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事件”请停止胡说八道
2019-04-20 21:49

“17岁男孩事件”请停止胡说八道

Photo by Jarl Schmidt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十三(ID:GSSW13),作者:十三姐


最近几天总是收到留言,问我怎么不写关于“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


我一直给大家回复说:我不写。


但今天还是出了一篇相关的,只是因为这两天看了太多耍流氓的文章,实在气得难受。


写公众号三年,我从来不吃人血馒头,凡是跟人命沾边的热点新闻,我从来不碰。虽然这样能带来很大的流量,但作为一个妈妈,我不稀罕蹭这种拿孩子生命说事儿来显摆自己“有观点”的热度。


而大多数蹭热度显摆观点的文章,都是毫无观点,跟着瞎蹭而已。



我看过了无数篇相关的文章不断转发那段跳桥视频。我想问各位,如果你们的孩子在一知半解的年龄,看到了这段并不算血腥,甚至万一错觉有着“如蝙蝠侠一般洒脱”的举动,下面紧跟的文字是“妈妈懊悔不已坐地痛哭”,他们下次会不会为了“惩罚一下妈妈”而去模仿?


小孩子不是真的很懂生命的可贵,他们大多数是想好好活着的,不排除对生命的猎奇。


在平淡无奇的日常中,如果有一天他们对父母有了意见和不满,想要父母对自己抱有愧疚和歉意,让他们让步和示弱,体验一回“赢了”的感觉,他们本来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他们也许会想:“上次那个跳桥的好像很酷”……


《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模仿网上行为的现象。


转发这种视频无论对谁都没有好处,甚至也许会害了更多人。



那些言之凿凿的评论文章,一部分声音是在谴责“现在的小孩太脆弱了,不对父母负责”,另一部分声音是在谴责“妈妈用语言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我只想说:你们知道个P啊。


你们知道当时妈妈和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吗?你们在现场听到对话了吗?你们了解过背景吗?你们有问过当事人事情的经过吗?官方有详细调查报道说出前前后后的真实情况吗?


那你们是如何凭一个镜头和简短的报道,从而好像有理有据地指责死者和死者的母亲?



死者已矣,即使这个孩子真的太不懂事,不珍惜家人,也不该在死后被消费。


我想重点说的是对于这个妈妈的评论。


太多人把这位妈妈直接定义为“凶手”,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每一个当妈的无不感到后怕。


我们谁都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爱自己的孩子,语言上也努力去爱,不想伤害,但人都不是圣人,总有情绪失控和伤害别人的时刻。


大多数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吼叫,进行不够科学的教训,甚至体罚,而发生自杀这样极端事件的概率是极小的,这是一个偶发事件。


甚至很难说这位妈妈平时是不是一向习惯于摆事实讲道理,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已经压抑了太久,爆发也是偶尔为之,却不料事件走向了极端。



谁也不知道这背后的真相。即使真如那些文章所说,是妈妈的情绪不能自控害死了孩子,你们有资格来指责吗?一个孩子已经不在了,难道要妈妈陪葬?


有人说,公众号文章不是新闻报道,允许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没错,完全正确,可你看看大部分文章的所谓观点和见解是什么啊?


他们发完了跳桥视频,博了眼球、把读者情绪拉到高涨之后,顶多拼凑几个过往同类型的自杀事件,拼凑几个煽情的亲子关系失败案例,再拼凑几段国外的国内的什么专家阐述的关于亲子关系的解读,最后来一句“愿天下父母都不再用语言杀人”。


到底写了些什么鬼啊。


下面我给各位为人父母的读者说一下对于这个事件我的想法,我希望至少是能有一点点干货,是对大家有用的,虽然我并不是专家。


1. 不要给孩子看这个新闻,尤其是视频


因为视频只到“纵身一跃”就截止了,而孩子们理解不了那纵身一跃之后意味着什么。如果孩子产生模仿心理,将是传播越多越可怕的。


2. 不要误读了“管教孩子”和“语言暴力”


我已经听到朋友说,他的孩子看了相关报道之后,拿着网友评论区的一些留言来对妈妈说:“你看你看,这里说了,请妈妈管住自己的情绪,停止对孩子语言暴力,不要逼死孩子!”我的朋友非常震惊,也害怕。


如果说,一次偶然事件将给所有妈妈带来这样的不良影响,使得正常的管教变为“逼死孩子的武器”,那太可怕了。


更可怕的是,万一孩子把正常的管教当作“妈妈要逼死他”,他一旦产生了“那我就死给你看”的心态怎么办?


不要以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不关我们的事,我们今天做的一切都关乎到我们自己!


3. 和孩子之间不光是要建立友好坦诚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要学会示弱


这种孩子以极端方式对抗生命的事,虽然是偶然,但却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教训。尽管我们不知道他的自断生命主要取决于什么事件,也许妈妈的情绪爆发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如果做父母的学会经常对孩子示弱,尤其是对大龄孩子示弱,一定会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不至于使平时的关系紧张积压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在关键时刻,也许会松垮许多,而不是逼上绝路。


从孩子小时候,我们就得学会认错,认输,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也有脆弱和挫败的时候,让他们对父母产生那种“亲人之间的怜惜”。


不仅会让他们认为我们并没有无比强大,我们也需要他们的爱和关心,同时还对挫折教育有帮助,他们在受挫的时候,就能想到父母在受挫时是如何挺过去的。


4. 做好自己就行了


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格局都不一样,有的家庭本身所有成员的性格相对刚烈,交流方式自然免不了咋咋唬唬,外人看起来以为不够柔情似水就是暴力,就喜欢指指点点。


谁又能真的了解别人家庭呢?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父母是不想逼死孩子的,可能只是有时方法欠妥,万一酿成惨剧,就成了众矢之的。谁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给别人一些空间,也等于解救自己吧。


如果有个妈妈从来不对孩子发火,从来都是温柔以待,不打不骂,少有管教,那他的孩子如果出了事,是不是要被世人指责“平时不严加管教,一味纵容,害了孩子”


我们没有权利,没有资格,也没有立场去评判任何一对亲子关系的对错。我们只能从普世价值观的角度去判断“适合我的”和“不适合我的”,却永远不可能真的判断别人的家庭是“对的”还是“错的”。


你认为那是错的,就避免;你认为那是对的,就借鉴。因为我们得先确立一个前提:抛开所有的方法论,每个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爱之名。


爱纵然是会起到反作用,也会伤害到对方,但在这种以爱之名的大前提下,我们就让已经发生的安静下来,让它能对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多一些正面的影响,而不是往悲剧上引导。


看到这样的事我们第一是悲痛,第二是反思,第三是学习有效的避免,而不是看满天飞的形形色色的评论和留言,把一个偶发事件上升到道德高度,再来几碗鸡汤,就当没事发生过。


此刻没有谁比那位妈妈更悲痛。目前,让各方停止胡说八道,对谁都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十三(ID:GSSW13),作者:十三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