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
2019-04-22 11:04

有话好好说

头图来自内文配图,摄于五周年活动现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nulishehui),作者:蓝方


一、如何反击才正当?


春节假期时,大家有去看《流浪地球》吗?喜欢吗?有的人摇头,有的人点头。


说老实话我自己还挺喜欢的,尽管觉得这个片子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有一些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有一些行为动机比较牵强,但我还是非常慷慨的在一个打分 app 上给了它五颗星。


我的很多朋友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我的一位老同事,他就很不喜欢这个片子里面流露出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他也认为这个片子对于中国的科幻片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他还是非常有原则的给了它一颗星。


其实,在豆瓣 76000 多份评分里面,有 2.3% 的人都给了这部电影一颗星。这些一星差评,有的批评剧本,有的批评演技,有的批评它基本的科幻设定,但还有一些是这样的评论:



根本还没有看这个片子,就先来一个一颗星;因为有吴京所以一律一颗星……


这样的评论毫无道理可言对吧?连片子都还没有看,你有什么根据给他一颗星呢?仅仅因为有吴京有家国情怀它就是令人作呕的吗?它背后的逻辑、背后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我们很多人都很讨厌这样无理由的差评,所以我们去批驳他们,我们用更高质量的好评为自己喜欢的电影站台,这都是非常有力的反击。


但还有很多人却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儿呢?他们冲到了各个应用商店,给这个 app 也打了一颗星的差评,而且绝大多数的差评都是这样的:



毫无理由可言。


这样的反击在理吗?有道理吗?或者说正当吗?这样的反击做的对吗?


很多人觉得挺有道理的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其实在批判性思维的领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指代这样的一种思维错误,叫做:“Two Wrongs”。


“Two Wrongs”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


“我这样做是正当的,因为你是这样做的;


我这样做是正当的,因为大家都这样做。”


我们要去评价一个行为做得对还是不对?正当还是不正当?应该就事论事去评估它的影响,别人是不是这样做的其实是一个不相关的因素。


如果我们认为无理由的差评是错的,那么不管是给“这个 app”还是《流浪地球》无理由的差评都是错的。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过错在先,而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


这样一个非常简单非常低级的思维谬误,其实在我们的公共讨论中是非常常见的,它甚至会成为某些网络暴力的道德根基。


例如去年年初发生在成都的一起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何某摔死了一只捡来的柯基犬,然后在和柯基犬主人交涉的过程中,态度恶劣、言语不堪,于是她的隐私被曝光,还遭到了大规模的线上、线下的辱骂、侮辱、威胁、恐吓,例如在她家门口喷白漆,在她家门口摆花圈儿。


当时我们也写了一篇文章,态度非常鲜明:“诉诸法律和制度,反对网络暴力。”何某的行为有错,但这并不能让网络暴力正当化。


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很多人专门跑到我们公众号来跟我们理论,说你们说的不对,就是因为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何某这种虐待动物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网络暴力才会成为彰显正义的必须手段,以暴制暴、伸张正义。


是这样的吗?现实很可能是这样,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在某些场合,以暴制暴会成为解决纠纷、解决争端的有效手段,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去肯定暴力和支持暴力?


二、何为好好讲道理?


世界是什么样,不代表它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应该去呼吁、去倡导完善我们的立法和制度,例如去推动动物保护的立法,但不应该去肯定和支持暴力。


“世界是什么样”这说的是实然;“世界应该是什么样”这说的是应然。从逻辑上区分应然和实然,是我们很多公共讨论的基础。


我们只有看到了应然的方向在哪里,才有可能真正的去促成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公共讨论和行动。


但是在我们每天日常的讨论中,在公共舆论场上,究竟有多少讨论是有价值的、有建设性的呢?又有多少讨论最终陷入到了选边站队的相互攻击、诉诸暴力、煽动情绪?而我们明明可以去做得更好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是好好讲道理。


通过充分的公共说理,将我们真正讨论的问题与某个立场、某个身份标签剥离开来,去寻求底线共识、尊重多元差异。


但讲理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讲理是一种态度。以理服人,而不是诉诸暴力、诉诸权力。当我们开始和一个人讲道理的时候,意味着你是把他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所以讲理这样一个动作本身,就天然蕴含着民主、平等的价值。


讲理更是一种技能。人人都会发表观点,但并不是说人人都会说理论证。


一个好的讲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由可接受(Acceptance):信息源意识;判断查证信息真伪。


区分事实和观点,用真实的事实说话。这意味着你得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知道谁是更可靠的信息源、知道从哪儿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区别信息的真伪、识别网络的谣言。


2.理由与结论相关(Relevance):就事论事。


在说理论证的过程当中,能够识别和排除一系列不相关的因素,能够摈弃对权威、对公众的盲从,能够识别控制自己的情绪,排除不相关的道德绑架,始终坚持就事论事。


3.从理由充分推出结论(Good grounds):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寻求全面证据。


在讲理的过程中想要自己讲的道理更加充分、更加全面,要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听取相反的、不同的意见,拒绝以偏概全,尤其是拒绝仅仅依据自己有限的经验妄下结论,而应寻求更大规模的、更大样本的、更加全面的事实证据。


 Photo by geralt on Pixabay.


这样一种以说理论证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训练并掌握的核心技能。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说理、形成更好的观点,它更能促进我们形成独立自由的思想和人格,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公民。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里面,批判性思维往往没有得到它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强化权威、强调标准答案。当我们用标准答案、用我们的知识点去考核学生的时候,也自然压抑了他们去自主论证的空间、压抑了他们独立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来自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


作者:蓝方,C计划联合主创。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与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常年关注公民社会与教育、劳工、社保等民生议题。公众号:C计划(ID:PlanC-Edu)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