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我们对《权游》结局的失望,其实早已注定
2019-05-23 10:43

梁文道:我们对《权游》结局的失望,其实早已注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标题图来自东方IC


《权力的游戏》最终季出现的问题,并不在于剧情的不合理。


而是整部作品原本成功的基本逻辑被彻底改变了——从一部以“社会学式阐述”为核心的巨作,沦落为了一部以角色的性格心理发展为核心的,最传统的“好莱坞模式”之作。


堪称传奇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还是迎来了最终的结局。



终集播出之后,还是引发了许多人的“吐槽”。他们认为《权力的游戏》(下简称《权游》)最后一集彻底“烂尾”了,甚至外网已有观众开始请愿重拍。


但在我看来,其实谈不上彻头彻尾的烂尾,至少最后一集的前40分钟都不能说太“烂”,我尤其很难赞成有些朋友的说法,认为“每一分钟都烂”,这种说法恐怕不太准确。


如果你再回过头平心静气地看一遍,其实会发现至少剧集的前40分钟,在拍摄上依然保持了《权游》的较高水平。


1. 复杂剧情的匆忙推进,留给观众“空间”不足,才是让《权游》烂尾的原因


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关于“烂尾”的分析,简而言之,多数就是认为剧情不合理,很多人物角色最后的命运结局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能承认的唯一不合理的部分,只有攸伦·葛雷乔伊这个角色。


事实上,整部电视剧在我看来都没有把攸伦拍好,这个人物是不是清晰的、立体的、有趣的,他本来有很多东西可以深挖的,但是我们就看到一个流氓、混蛋,如此而已,他的存在完全是个功能性的存在,没有其他角色所具有的比较丰富的性格。


不过除了他之外,我倒觉得剧情到最后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合理的。比如史塔克家族的下一代,整部剧集从第一季到现在其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剧情圆圈,从下一代都还是小孩的时候开始,到整个家庭破碎, 再到最后他们好像都成就了一番功业,这种首尾呼应是这部剧的忠实观众都应该能看得出来的。


既然剧情发展基本上在我看来都是“合理”的,那么真正的问题出在哪?


问题其实在于:推进上的不合理,转折太过剧烈。


《权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部推进特别迅速的剧集。但这部剧写起来又很特别,其实已经算是非常迅速了,它的剧情是多线发展,原著有更复杂的多线,用几十个叙事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相对来说,电视剧已经删减了非常多的“枝叶”。


但即使如此,对一个电视剧来讲仍然算是复杂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就需要在几句话之间,让我们看到角色的逐步演变、性格的逐步变化,以及他/她命运走向的逐步推衍等等。 


这并不是说电视剧的笔墨不够,而是整个“空间”不足


第一个空间当然是指它的集数,第二个空间是什么呢?是时间。


观众在看这类电视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很有趣的心理:电视剧里演绎的剧情是一半,观众内心自动演绎补足的又是另一小半。


那些剧里没有完全说明的、需要靠观众自己去意会的东西,就需要为观众留出一个空间,比如一集与一集之间的间隔,甚至是一季与一季之间的间隔,半年乃至一年,当剧集再回归,我们就更容易接受某个角色的设定变化,认为是沿着某条线索,在我们没看到时候,人物还发生着持续的变化。 


第八季仅用了六集的篇幅,尽管其中几集的长度都已经达到70~80分钟,却还是不够处理好结尾,因此最后才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有那么多不合理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烂尾”了。


2. 尽管是一部奇幻作品,却带领我们看到人类的真实历史


已经有很多剧迷痛心疾首地痛斥过关于“烂尾”的问题,我不再赘述。今天更想和你聊一聊,《权游》这部作品,呈现给我们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比如“龙妈黑化”这件事,难道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描写与观察吗?人类历史上,包括现代史上,我们见过多少个这样的人物? 


一个掌握权力的人,一个大独裁者,杀人无数,让整个大地血流成河,然而他/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坚持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事情,认为自己要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乌托邦。



他/她所看到的乌托邦我们是无法理解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常人的世界,在这个常人的世界里,我们会珍惜个体的生命,我们会注意到世界上有许多个体,他们的笑、他们的哭、他们的获得、他们的受伤,以及他们的被污损,这是我们在意的。


但是,在那样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看来,所有下面的这些人命,都只不过是一种代价,完成更宏大愿景的代价。 


这种想法,在今天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平常在网上看到的类似言语,难道不是很多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承认,当年或者现在某些时候有些人很不幸,或是遭遇了困难,甚至是重大劫难,但我们往往会很习惯性补充一句:然而这也是一个艰辛探索的代价,然而这也是一个时代进展的代价。


对于这些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权力的暴君而言,他/她看我们,看到的也就是一个个代价而已。很有趣的是,他/她要实现的未来世界里的那些人,又是什么人?执意要解放的是什么?没有人能够了解。


这不就是龙妈给我们的一个极好的写照吗?从这个角度来说,龙妈这个角色其实是非常真实的,尽管这是一部奇幻作品,但在人类真实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


电视剧里还展现了其他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最后提利昂在当“国王之手”(相当于宰相)的时候,得到了这么一本书,即《冰与火之歌》,也就是电视剧的原著小说的书名。他就想看看这本书里是怎么描述他的,是咒骂吗?没有,是夸赞吗?也没有。这本书里压根没有提到他。


当我们看到这,可能都会觉得非常荒谬可笑,提利昂是整个故事里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结果在讲述这段经历的书中,居然提都没有提到他。


这好像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很多的历史就是这样,历史本来就不会提及那些无名无姓的平民百姓,记录的也都是那些大人物的故事。只不过有些时候,历史可能连那些重要的大人物也都会遗忘,因为持笔写下历史的那个人,他/她已经主观作出了决定。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什么?历史其实是经过人筛选,而后撰写下来的。


“那个人”是谁?凭什么来写?又是用一种什么观点来记录?依据什么标准抉择写或不写?这些都是存疑的。


比如《权游》里第一个当上爵士的女性,布蕾妮,她的一项任务就是要为上一任领导者撰写传记。在剧里,她是怎么帮已经死去的、她所深爱的弑君者詹姆写传记的呢?这一幕也拍得相当感人。



如果你仔细去看,里面写的几乎都是詹姆的英勇行为和好话。尽管詹姆这一生有各种污点,但是由于写他的人是布蕾妮,后人在这本《列朝武士传记》中能看到的,也就只有他“伟光正”的那一面。


历史故事就是这样撰写记录下来的,由此我们也能看到《权游》的一个特别之处。


3. 《权游》之所以吸引人,并非因为个体角色,而是因为它“以社会学为核心”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权游》精彩、好看,正是因为虽然这整部剧的设定是一部奇幻小说,但是你能感受到它真切的真实。


其中包含的许多内容,其实都在直接影射、直接反映着我们的真实社会。


而且,它所反映的并不是一些现实的细枝末节,而是整个世界运作的基本结构。


这也让我想介绍最近关于《权游》最后一集的诸多讨论里,有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首先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是发表在一本你几乎不相信它会发表此类文章的刊物上,那就是《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科学杂志,在这本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Zeynep Tufekci,她就谈到为什么《权游》的最后几集,大家都认为烂尾了。



Tufekci就指出,那是因为《权游》变了。


其实也不止是这一季,前两季也都出现了这个问题——它改变了整部作品的一个基本逻辑。这个逻辑是什么呢?


Tufekci认为,这部剧作本来并不是一部以个别角色性格心理为核心出发的作品。这是什么意思?


通常主流电视剧,尤其是好莱坞模式的电视剧(包括电影),它一般都会集中塑造人物,只有人物立住了,整个剧本才立得住,故事也才站得住脚。


对于这些人物,还要深挖他们的动机,强化他们的性格,去完成几乎所有剧本工作坊都会制定的所谓“角色曲线”,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故事。 


但是《权游》,无论是原著小说也好,或者电视剧的前几季也好,并不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发展的。Tufekci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她说,《权游》前几季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被认为有巨大突破,那是因为它是一部以社会学为核心的电视剧


什么叫“社会学核心”呢?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平常我们看电视剧,电视剧往往会鼓励观众去认同剧里的某个角色,把感情投射在他/她身上,移情于他/她,把他/她看成是电视剧或者整个故事的核心、主角。 


我们观剧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随着这个核心角色的发展而发生情绪变化,跟着角色走,如果一旦这个角色过程中被破坏了、被写死了、写坏了,作为观众就会非常不满。而表达不满的方式,往往就是放弃继续观看这部剧作了。


但我们都知道,《权游》编剧最出名的“手段”之一,就是让所有角色都可以随时被干掉。比如第一季里的Ned Stark,又比如那场惊世的“血腥婚礼”。



可以试想,在这个观剧过程中,观众会经受多大的情感打击。当时有多少剧迷表示对剧情的无法接受,甚至是愤怒,但下一季回归后,他们依然会追着继续看这部剧,为什么呢?


这就看出《权游》与其他电视剧的不同。


4. 《权游》成功的基本逻辑:把残酷世界的运作规律剖开给你看


《权游》整部电视剧的创作与拍摄,虽然它同样容许我们投注情感,去认同其中的一些角色,但是它又用种种方式在暗示我们,它要拍的并不是每个人物性格的完成,不是单独的角色以及角色的心理发展,它真正想要通过这部剧作表达的是:这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极度残酷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也正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么?一个人无论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都可能随时死于非命;无论多好的一个人,说不见可能就不见了。而一些你认为不该当道的坏人,他们依然可以逍遥法外。


但是,《权游》要的还不只是让你看到这个世界的基本面貌,它还想要把这个世界如此运作的本质和逻辑一层一层剖开来给你看——谁在使用智谋,谁在利用这个体制里的某些弱点,谁又在利用这个制度提供给他/她的武器,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当这些细节足够丰富,足够支撑整部剧作的厚重,观众也会逐渐接受,即使那些我们认同过、爱过的角色不断死去,我们被震撼,但依然会坚持追剧。


因为这时候,我们观看的已经不再是某一个角色的发展,不是去追007James Bond,不是去追福尔摩斯,我们关注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完整的社会,这是这部电视剧一直以来非常成功的地方。


那么,最后一季的问题出在哪?Tufekci指出,就出在《权游》原有的这些特殊的东西都没有了,剧情开始鼓励我们回到那种最传统的“好莱坞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要我们认同其中的某几个主要角色,并且认为那些角色的情绪性格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个别角色上时,我们就会格外意识到这部电视剧的问题所在。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几个角色的设定虽然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推进过于着急、过于快速,于是我们开始不满角色的突然变化和发展,也不再能够接受其中很多角色的下场。 


这种“不能接受”,正是由于观众将对剧的关注焦点彻底转移到了个别角色上,观剧重点回到了过去那种传统的面相上,这才是《权游》出现的一个核心问题。


5. 《权游》的“情感赌注”游戏,最终成也粉丝,败也粉丝


对于《权游》终季的不满,除了剧情本身的不合理、作品的基本逻辑改变之外,我还想提出一个关于“投资情感”的问题。 


通常而言,当我们喜欢某样东西,我们欣赏一部作品,往往会投资自己的情感进去。


这有时就像下注一样,如果我们越喜欢一样东西、一个角色,我们对它持有的希望就会越大。但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对于这八字箴言,我的理解是,不是因为希望越大,然后当我们寄以希望的东西越不好,我们就失望越大,而是什么?恰恰是你自己寄托的希望太大,失望也就越大。因为这种情况下,你的期望值已经被调高至一个不能再高的地步,无论这样东西的最终结果究竟如何,你也只会越觉失望。


这种现象是怎么发生的?这就要谈到当代互联网中的粉丝文化。《权游》可以说是现代电视史上,遭遇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最严重,或者说最重要的一部电视剧。



它的影响力之大,粉丝聚集程度之高,包括现代互联网促使粉丝的意见表达更加踊跃,情感投入程度也更高。在这么高的一种赌注情感的情况之下,最终季即使拍得再好,大家可能都还是要失望的。


一定程度上,这真的可以说是“成也粉丝,败也粉丝”。


这部电视剧的热潮正是通过遍布全球的粉丝效应所造成的,但是当如此多粉丝被卷入这样一个情感漩涡后,对电视剧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增长,它失败的几率也就成倍增加。


这种“粉丝逆袭”的现象,当然并不只是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才有,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当年的柯南·道尔,在他把福尔摩斯写死了之后,福尔摩斯的粉丝愤怒叱骂,最后逼着柯南·道尔没了办法,又让福尔摩斯复活,重出江湖。那可以算是历史上第一次的粉丝对剧情角色的逆袭事件。


而今天HBO拍摄《权游》这样一部皇冠级的电视剧,尽管有传言由于粉丝的强烈不满,已经在网络上发起请愿,要求重拍《权游》最终季,可是这涉及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制作,重拍几乎是不可能的。



无论如何,《权力的游戏》依然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精彩到足以成为经典的电视剧范本,包括它的音乐,它的技术,它的拍摄,以及各位演员的表演,着实优秀。


陪伴了我们近乎九年的电视剧,就这样告一段落了。尽管你可能还处于一种愤怒的情绪之中,但是,人生能有多少个九年,有些剧迷,可能都没有机会看到最终季的结局。


这样一想,你会不会也觉得,这其实还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缘分和回忆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标题图来自东方I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