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行业烧钱血泪史
2019-04-25 10:55

中国创投行业烧钱血泪史

文/陈纪英

封面/《英雄本色》


“没人会为2VC模式接盘了,BAT也不傻。”


上周,一位投资人告诉《财经故事荟》,“ofo把大家都烧怕了,不会再有了”。


移动互联网的烧钱模式,始于百团厮杀,成于出行混战,衰于直播大战,终于单车对垒,投资人对烧钱模式的谨慎,还波及细分领域,比如今年正火的共享充电宝领域。


这些通过烧钱一时冲上云霄,投资一停轰然倒塌的案例,问题各异:有的几乎全行业覆灭,是因为赛道错了,比如直播答题,比如区块链发币;更多案例,其实商业模式可行,但公司烧钱无度,远离了商业本质,比如共享单车,比如团购大战,比如共享充电宝,都是如此。


一段创投行业烧钱史,既是羊毛党的狂欢史,也是风投机构的血泪史。


少听故事,多看业务,烧钱的坚决不投


“共享单车大战,是烧钱模式的彻底终结。”半年前,一位阿里系内部人士总结。


虽然阿里系曾注资ofo,但大头以债务模式,抵押物就是ofo持有的千万量共享单车,陆陆续续还上了一部分。


这种谨慎,与当年滴滴、快的、Uber三国大战时,AT双寡的豪掷千金大相径庭。


鼎盛时候,某家共享出行企业,曾经一天烧了3000万美金,这种烧钱速度,让高盛出身,见惯了大钱的柳青都胆战心惊。


如此大额的烧钱规模,专业风投机构无力承担之重,主要是背后的AT推波助澜。


“滴滴和快的大战,本质上是AT大战。”上述投资人说,“一线的快的、滴滴,其实是AT的代言人角色。”


到了后期,连不差钱的AT也难以为继,合并成了终局。正是这种无奈的合并,让AT最终认识到,前期胶着状态下的烧钱比赛,只能保证不输,不能保证稳赢。


“而且,双方一合并,你会发现,合并后的公司,终会偏向一方,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大力烧钱。”上述投资人分析。


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在共享单车时代,AT的策略变了。


“投ofo,我们的目的是不出局,占个位置就行,所以我们不会无节制的烧钱投钱。”上述阿里系内部人士声称。


占位意味着,阿里系从来没把ofo定位到一线代理人的位置。占位还意味着,可以多处落子,比如在ofo、摩拜之后,阿里系还投资了哈罗单车——前期,在ofo和摩拜的烧钱大战期间,哈罗单车低调潜行,后期反而因为没有资金包袱下,反而逆袭而上。


投资人对于烧钱模式的公司,同样越来越远离了。


最近,一家重资产的停车场运营公司,频繁接到风投机构的面谈邀约。但在2017年之前,这家公司主动去找投资,愿意面谈的只有不知名的小风投机构。


“聊了一会就走,就觉得还挺看不上我们,觉得我们模式太重,跑得太慢。”上述公司COO告诉《财经故事荟》。


近一年找上门的,多数都是大型知名风投机构。


“他们认为我们现金流好,盈利模式清晰,我们最近三年都盈利。”上述COO说,“风投不喜欢烧钱的模式了,他们只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


连陆续投过滴滴、ofo的朱啸虎也改口了。他在去年12月说,“真正好的商业模式不烧钱”——事实上,在ofo的投资人中,朱啸虎在行业崩盘之前,通过向阿里和滴滴出售股份,是罕见能够全身而退的幸运者。


风投机构对烧钱模式的远离,其实有内因和外因:


外因,愿意烧钱的金主没了,比如AT双寡——在出行大战中的烧钱,某种程度上属于不求财务回报的战略性投入。


但在共享单车深陷泥潭后,AT系的态度已然转变。


马化腾曾在朋友圈评价说,ofo败于一票否决制——马化腾可能认识到,远离商业本质、高度依赖资本输血、投票权四分五裂的创业模式走不通。


此外,腾讯在游戏业务受挫后,开始转型回报更慢的产业互联网,掏起钱来可能也越发谨慎了。


因此,缺乏了AT双寡的资金输血,不可能再出现类似滴滴快的那般的烧钱大战了。


而内因,则是因为风投机构的募资难度提升,钱袋子越来越紧了。


投中研究院去年的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风投基金募集规模同比下降74.59%;完成募集基金数量同比下降19.51%。Winter is coming!


上述投资人印证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去年有不少机构,压根没有完成既定的募资指标”。


据他观察,2013年前后那一波创立的新生风投机构,现在用的钱,不少都是2014年前后的募资,且以追求短期回报的人民币基金为主。


人民币基金一般比较着急变现,很多都是“3+2”的短周期,2014年、2015年的募资,基本上今明两年到期,“去年不少投资经理去休假了,今年还会有不少风投机构关门,钱都没了,怎么还敢去投烧钱的公司”。


他所在基金的其中一位LP,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长,也特意提醒:“少听故事,多看业务,烧钱的坚决不投。”


节奏失控:模式可行,烧钱无度


大多数的烧钱案例中,其实是商业模式可行。身在其中的公司,方向对了,路没走对,烧钱无度,节奏失控,比如ofo。


上述投资人所在基金,曾因错过共享单车,开了个一个复盘会,“错过了嘛,我们就觉得很可惜,挺羡慕别人的。看大出行项目的同事,半年都抬不起来头”。


ofo巨债压身后,一位合伙人开玩笑说,“幸亏没投”。


根据公开信息,ofo从2015年成立至今,总共完成12轮融资,总金额超过百亿。2018年3月,ofo的估值曾一度高达30亿美元,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威也一度荣登胡润年轻富豪榜。


摩拜的融资金额,也和ofo相当。


其实,共享单车行业商业模式还是跑得通的。ofo的投资人曾算过账: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面,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了五块钱,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


上述帐目,其实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合理定价,骑一次5毛,二是自行车复骑次数足够多,也就是说,单车必须摆放在骑车需求旺盛之地。


这两个前提,ofo后期都没做到了,为了在规模上碾压友商,免费骑车还发红包,无序滥上单车,不但没有成就美好出行,还成了乱占公地的沉重负担。


不健康的烧钱模式下,ofo高度依赖风投输血。资金还没到账,就敢提前花钱。2017年下半年,是ofo烧钱的高峰时期,数千万请来鹿晗代言。彼时软银表达了投资意向,结果后来软银放弃了ofo,本就脆弱的资金链轰然倒塌。


共享单车百亿教训之后,精明的VC已经拒绝2VC模式了,但创业者依然在持续烧钱游戏,比如共享充电宝行业。


这个被王思聪声称宁愿“吃翔”也不看好的行业,商业模式是跑得通的,但激烈的竞争之下,也有急功近利者“大跃进”。


共享充电宝圈地的路径是“入场”,进入各大商场、写字楼、酒店、饭店、KTV、零售终端等场所。


2017年,免费入场为主。随着地盘之争愈发激烈,掏给商家的入场费和分成让利一路走高。


据锌财经报道,某个共享充电宝公司为了签下某集团的场地,掏出了近两千万的入场费。


锌财经的匿名信源尚还存疑,前几天媒体爆料的某家共享充电宝入场费数据,就更有说服力了。


爆料显示,怪兽充电宝的入场成本,包含一次性入场费和高额分成,最高分成为武汉威尼斯水世界,一次性进城费高达140万元。而其他一些场地,除了多达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一次性入场费,还要让出充电宝租金分成的五到七成。


共享充电宝,已经成了恶性竞争的红海,而怪兽可能是其中最激进的一家。


为何如此着急做规模?4月中旬,怪兽曾公布了一轮融资,但据和讯科技报道,这轮融资其实为去年年中那轮融资的分期打款,融资中可能存在对赌协议,所以,怪兽不得不快上规模。


上述分成比例和入场费度,相比去年也大幅提高。据和讯科技报道,怪兽融资BP显示,2018年11月,怪兽充电直营柜机的“门店分润”仅占23%,扣除各方面支出之后,怪兽充电依旧拥有31%的毛利率。


不可持续的烧钱,如同一场赌瘾,前期洒下的真金白银都变成越发高昂的沉默成本,持续烧下去成了单选项,难走回头之路。


赛道泡沫:此路不通,行业团灭


烧钱死案例中,还有一部分是几乎全行业覆灭,换句话说,他们所处的赛道就是伪赛道,商业模式压根走不通。


比如去年几乎团灭的直播答题,比如以畸高高息吸引投资人的互联网理财平台(除了诈骗平台)。

今年3月,一度估值50亿的熊猫直播黯然关门。被王思聪亲自邀请担任融资副总裁的庄明浩在去年已经离开,“尽完了人事,发现天命难违”。


其实在直播行业,比起熊猫之死,更有代表性的是直播答题的全线覆灭——直播答题是真正的伪赛道。


去年1月突然大火的直播答题,也始于王思聪,“我撒币,我乐意”,一夜之间刷遍朋友圈,各大平台声称要投入总计40亿资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靠钱“烧出来”的互联网“风口”,


先是冲顶大会火了,紧接着,映客直播、花椒直播、KK直播、西瓜视频……各家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闻声而动,全数杀入,狂撒百万现金吸引用户。王思聪、张一鸣、周鸿祎、奉佑生,等创始人亲自出台,斗壕刷脸。


奉佑生自称撒币第一人,喊话要撒10个亿。周鸿祎不甘示弱,要“一起撒币到老,硬杠到底”。


疯狂洒下的真金白银,确实吸引了不少尝鲜用户和羊毛党。比如,西瓜视频《百万英雄》首个百万场,100万参与用户中仅23人通关,每人分得4万多元。


风行一时,集体团灭,到了春节之后,直播答题集体凉凉,没有一个留存下来。到底为什么?


第一,伪商业模式。


直播答题,模仿的其实是电视综艺节目,只是换了一个载体,比如《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等,其营收模式也是广告。


但为何说直播答题的商业模式行不通?


在《开心辞典》里,少数人参与游戏,带来广告价值的是电视前数千万的观众。两者分工清晰:参与者贡献内容,围观者贡献流量,而且,围观者除了精神层面的观看愉悦,并没有直接的金钱奖励,因此,这种节目筛选了真正对答题节目感兴趣的用户群体,他们是高粘性用户,具有长期商业价值。


而直播答题节目中,用户无门槛参与答题,蜂拥而至是基于奖金奖励,舍得花时间答题的都是屌丝用户,他们本身的广告价值颇为可疑。此外,参赛者全神贯注于紧张刺激的答题比赛环节,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什么冠名广告?因此,直播答题依赖的广告变现模式,压根跑不通。


其次,同质化竞争严重。


直播答题APP,玩法大同小异:平台设置奖金,然后由一个明星或名人担任主持人负责出题,一共十几道选择题,分享邀请码给好友可获得一次复活机会,答对全部题目的用户可以平分奖金。


同质化竞争之下,烧钱大战成了唯一可行的竞争路径。最后,由于基本的商业模式不成立,行业团灭,无一留存,烧钱越多,损失越大。


在不少创投烧钱史案例中,类似直播答题之类的伪赛道,不算罕见,而全行业团灭的结局,也足够惨重。


创投行业,就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赌局,赌局之上,有的人靠牌技取胜,有的人以为筹码多了就能取胜,但如果牌技不行,筹码越多,亏损越大,而最后坐庄的,必然是牌技筹码兼具的那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