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办?
2019-05-28 09:27

中国教育怎么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层设计师(ID:Bottom-upDesigner),原标题《“中国教育怎么看怎么办”:重视基础教育和研究,不要搞错了方向》,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封面:东方IC


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对于什么是“好”,已经出现严重偏差。


据媒体报道,在近日召开的2019年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称:“大家从最近的形势也看到基础研究对深圳、对中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过去讲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提那句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


深圳副市长的发言,应该与任正非此前接受访谈时发表的观点有关,任正非说:“……但就我们国家整体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这与我们这些年的经济上的泡沫化有很大关系,P2P、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山寨商品……等等泡沫,使得人们的学术思想也泡沫化了。一个基础理论形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任正非还指出:“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教育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个事情,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要重视教师,因为教师得到被尊重了以后,大家都想做教师。”


其实,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本属于一个常识性判断。当前的形势,让大家意识到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这恰恰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存在的严重问题。


深圳市副市长重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将其发展为“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得到不少共鸣。但是,还必须解决什么是“学好”这一根本问题。


好的基础教育:不是追求分数,而是重视培养兴趣


在我看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对于什么是“好”,已经出现严重偏差。


我国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在自认为“好”的方向不断使力,却与好的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渐行渐远。发展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使力。


我国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数理化很重视。在基础教育领域,数理化(数学和科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在高等教育领域,985、211院校开设的理工科专业,是文科专业的3倍左右(在各省实行文理分科招生时,第一批本科录取计划,理工科录取计划就是文科录取计划的3倍左右)


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数理化没有“学好”的判断呢?对于“学好”数理化,有两个判断角度:


  • 一个角度是考试和升学的角度

  • 另一个则是学生兴趣、特长、创新能力角度


我国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和家庭,现在几乎都是用第一个角度来看待“学好”数理化。而在面对现实的人才竞争能力时,才想到另二个角度。


如果对于“学好”数理化,全社会不转变为第二个角度。那么再怎么重视数理化,都不可能真正“学好”数理化。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生学习数理化,培养的并不是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而只是提高考试分数,包括对待奥数也是如此。


在美国,大约只有5%的学生选择奥数学习,他们选择奥数,是为了发展数学兴趣、特长,参加奥赛获得奖项,也通常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数学的起点。


而在我国,奥数变为择校、升学的工具,很多学生都选择上奥数培训班,但并非发展数学兴趣,学生获得奥赛金奖,以此进入好的大学后,就不再有兴趣学数学,也就是说,获奖成为学习奥数的终点。同样,高考是我国很多学生认真学习数理化的终点。


基础教育顽固的唯分数导向


这种“学好”数理化的导向不变,再怎么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数理化学习,结果也必定是应试化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科学素养。


遗憾的是,我国各地教育部门虽一直宣称要推进素质教育,但却特别看重各校的升学率, 以学生的分数、升学率来考核学校办学和教师的教育贡献。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我国上海学生在2009年、2012年两次获得科学、阅读、数学三项成绩世界第一。


而数据显示,美国10年来的成绩没有任何进步,始终徘徊在平均线上下,2015年,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是在7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0。


对此,我国不少社交媒体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差”,中国基础教育则“碾压”美国基础教育。这完全是从应试角度看科学、数学学习。


不错,我国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数学和科学的知识掌握程度,比美国学生好很多。可是对一个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兴趣、个性、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却很难通过考试评价出来。


我国基础教育甚至是以牺牲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培养,让学生熟记标准答案,来提高应试能力。


更令人困惑的是,对于基础教育“育分不育人”的现实问题,我国想改却无能为力。每当要推进改革时,总有强烈的声音反对改革,认为只有分数评价才是最公正、客观的。


关注学生兴趣、个性、创造力培养,反而被嘲讽。而且,嘲讽者会用“农村孩子怎么有机会发展兴趣”这一道德大棒呵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者,力挺当前的应试教育。


假如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学好”数理化只是知识教育角度的、以高考为目标的,而非培养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


基础研究延续基础教育的功利思维


而我国当下的基础研究,也延续基础教育的功利思维。


具体而言,目前评价一名研究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看的是发表论文(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这把所有研究者的精力都导向炮制论文之中,甚至催生弄虚作假。这就是任正非所提到的学术思想泡沫化。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世界大学排名,近年来越来越高,清华已经进入有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20名(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7名),其工程类专业已经超过麻省理工学院高居世界第一。


这能说我国学生没有“学好”数理化吗?


但是,这样的排名提升,是靠发表论文获得的,这反而带来两方面问题。


其一,我国大学日益成为“论文中的大学”,追求功利的发表论文的数量,反而不重视最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而离开一流人才培养,不可能建设为一流大学。


其二,所谓的学术研究,是急功近利的,学者们想着怎样快速发表论文,而非做有价值的研究,学术研究由功利驱使,而非由兴趣驱动,而很多原创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均来自科学家的兴趣和专注。


因此,我国要发展教育和基础研究,不只是“重视”的问题,而必须解决“重视什么”的问题。不解决重视什么的问题,过分强调功利的结果,只会走向反面。


当前,我国教育和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都是过于急功近利,被功利的“分数”和“论文”绑架。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这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教育和基础研究问题,至关重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