多媒体、自媒体诟病。但是,你是否想过诞生这种畸形图库,不正是我们畸形的版权环境造成的吗?打倒了视觉中国,版权环境能变好吗?我以一个曾经维权的摄影师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的摄影师维权经历



2003年,我开始从事航空摄影,那时候刚刚普及数码相机,上班下班包里装一台相机拍拍飞机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迄今为止从未间断的兴趣爱好——拍飞机。


而最早了解中国的版权环境,也是通过一次维权经历。



那是在2005年01月29日,两岸春节包机首次运行,第一架台湾民航客机56年来首次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为了拍摄这张图片,我和当时新浪军事频道的主编夏飞。一早就来到当时还处于在建状态的T3工地,严寒和粉尘工地坚守了2个小时等待这架飞机的到来。那时候还没有Flightradar这么便利的手机工具能够查到飞机实时状态,全凭耐心等待。


飞机准点抵达,拍完飞机触地的瞬间,我们就利用当时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和慢得可怜的网卡上网回传图片,新浪成为当时第一个发布飞机落地图片的媒体。而且当时为了赶稿,连马上降落的第二架长荣客机都没顾得上拍。


随后这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被各大媒体转载。由于知道这张图片的新闻性,更知道中国版权意识的薄弱,新浪的编辑特意在图注中为我增加了版权说明。


但是,这都无济于事!


当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未经允许使用了这张图片,而我这个版权所有人,如果不是经新浪编辑提醒,都不知道会有人这么轻而易举、毫无征兆地盗用你的作品。


于是我第一次以个人身份维权,挨个给这些媒体打电话维权。要求很简单,要么停止盗用立刻删除图片,要么按照我为新浪提供图片的标准支付稿费。


这一次维权也让我深刻了解到中国的版权意识有多差。具体打了多少个电话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天津的北方网在接到我的电话时竟然是诧异的口气,可能这位编辑大人从来没碰到过居然有人敢向他们维权。我脑中当时出现的就是《小兵张嘎》里胖翻译官的嘴脸:“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下馆子都不付钱。”


这就是我们国家正规媒体的版权意识!这也是中国版权的现状!


打倒了视觉中国,盗用图片者就清白吗?


可想而知,当时我的维权之路收效甚微。唯一对此重视的媒体是新华网,在我打过去电话之后,新华网按照新浪同样的标准支付了稿费(还扣了税),那也是我平生唯一一次进新华社大门。


而后的几年里,我也只给新浪独家供图,不接受任何其他媒体包括图库的合作。因为我不再信任这些媒体的版权意识,被盗用了也没有精力去维护。


其实,也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才诞生了视觉中国这样一个怪胎,以维护版权为由起诉盗用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中国做了一个独立个人摄影师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维权。只不过视觉中国的维权是为了勒索。摄影师要的是维护自己的版权,不仅包括版权来源声明,也包括合理的稿费。


现在视觉中国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因为它把替摄影师维权扭曲成了一种令人不齿的勒索,也掩盖和抹杀了普通摄影师应得的诉求。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随意盗用别人作品的媒体、自媒体,他们就清白吗?难道他们不比视觉中国更应该遭受人人喊打吗?


一张图片的产生



我从事摄影有十几个年头了,我想绝大多数摄影师都和我一样,只是把摄影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或是一种半职业状态。因为如果谁要以摄影为职业,靠卖图片赚钱养活自己,那不用想都知道,结果就是饿死。因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一张图片稿费基本就是50元左右。


那一张照片产生的成本是怎样的呢?


以上面这张图片为列,这是六个人在格陵兰拍摄到的一张鲸鱼的照片。从上海出发到达冰岛,再转机抵达格陵兰,仅机票单人就超过2万元。我们整个团队10天的拍摄行程,平均每人的费用是10万元。这还只是差旅硬成本,摄影器材都没计算在内。


航拍过程中,我在冰岛因为信号丢失“飞丢”了一台精灵4无人机(价值1万元左右),为了抵达格陵兰时还能继续航拍,我们不得不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再买一台全新无人机。到了格陵兰发现整个格陵兰的地磁干扰都严重影响无人机的定位。我们操控无人机在一艘小船上起飞升空,无人机像喝醉了酒一样随风飘摇。操控无人机升空拍摄鲸鱼只有一次机会。因为鲸鱼两次浮出水面呼吸的间隔刚好跟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差不多,都在20分钟左右。


于是我们就操控无人机赌运气追踪拍摄鲸鱼。为了不惊扰鲸鱼我们尽可能让无人机飞高,但是增加了无人机被风吹跑的风险。在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财力压力之下,我们在北极圈冰川大风中拍下了这张照片。


如果上传到某个地方被人盗用,一毛钱都拿不到。而如果上传到视觉中国这样的图库,也不过就是几十块钱的稿费。


这就是中国摄影师们面临的现状!


因此,我拍摄的绝大多数图片都存在自己的硬盘里,偶尔会发一些在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上与朋友们交流,仅此而已。不传图库是因为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付出,不传媒体是因为不信任作品被盗用的大环境。我想肯定有不少摄影师有与我相似的心境。


国外摄影师坚守几个月只为拍摄一张图片,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国家几乎不可能发生。


媒体、自媒体的现状


相比十年前,现在的媒体和新出现的自媒体,版权意识如何呢?


可以说,一点长进都没有!



就在这篇声讨视觉中国的文章中,完全copy别人文字的痕迹清晰可见,连这种因为别人网页折叠出现的“展开剩余88%”全盘复制的低级错误都出现,更不要说图片版权意识了。


我在做编辑和记者之后,就经常被同行们抄文章。记得还是在报道马航MH370的事件上,我们根据当时的空地对话记录,请专业空中管制员帮我们翻译了当时的整篇对话。我在整理这篇对话的时候,打错一个字母(这是我的老毛病了)。结果,第二天央视新闻频道做的一个视频新闻里,找了一位砖家原样把我们做的空地对话读了一遍,而我打错的那个字母他也原样读错了。于是,我才知道自己辛苦编辑的稿子,就这么变成了别人的新闻素材。


所以,我自己稿子被人盗用的案例不胜枚举,除了上述非常容易发现的抄袭之外,还有一种更高明的做法被称之为洗稿,东摘一段西抄一句变成他自己的文章。


以上只是文字方面,图片方面更是数不胜数。想配什么图,随便百度一下,看到了就下载下来用,这已经成为很多正规、不正规的媒体编辑们的常态。因为对文字还有些“不能乱抄”的意识,对图片的使用则完全没概念。


我当年在国外某个知名的航空图库上传过很多早期的飞机图片,会经常接到老外的邮件,他们询问是否可以使用这张照片,包括用在什么地方、如何使用都写得非常清楚。有的老师询问是否可以在他个人讲课的PPT里使用某张图片。商业用途就更不用说了,对方直接会表明商业使用,咨询费用。而我们的编辑,使用图片的方式离此还差十万八千里。


这才催生了视觉中国这样的怪胎。


尤其是在近些年,自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不需要任何基础,你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很多“原创”内容。想要文字搜一篇,想要图片搜一张,反正网络上多的是。所以,才有山东农村大妈在某个自媒体人的带领下,通过写微信公众号发家致富的故事。


你看到的“欧洲最值得去的十大景点”,没准就是出自某位从未离开过枣庄的大妈所写,文字华丽图片精美,令人无限向往。在这之中,你、大妈、站方,从未有人考虑过这张图片是谁所拍、版权在谁那里、是否有授权使用。因为在所有人眼里,不就是张图片嘛,和胖翻译官“不就是吃你个烂西瓜”一样!


很多人会说,我发的图片又不是商业用途,怎么能算侵权呢?


这就好像说,“我在超市偷的东西又没拿出去卖钱,自己吃了怎么算做偷呢”,都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这些自媒体憋爆文、吸眼球、盼涨粉、接广告,不叫商业行为?难道是在做公益吗?


搬运工还是偷猎者


剽窃抄袭别人文字的,很多人知道叫洗稿,盗用他人图片的,现在也有摄影师站出来维权,自媒体上更有一批所谓的搬运工,专以从YouTube下载视频在自己平台上发布为己任。要我说,这不叫搬运工,这叫偷猎者。


我平时也写一些评论,外出拍一拍图片,走远的地方就航拍一些视频。以我个人的经验,写文字的付出是1的话,拍图片、整理图片、修图片付出则是10,而拍视频、剪辑视频的付出则是100。我写这篇文章可能随性了点,半天就能写完。但是要做一支3分钟的航拍视频,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拍摄超过100分钟的素材,然后在家整理剪辑,少则一周,多则一月才能剪辑出自己满意的成果。


我这种每月至少出国一次进行拍片的频率,也至少要花2周才能产出一条视频,而YouTube搬运工们一天可以下载几十支视频。利用很多用户看不到YouTube的局限,簇生了一大批这样的所谓视频博主,绝大多数根本不是产生内容,而是搬运内容。


更有一种视频洗稿方法,把网上下载的视频素材乱七八糟剪在一起乱加工一番,然后让一个毫无节奏的主播对着一段文字配音,驴唇不对马嘴,还美其名曰原创视频。这种视频和配音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硬生生把一段10秒钟扫一眼能看完的文字,变成了3分钟的短视频新闻,然后以原创自媒体的身份上传到各平台,获得大量曝光。


因为在很多时候,这是一门生意!


这门偷猎者的生意不仅盗猎很多他人的作品,而且还产生大量的内容垃圾。


最滑稽的是,人人喊打视觉中国的运动中,这些偷猎者是喊得最欢的。如果中国版权普及因此而倒退的话,无疑他们才是获益者。不是文字工作者,不是摄影师,也不摄像师。


没有了视觉中国,中国的版权之路是进步还是倒退,暂时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是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等到维护版权的路途上不再有那么多荆棘了,视觉中国这种怪胎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