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别用封闭和狭隘的情绪,理解整个世界
2019-05-24 17:00

梁文道:别用封闭和狭隘的情绪,理解整个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封面:东方IC


今天的很多问题,动辄就被上升到过激、狭义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就像任正非先生所说,这对我们反而是有害的。


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创新和进步,都离不开相互的交流与刺激演化。我们的前途依然在于“开放”。


前几天,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接受了一次媒体采访。采访全文一出,立刻引起热议。


这几乎是一篇所有人都为之鼓掌、为之动容,并且表示从中获益颇丰的访谈。到底任先生说了些什么?


尽管你可能已经看过访谈全文,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摘录其中几句,与你分享。


在访谈中,任正非先生并没有因“断供”制裁就大举批判美国,他首先肯定了美国公司对华为的帮助,并且认为应将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分开来谈:


“我们还是要非常感谢美国公司的,三十年来美国公司伴随着我们公司成长,做了很多贡献,教明白了我们怎么走路。大家知道,华为绝大部分的顾问公司都是美国公司,典型的有IBM、埃森哲等,有几十家。”


“美国是法制国家,美国企业不能不遵守法律,实体经济要遵守法律。媒体也不要老骂美国企业,大家多为美国企业说话,要骂就骂美国政客。我觉得有时候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过去打的都是矮的人,其实高的人打不着。媒体应该要理解,美国企业和我们是共命运的,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他还否定了“狭隘的自我成长”,鼓励我们和美国应共同成长。而对于当前社会上热烈的“爱国”口号,以及各种让人情绪激昂的檄文,任正非对此回应道:“为什么不洗一个‘冷水澡’呢?我认为,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冷静、沉着。热血沸腾、口号满天飞,最后打仗时不行也没用,最终要能打赢才是真的。”


他还说:


“我们首先要肯定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深度、广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特别是美国一些小公司的产品是超级尖端的。我们仅仅是聚焦在自己的行业上,做到了现在的领先,而不是对准美国的国家水平。就我们公司和个别的企业比,我们认为已经没有多少差距了;但就我们国家整体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


“一个基础理论形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至于有记者提问,现在普遍的将对“华为的支持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也有人认为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任正非对此是怎么回答的?


他说:“那我的小孩用苹果,就是不爱华为了?不能这么说。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我经常举一些例子,其实就是想泼华为公司的冷水,不能使用民粹主义。因为国家未来的前途在‘开放’。”


对于我们常常爱挂在口边的自主创新,任正非却说:“自主创新如果是一种精神,我支持;如果是一种行动,我就反对。……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我们这样的极端情况,多数人不必要走这种道路,应该借助人类文明前进。”



任正非先生的这番论述,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因为它在提醒我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我们面对的这一场“战争”,不可否认考验着一个国家的诸多方面,包括可使用的贸易手段,在社会政治经济力量上的动员能力等等,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忘记另一种同等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在这场“战争”背后,我们的论述能力如何?


也就是说,在讲道理这件事上,我们是否占据着一些优势;有哪些道理掌握在我们手中。


1.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我们无利


特朗普上台之后,整个世界出现了巨大但又微妙的变化,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围绕着“全球化”这个议题。


我们很难否认,中国经济成长到今天这个地步是离不开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的,可以说,中国是这股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获益者之一。


而全球化其中一个最大玩家以及倡导者,恰恰就是自由资本主义的领军国——美国,也就是说,我们双方其实都在全球化进程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都已从中获益。


但是,特朗普上台后发生了变化,他想要“美国优先”了。而相对的,中国现在更想担起全球化的这面大旗。 


我们在论述上较量的优势,就必须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抗衡美国目前采取的这种封闭、保守、内向的政策导向。


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如果我们再次陷入狭隘的“支持国货、抵制洋货”口号中,把很多问题随意上升到狭义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就像任正非先生所说,这反而对国家是不利的。


因为这样不仅会让我们失去论述上占理的高度,甚至可能连一种道德力量都失去。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对方的较量就变成纯粹是一种力与力的、原始丛林般的较量而已。


2.人类所有伟大的创新进步,离不开相互交流和刺激演化


任正非先生在访谈中提到的关于“自主创新”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全球化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事物能称得上是“完全的自主创新”,所有的技术发展,都建立在前人的脚步上,而这还不仅是全球化时代才有的事情。


哪怕是4000年前,我们也很难讲完全的“自主创新”,看理想即将上线的全球史节目里就将会提到,比如中国的青铜器,其实是通过和西亚地区的诸多交流,习得了一种技术,即冶炼青铜的技术手段。当这种技术流传到中国之后,我们才有了自己特殊的发展,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使用方法。


所以,其实人类历史上都很难说有所谓的完全的自主创新,不止中国,世界都几乎没有。人类所有伟大的创新进步,其实都是通过互相的交流,不断的相互刺激演化而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希望提醒大家不要那么封闭狭隘地理解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



那么,假如没有所谓完全隔绝的自主创新,那还有百分之百意义上的“国货”吗?


就像刚才所说,其实今天如果拆开任何一个稍微复杂的产品,你会发现这样小小的产品其实就是一个全球供应链链条的产物,许多国家的不同工业或工序都参与其中。


所以,今天的所谓“支持”和“抵制”,这些做法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3.历史上的“支持国货运动”


这也让我想起来,中国历史上曾有多次“国货运动”,早在20世纪的前30年间,我们就曾经历过多次强大的“支持国货、抵制外货”运动。


回顾当年的历史,坦白讲,这种抵制确实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原因,也有让人接受的理由。因为至少从1900到1937年间,当时的中国政府还受限于种种不平等条约,面对大量的涌入国内市场的“洋货”,逐渐淹没我们自己的市场和工业,而且那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动用关税等手段,可谓真的是一种典型的殖民或半殖民经济。


要知道,过去殖民帝国常使用的一种凶狠手段是什么?那就是,它们会将自己的殖民地当成其原材料的供应者,廉价地在殖民地获取各种原材料,运回自己的国家,然后利用强大先进的工业将原材料加工制造成消费品、商品,随后再卖回给这些殖民地。


通过这种手段,让这些殖民地自身的工业永远发展不起来,让他们的市场永远需要依靠这些殖民宗主国或殖民强国制造生产的商品,当时的中国就是这种情况。


虽然我们是个独立国家,但是当时的关税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所以国民党政府,包括民间就常常呼吁大家要支持国货、抵制洋货,特别是与某些国家、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中日关系极为僵化的时候。


有意思的是,这会引发一些古怪的情况,比如茅盾有一篇经典短篇小说,就叫做《林家铺子》,其中很多情节都充满了讽刺意味。



小说的主人公林老板是个卖日货的商人,他的女儿林小姐是个千金小姐,在物质方面的喜好可以说是相当多,而且林小姐尤其喜欢日货,因为当时日本货确实质量好。


但是,那时社会上已经充满了各种各样抵制日货的声音,所以林小姐也被要求要抵制所有的日货。可是林小姐的衣服、化妆品、铅笔、雨伞……什么都是日本进口,你让她“抵制日货”,她势必非常不高兴。


是到了后来,由于林小姐的妈妈都害怕她出门遭人咒骂伤害,她只能迫于社会压力,用上了国货。但问题来了,林小姐是用上国货了,但她的爸爸林老板根本就是靠着卖日货来赚钱的,而林老板就遭到了地方官员的刁难——或者说是变相的敲诈勒索。


其实当时的每一间店铺都在卖日货,这些地方官员跑去骂他们,实则是想趁机收受贿赂。林老板为了生计,也只能不断贿赂那些官员。


后来林老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干脆大胆地把自己店里的日货全部降价,卖得极为便宜。这时候好玩的事情发生了,原来那些群情激愤、高喊要抵制日货的人,一看现在日货这么便宜,就又开开心心大肆来抢便宜货了,林老板店铺的生意又变得非常好。


不过,当时为什么贿赂官员就可以继续售卖日货呢?原来,他们只要你把日货上写着 的“Made in Japan”的标签摘掉,然后声明这其实都是国货,是中国产品,就行了。


这就是《林家铺子》的故事。现在听起来真是相当讽刺。


4.拥有了“国籍”的商品


茅盾的小说在几十年前这么写,即便后来再读,也历久弥新。 可是尽管茅盾已经写得那样尖锐,有一个问题依然没有在他的小说里被提及。


这个问题我却觉得更加根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货物和商品拥有了“国籍”之分?


如果读过马克思,我们会知道“商人无祖国”,商人制造出来的、商人投资的商品,包括工人阶级生产出来的商品更加不存在“祖国”这种差别。马克思从来不关心“国货”与否这样一个问题。


可是在现代世界,一个货物要印上国家标签,赋予它一个国籍,却是非常普遍、在世界各地都有的事,而且这件事在中国好像尤其重要。


这里我就要介绍一本书,《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这是我看过的关于国内这种抵制外国货、支持国货运动的研究里,写得最有深度的一本,不过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位美国人,叫葛凯·卡格尔。


[美] 葛凯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黄振萍 译 


葛凯是一位美国的中国研究专家,专门研究中国现代史与当代社会中的种种消费文化。


在《制造中国》这本相当重要的著作中,他指出: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支持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全国上下都产生一种非常鲜明的视觉印象,就是认为能够凭商品、凭物质去认识什么叫做“国家”。


我们知道,那段时间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的一个“儿童期”阶段,换句话说,是很多人在学着当中国人的阶段。我们之前曾说过,民族国家这件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到很后期才出现的,中国也不例外。


通过“支持国货”,我们学懂了什么叫做民族、什么叫做国家,所以“支持国货”这样的运动在当年其实是起到了“创建中国”的历史作用,同时这个过程里也出现了许多非常古怪、诡异的故事。


比如,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在讲支持国货、抵制洋货,那些做西装的裁缝、卖西装成衣的商人就要面对一种尴尬的境地:西装算不算国货?西装这种服饰,明明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是洋人的东西,那么对于这些制作售卖西装的裁缝,该怎么面对?


结果,后来这批做西装的中国裁缝,就想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讲法,他们说,西装虽然样式和形态是西方的,但是我们真正要分辨是否是国货,标准是什么?第一,它的材料是不是中国的;第二,它的生产者是不是中国的;第三,投资的老板是不是中国的。


而这些人表示,我们做的西装都满足了以上几项条件,所以它当然是中国的。


5.在这个时代,一件商品早已是全球供应链的产物


我记得二十年前,曾有一本大受欢迎的书籍,叫做《中国可以说不》。


这本书里就曾经建议我们要抵制外货、爱用国货。其中一个需要被抵制的外国货是波音777飞机,而我就算真的有意识去抵制它,又要怎么做到呢?


首先,搭乘飞机的时候,我就必须先确定这趟航班使用的飞机机型;但经过调查你又会发现,原来波音777在国内太过普遍,很多中国航空公司都在使用这样一种机型。那么,如果今天拒绝乘坐波音777,会否又损害了自己国家的航空公司的利益?所以,问题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最后,面对美国政府对于华为的全面围剿,我们不能轻易地否认事实。这件事情对华为而言,确实非常危险,不可否认,一台华为手机中的许多关键部分,可能真的是掌握在美国手中。


但是这一点恰恰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一部国产的华为手机,拆开之后会发现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部件。



今天美国的做法,可以被视为一种“反全球化”的做法,它想要把复杂的产品生产流程拆解开来:什么叫做中国的,什么又叫做美国的。


所以,如果我们真要对抗他们的行为,除了在眼前的短期战争中硬拼之外,长远而言,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另一套截然不同的、更具有说服力的主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