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背后,台剧的“文艺复兴”
2019-05-08 14:37

《我们与恶的距离》背后,台剧的“文艺复兴”

文 | 符琼尹

编辑 | 吴燕雨

封面 | 《我们与恶的距离》


9.5分,近三年华语剧集豆瓣最高分。


尽管《我们与恶的距离》(下简称《与恶》)未在大陆正式上映,但该剧播出过半后,每逢更新都能登上微博热搜榜,而与其主演相关的话题“贾静雯演技”还曾到排行榜第四。豆瓣网友纷纷惊呼“原来台剧质量都已经拍到这个深度”“台剧题材越来越广了”“台剧真让人刮目相看”。


“贾静雯演技”登上热搜


距离上一部在大陆爆火的台剧,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自2012年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我可能不会爱你》收官之后,再无台剧能在大陆超越这部剧的热度,台剧引进大陆的数量也从2009年的33部开始不断缩减。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回看台湾电视剧近30年的发展历程后发现,从90年代大热的古装剧《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再到2001年以后大热的偶像剧《流星花园》《王子变青蛙》,台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是大陆热播剧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台湾这两种类型的剧集在大陆经历了两次由盛转衰,亦是台湾电视剧行业发展的缩影。《与恶》的大火,更像是台湾电视剧行业一场酝酿已久的“文艺复兴”。


走过古装剧、言情剧大热的90年代,历经偶像剧爆红的千禧年,以《与恶》为代表的“品质类型剧”,会成为台湾电视剧行业新的希望吗?


台剧30年兴衰:高光与落寞


1993年以前, 台湾电视市场由台视、中视、华视电视台三分天下,被称为“老三台”。在当时三大台的对抗中,武侠剧、历史剧、以琼瑶作品为代表的言情剧成为当时台湾剧集的主要类型。


除了台湾本土市场,这一时期,大陆市场也是台剧的重要销路之一。公开数据显示,1990年~1995年,台湾向大陆输出电视剧83部,其中,《戏说乾隆》在内地创下超50%的收视率,到了2007年重播依然达6.3%;而《新白娘子传奇》则创下首播收视率达54%的成绩,2004年重播时仍能拿下央视八套收视冠军。


台视出品的《新白娘子传奇》


一批台剧快速走红的同时,两岸的合拍电视剧也开始涌现。1998年,合拍剧《还珠格格》播出,达到首播54%、最高65%的收视率,并在此后成为大陆重播次数最多的港台剧。据《两岸犇报》报道,当时合拍项目的投资比重大约为台湾公司出资30万/集~40万/集,大陆8万/集。


《还珠格格》大热的同时,台湾电视剧市场也发生了巨变。自1993年“有线电视法”实施,原本非法的“有线电视”确认了其合法地位,大量专业频道、综合频道开始出现,亚太地区五十多个卫星电视频道也开始借由有线电视网络进入台湾,电视台经营者开始暴增。1996年底,台湾电视台数量已达127家,“老三台”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为了消化多个频道的播出时长,引进剧开始被有线电视台大量购入。1993年起,台湾开始大量引进日剧,如《爱情白皮书》《悠长假期》《神啊请多给我一点时间》;日本偶像、流行音乐也随着日剧的走红进入台湾并掀起“哈日风”;同时,大陆电视剧也进入蓬勃发展期,年产量达9780集,并输出至台湾。据中国社科院台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桂清介绍在一次研讨会上说道,《三国演义》《水浒传》《雍正王朝》等大陆剧当年也曾在台湾掀起收视热潮。


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台剧在本土市场开始受到挤压,“老三台”也开始做出了一些新鲜的尝试。2001年,《流星花园》在华视播出,平均收视达6.43%,成为那一年的收视冠军,捧红F4、大S等一批明星,风靡全亚洲。《流星花园》开创了台湾偶像剧先河、打破了日剧垄断局面。


 当年风靡亚洲的《流星花园》


《流星花园》的热播,让台湾电视台找到了新的方向,“老三台”之一的华视开始以时装偶像剧为主攻方向,新兴电视台“三立”“八大”等纷纷设置偶像剧场。2000年才出现第一部偶像剧的台湾市场,到了2005年,据台湾最大影视资料库“中央情报局BBS”显示,偶像剧总量已突破100部;当年台剧全年收视率TOP10中,有四部都是偶像剧;同时,电视台的自制偶像剧也迎来了阶段性成果,台湾三立电视台的原创偶像剧《王子变青蛙》收视率破8%,成为当年全台收视亚军。


2年后,全台偶像剧數量突破150部;2008年,三立电视台播出的《命中注定我爱你》以10.91%的平均收视打破偶像剧收视纪录,成了当年台湾地区电视剧收视冠军,海外版权卖至15个国家和地区。


《命中注定我爱你》


偶像剧风靡台湾本土市场的同时,也在大陆接连创下记录。2002年《流星花园》在大陆播出,引发舆论热议,但因其在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广电总局在其播出6集后勒令停播。但这并未影响大陆电视台引进台湾偶像剧的热情。以湖南卫视为例,其2007年年度收视第二、第三、第五的《绿光森林》《星苹果乐园》及《东方朱丽叶》都是台剧,2008年收视冠军也是平均收视率1.8%的台剧《公主小妹》。


顺着偶像剧大火的东风,被引进大陆的台剧也逐渐增多。央视曾引进《世间路》《再见阿郎》《意难忘》等多部台湾乡土剧,2007年《意难忘》在央视非黄金档播出后,时任央视影视部主任的汪国辉还对媒体表示,因其反响热烈央视决定继续购买这部长篇剧集的余下部分。据广电总局公布的引进剧核准资料显示,2004年~2013年的10年间,台湾戏剧的引进数量达163部,占当时引进剧数量的 19.7%,2009年甚至达到了33部、695集。


台湾偶像剧最后的高光时刻,是2011年播出的《我可能不会爱你》。该剧本土收视率达2.8%,成台湾民视收视率最高偶像剧,次年又横扫金钟奖七项大奖。2012年,该剧在湖南卫视播出,以豆瓣8.9、收视率1%的成绩收官,此后,便再无台剧能超越其口碑和热度。


然而回看过往,高歌猛进的台剧的在内地逐渐“失语”的同时,大陆剧,尤其是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的热度却在升高。早在2001年,《康熙王朝》就以2.8%平均收视率创下当时大陆剧在台湾的最高纪录;2004年,《天龙八部》又以平均4.43%的收视,成为首部挤进年度TOP10的大陆剧。


《天龙八部》夺得高收视


到了2011年,台湾自大陆进口的戏剧就已多达151部,远多于台湾本地自制剧的49部,其中,古装剧《新水浒传》《宫锁心玉》《步步惊心》收视率均破2%。引进剧就这样渐渐瓜分了台湾市场——2004年至2008年间,引进剧还只占整体电视剧收视的25%~27% ;到了2012 年,大陆引进剧收视率的占比已经提升至 35% 。


于是,《我可能不会爱你》在湖南卫视热播的2012年,台湾市场却在被《甄嬛传》的热潮席卷。该剧以1.65%的首播收视率,刷新了华视8点档纪录,随后更是一年重播三次、热度不减。


《甄嬛传》热播时台媒的报道


大陆古装剧能在台湾走红,与台视投入的成本降低不无关系。


由于台湾上百家电视台同时竞争,广告费有限,电视台的制作成本也被压缩。制作人廖健行曾在2016年对媒体表示:“电视台能给的制作预算比十年前还要少,但十年来通货膨胀,人力成本也提高,制作公司很难生存。”


据“中华民国剪辑协会”资料显示,单就乡土剧成本来看,2003年~2013年,乡土剧单集时长从40分钟延长至1.5个小时,单集成本却不升反降,三立电视台已从120万元/90分钟(台币)变为130万元/150分钟(台币)



另一方面,随着大陆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制作成本水涨船高。据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2005年透露,彼时的多数电视剧单集成本便达40万元人民币/集。到了2007年,单集1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往事》便已出现。制作成本较低的台剧也渐渐失去了对大陆观众的吸引力。


2008年,曾出演过多部台湾古装剧的黄文豪对媒体表示:


“台湾很少再拍古装剧,因为一部古装剧每集成本最低都要四五十万人民币,制作单位就算出得起这个钱,但很少有大陆公司来买,光在台湾本地消化,是无法收回成本的。”


2015年,台湾年度收视冠军为平均收视2.24%的《武媚娘传奇》,于正的《神雕侠侣》则以1.68%的收视率跻身第六位。据台媒统计,共有9部收视率破1%的大陆古装剧在台湾霸屏。而同年,在大陆引起小范围热议的台剧只有陈楚河、赖雅妍主演的偶像剧《爱上哥们》。


曾创下辉煌无数的台湾偶像剧,开始被大陆电视剧打得七零八落。就像古装剧衰落时电视台开始探索出偶像剧一样,偶像剧衰落的今天,台湾也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一场温柔的革命”


《武媚娘传奇》拿下收视冠军、台湾偶像剧日暮西山的2015年,一股新兴力量却在悄然崛起——被金钟奖认可的一批高口碑“类型剧”“职业剧”,做出了题材和类型的突破。


2015年,台湾首部以殡葬行业礼仪师为主角的剧集《出境事務所》,对“生与死”进行探讨、入围七项金钟奖,获得了戏剧节目编剧奖;仅6集的《麻醉風暴》聚焦麻醉师职业,讨论了台湾医疗体系的多种弊病,夺下金钟奖四项大奖,并吸引越南、印度等多地洽谈引进。


而这两部剧的背后,都站着同一个电视台——台湾公共电视台。与以广告、收视率好坏决定内容的商业电视不同,成立于1998年的公共电视台依靠观众缴纳的收视费生存、发展,不插播商业广告。2007年,公视扩大为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每年的创作经费预算也增加至大约40亿元。


此后,公视多次在电视剧领域做出多样的探索。2009年播出的大制作偶像剧《痞子英雄》,单集成本超400万美元,最后还被作为IP开发成了电影在大陆公映;2010年推出“拥抱青春三部曲”更是以青少年视角,用黑暗风格探讨了多样社会问题。


正是多年的尝试和累积,才有了上文提及的“类型剧”大爆发。同时从2016年开始,台湾电视剧的播出平台及内容都比当年丰富了许多。


播出平台上,台湾的OTT市场开始繁荣——Netflix入驻台湾;电影发行商CATCHPLAY推出数位影音服务CATCHPLAY On Demand;爱奇艺台湾站正式开站;KKBOX集团旗下的KKTV、由雅虎奇摩影音服务集结而成的Yahoo TV也加入了战局。同一战场内的,还有布局依旧的LiTV、酷瞧和CHOCO TV,电信业者如中华电信、台湾大哥大、远传、亚太电信的影音布局,民视、三立等电视台提供的OTT服务。2016年,《迷徒.Claire》成为台湾首部在网络新媒体进行首播的剧集。


 台湾主要的OTT平台


内容上,从2015年开始萌芽的“品质类型剧”被电视台纳入具体规划中。2016年8月,以“台湾电视戏剧一场温柔的革命”为标语的“植剧场”系列剧在台湾电视台(TTV)正式播出。由台湾电视制作人王小棣担任总监制,蔡明亮、瞿友宁等知名导演加盟,并邀请蓝正龙、杨丞琳、吴慷仁等知名演员带领24名新人共同出演,联手打造电视剧品牌。


“植剧场”系列分成四大类型:“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共制播八部剧集,每个类型制播两部剧集,共52集。


“植剧场”系列的8部剧集


“‘植剧场’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长,有一些争执,来一点刺激,让我们呼吸新鲜空气。” “植剧场”总监制王小棣曾在采访中表示,“剧卖不动是品质问题,失去创造力的台湾影视环境变得很无力。但‘植剧场’证明市场与口碑可以兼具。”


如其所言,“植剧场”成了弊病繁多的台湾电视剧一场“温柔”的突破。在2017年的第52届台湾电视金钟奖中,“植剧场”仅凭前四部单元剧就获得了24项大奖提名。


“植剧场”也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同年8月,“植剧场”8部剧皆售至Netflix,在全球各大地区播出。“很高兴我们的会员能透过如植剧场的高品质作品,亲眼见证到最优秀的台湾影视叙事功力。”Netflix内容采购副总裁对台媒表示,“植剧场”的《荼蘼》,以及《麻醉风暴2》等台剧也均被腾讯视频采购。


 《荼蘼》被腾讯视频采购


除了事后采购内容,海外OTT还开始与台湾事前合作产出电视剧内容。2017年的《通灵少女》,描述一位具有通灵能力的女孩的故事,这是台湾公共电视与HBOAsia、新加坡,也是HBO Asia首部台湾制播且全中文(含华语、台语)发音的影集,最终发行至亚洲19个国家和地区。


《通灵少女》在台湾本土以4.4%的平均收视率拿下2017年收视率冠军,打破台湾公视创台以来的最高收视,改变了其以往的剧集通常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HBO Asia首部台湾制播的剧集


如今,经过四年发展,《与恶》的火热更像是台湾电视剧行业一次蓄足能力后的充分爆发。


3月22日晚9点,《与恶》在公视、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三大平台盛大联映,在公视一分钟瞬间最高收视率达1.14%。而大结局的两集,收视率分别再创2.91%、3.4%新高,两集触达人数130万。而据台媒报道,如果加上HBO Asia没有正式对外公布的收视数字,以及考虑到利用Catchplay以及公视APP收视人口大幅增加,《与恶》堪称创下台剧近年来的新高度。


台湾公视对《与恶》的报道


公视的经理于蓓华对媒体表示,希望《与恶》的经验成为一种召唤,“召唤投资者对台湾影视创作者更有信心,相信投入的资金可以回收、相信家庭伦理写实剧和比较硬的主题,也可以造成广大的迴响。”


属于台剧的新局面似乎已经被打开。《麻醉风暴》制片人曾瀚贤也公开表示:“类型剧、职人剧(职场剧)顶多是这两三年出现的,以偶像剧的黄金十年来看,那我们最起码还有七、八年可发展。”


目前来看,《与恶》播出效果的良好已经带来了一系列良性反应,《与恶》的第二季甚至被HBO预订。公视董事长陈郁秀表示:“公视创纪录首度与跨国际平台CATCHPLAY及HBOAsia合作,不但彰显台湾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准与行销能力均获得国际肯定,更象征台湾影视产业向前再迈进一大步。”


这些“品质类型剧”的崛起给予了台湾电视行业以希望。正如《与恶》中王赦律师的扮演者吴慷仁所说:“至今还是永远期待著观众称赞的‘好剧’背后,也会是给他们有著好的待遇,所看的的成绩不是克难后的‘偶然’。好的剧本需要好的团队,好的团队需要好的薪水,好的薪水需要好的投资,好的投资需要好的环境。会有那么一天吗?我期待着。”


这场 “文艺复兴”,还在继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