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造美女到网红滤镜:中国人的二十年变美路
2019-06-06 10:46

从人造美女到网红滤镜:中国人的二十年变美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徐鲁青,标题图来自东方IC


去年8月,某医疗美容与健康服务平台发布的一份《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或达2245亿元,同比增速27.57%,未来五年中国医美仍将保持20%的年增速,这意味着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有上亿人消费医美产品。从整容的目的来看,从毕业求职到恋爱结婚,从产后修复到衰老预防,整形美容已经进入了女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报告还显示,中国社会有超6成人对医美持正面态度,近两年的消费数据也表明00后对医美大量消费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据这份白皮书估算,中国医美消费还有近6倍增长空间。


无论是在北京上海的购物中心里,还是三四线城市的步行街上,我们总能看到外貌风格相似的女性:高山根、大欧双(欧式平行双眼皮)、粗直眉、锥子脸——人们把这一类相貌特征称为“网红脸”。与之相对应,各大医院和医美机构也推出了相应的“网红整容套餐”:双眼皮、开眼角、鼻综合、全脸脂肪填充、隆下巴、玻尿酸丰唇、瘦脸针……


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文华看来,从整容业刚兴起的新世纪初到现今,中国整容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在她做田野调查的2006年和2007年,人们还以“人造美女”这一名词称呼那些通过整容手术改造身体的女性。在《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场在中国》一书中,文华追溯了整形美容在中国兴起的源头。她提到,国内对整形美容的关注始于2003年,掀起这一潮流的是有中国第一位“人造美女”之称的郝璐璐。郝璐璐是伊美尔整形医院举办的“美人制造工程”活动的参与者,这场活动旨在通过多次免费手术,将一个相貌平平的女性打造成五官精致完美的人造美女,以此来达到宣传整容效果和推广医院业务的目的。在这家医院的赞助下,郝璐璐全身上下接受了几十项整形美容手术,总价值共计四十万元,包括割双眼皮、鼻形改良、脸部轮廓纠正、去眼袋、提臀、隆胸、腹部和大腿抽脂术。截至2003年12月,在她手术结束后仅6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300家中国媒体报道了郝璐璐的故事,她不仅受邀到CCTV录制节目、被《北京周末》评为“2003年度人物”之一,还被很多美容诊所和医院邀请出席商业活动,甚至得到了两个电影角色。


郝璐璐的成名给伊美尔整形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宣传效果,一时间,各大整形医院纷纷模仿这一营销案例,挑选普通人做整形美容手术,并将整容后的女性作为自己的形象大使进行广泛宣传。大众对整容的关注也促发了美容整形节目在国内的兴起:2004年,环球小姐中国大赛组委会专门举办了人造美女选美大赛;2005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播出了整形选秀节目《天使爱美丽》;2006年,齐鲁电视台播出了整形美容手术电视真人秀《灰姑娘与天鹅》,该节目由郝璐璐主持——这些节目反过来也推动着整形美容概念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并不断引发各类大大小小的社会讨论。


从2003年的郝璐璐事件至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生了哪些改变呢?首先,整容这一身体改造行为不再是被大众热议的奇观,而已然在一次次话语实践中被纳入日常景象“人造”二字早已退居幕后,成为一个无需特意提醒即可心领神会的特性,或者干脆转换面貌,以“医美”“微调”等形式出现;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也拉近了人们同这一医学操作的距离,整形手术的复杂性与风险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淡化,愈来愈多人跃跃欲试市场与技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心中的美丽标准,也使得审美同质化倾向不断加剧,“宁可美得千篇一律,也不要丑得与众不同”的话语在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在对个体选择更加包容的同时,我们或许也需要更深入地反思中国整形美容市场:是什么在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身体改造实践并日常化这一医学操作?又是什么让我们的身体改造标准变得越来越单一?


一、外形焦虑与社群鼓励:身体改造是如何快餐化的?


在整容业兴起的新世纪初,媒体话语是女性进行身体改造实践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看上去很美》一书中,作者文华写道,在她进行田野调查的2006年前后,她观察到,坐在医院等候整容的女性常常翻看《ELLE》《VOGUE》等时尚杂志,这些杂志上充斥着年轻、苗条、白皙的女性身体照片,并往往配有“你也可以成为她们”“时尚模特的保养圣经”等标题,暗示这些形象才是女性理想身体的样貌,杂志上同时还刊登着针对抵抗衰老和创造美貌等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广告,整容手术位列其中。当女性将自己的身体与杂志上的身体进行对比时,对身体的不满和焦虑就会被激发出来,而广告提供的整容产品正是杂志为她们预设的一套解决方案。文华注意到,很多女性在整容之前会给医生看杂志上娱乐名人的照片,告诉医生她们希望变成哪位明星的样子,她们声称:“我想和杂志那些女人一样美。”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文华 著  刘月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5


媒体话语也推动了美容整形手术这套身体改造技术的逐渐日常化。文华提到,早在2005年2月的《时尚芭莎》杂志中,一篇题为《上流社会的美容快餐》的文章就提出了“快餐式整容”的概念。文章写道,“来自美国上流社会的整形美容快餐的潮流正经日本和韩国接近我们。最前沿的美容……从自己动手变成了让专家来做,从漫长而艰辛地等待累计效果变成了瞬间收获的喜悦。在这个快餐时代,用一顿午餐的时间变美不再是无法想象的梦。关键是要正确地点餐。”“快餐式整容”指的是微创型整容,往往是通过注射药物改变面部特征,包括肉毒素瘦脸瘦腿、填充剂注射、自体脂肪移植充填、面部微吸脂、美白针等项目。时尚杂志声称,用户花一顿饭的时间就能完成身体改造手术,没有疤痕,方便快捷——用“快餐”这种日常简单而方便快捷的商品比喻整容手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整容在医学伦理上的争议与技术上的复杂性。在这类话语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下安全性等一系列顾虑,将选择一个有风险的医学操作仅仅看作是选购一种日常商品。


类似的媒体话语如今仍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不同的是,十几年过后,杂志、电视等单向性传播的传统媒体逐渐被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取代。这类新型媒体能够对用户体验做出及时反馈,计算并定向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发帖、留言、点赞等形式随时互动,它们不仅让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内容,还营造出了某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社区感。


以前文提到的某整容机构的APP为例,在用户初次进入应用界面时,页面会自动弹出众多美丽女性的图片拼贴及整容关键词,比如“眼部综合”“隆鼻”“下巴”等,用户点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系统将自动为其匹配推送内容和整容医院。人们只需要滑动指尖,就能看到全国大部分整形美容医院及其医生配备、服务、价格及特点,在进行对比和选择之后,用户可以一键联系医院,预约整容时间。如果对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犹豫不决,用户还可以点击“召唤魔镜帮我选”按钮,此时只需对准自拍镜头,AI将进行快速脸部识别,诊断出这位用户需要整形的部位。除此之外,每个医院条目中都有用户评价版块,消费者会贴出自己的手术体验、心路历程以及整容为其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常常是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与平台广告不同,这些体验、评价和故事是普通用户之间的平行交流,令大部分在此寻求整容服务的人感到信任,也增强了摇摆不定者的决心。此类APP的设置对用户的刺激和鼓励成就了一套闭环营销模式:理想身体展示——身体焦虑诱发——用户话语鼓吹——新欲望产生——一键下单产品。


在白皮书中,该整容机构提及了平台自身对中国整容市场的改变以及对未来新型整容模式的构想。白皮书认为,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整容方式,即消费者主动向人提及改善意愿后,被美容院、会所的“朋友”引导,进入实体整形医院进行服务咨询。在现有媒介的帮助下,整容成为了一种更便捷、自主性更强的产品,当下的消费者往往是先看到明星、网红、周边的人变美,然后到第三方平台搜寻服务、在线下单,再选择时间前往医院即可。该机构还设想了一个未来场景,即消费者直接使用“魔镜”,通过AI面诊,参照测试结果及相应推荐选购自己所需产品,并做到价格分级,让绝大多数人可以负担。这一直白的构想不仅意图让整容成为人人都可消费的身体改造活动,看似个性化定制的AI面诊背后所隐藏的量产逻辑也为理想身体建立了一套单一的标准和模型。不难想见,在技术设定的统一标准之下,相似的脸将如流水线一般被一张张制造出来。


二、网红经济与美图工具:美丽为何越来越趋同?


“范冰冰和Angelababy是娱乐行业发展十年的界限,她们是各自时期的整容范本,很多人可能拿她们的照片去医院(整容),因为她们当时是最有流量、最有话题性的明星。” 《美丽的标价》翻译者、时尚行业从业者张皓在接受《Vista看天下》采访时说,这两位明星的外貌特征——双眼皮、锥子脸、高山根——从几年前开始渐渐成为了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2015年之后,随着直播行业兴起,符合这些特征的网红脸更是被推上了潮流顶端。在直播中,一张受大众审美欢迎的网红脸是获得打赏的重要砝码,网红主播一夜被打赏两千万的新闻不断撩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成都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招聘网络主播时宣称,“不整容的话8000元保底,整容的话1万元保底。”将整容与薪水直接挂钩,网红脸成为了重要的商业资本。


在直播之外,网红带货潮流也长盛不衰。一些网红淘宝店人气惊人,在2014年的“双11”活动中,销量排名前十的女装店铺中网红店铺占到7个。以网红张大奕为例,在2018年的“双11”期间,她的服装店在28分钟内成交额就破亿,问鼎淘宝女装类第一。网红们自己担纲模特,出售打着“XX同款”“XX私物”旗号的服饰和美妆产品,数以万计的粉丝们踊跃购买,模仿着她们的穿衣风格、妆容甚至外貌特征。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热情,加之网红嫁明星的消息频频传来,网红脸审美广泛流行开来。


网红带货潮流长盛不衰(淘宝截图)


某整形外科医生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以前,女性拿着明星照片作为整容的参考标准,到了现在,他们更希望照着网红的样子整容。越来越多的整容医院推出了“网红整容套餐”,消费者无需在众多选择中苦恼,一套手术就可打造成“标准脸”。《看上去很美》一书提到了一项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开展的调查:新世纪初期,有整容意愿的女性中有32.9%想做改善脸型的手术,29.1%希望改进眼睑,“更具体来说,鹅蛋脸和双眼皮是这些女性最希望拥有的,”文华写到。而上文提到的2018整容白皮书显示,当前整容手术最受欢迎的前五大项目分别是埋线提升、切开双眼皮、自体脂肪全脸填充、吸脂瘦大腿、鼻综合——其中4/5是“网红整容套餐”中的项目。人们对理想身体的想象就这样“网红化”了,什么是美丽的问题得到了一个唯一标准答案。


另一方面,技术也促进了大众审美的同质化趋势,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量化改造被美图软件推到了极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在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提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概念,在解释这一概念时,其中一个关键层面便是“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几十年过去,各类美图工具软件在中国的流行将这一学术名词演绎成了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现实。BeautyCam美颜相机在2018年3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42%的人表示自己会使用一个以上的软件修图,修图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人占到了20%。美颜相机进一步证实并推动了费瑟斯通所说的“大众对于自身与周遭生活越来越趋于美化的装扮”,并加剧了“人的审美化”。


如今,从美图秀秀到抖音滤镜,各式各样的美颜相机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能够快速自动识别脸部,遵循着参数化的逻辑对身体影像进行修饰;人们只要按下“一键修饰”按钮,便会拥有更大更闪的双眼、线条精致的脸蛋和光滑白皙的皮肤,我们的身体和面容在标准化与程序化的操作中美得越来越相似。在美图软件背后,一系列自动运作的代码将身体特征量化成数字,通过分析何处脱离了标准范围来进行自动减除或增添,直到用户的每一个身体部位都符合预先设定好的“美丽标准”。一方面,美图软件以大众审美为基础进行设定和操作,另一方面,软件本身的量化生产也反作用于用户审美,在美图工具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人们愈发向往被标准化修饰过的身体,技术就这样隐蔽而深远地改造着人们的审美。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德胜在《视像与快感》一书中所说,“如果说,视像的生产强化了当代技术对于人的日常生活的介入,那么,通过视像的生产,当代技术前所未有地在人的日常审美领域获得了自己的美学话语权。”


从整容到P图,在获得美学话语权的同时,我们真的变美了吗?


参考文献:

1.文华.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场在中国[M]. 2019.

2.王德胜. 视像与快感[M]. 2008.

3.刘涛. 美图秀秀:我们时代的“新身体叙事”[J]. 创作与评论, 2015(12):92-94.

4.阿莫,《捏脸风吹过:ZEPETO背后的虚拟社交与颜值生意》,《界面新闻》2018年12月12日

https://m.jiemian.com/article/2697621.html?from=singlemessage

5.董牧孜,《擅长“美图”的中国人,走在自拍时代的前列》,《新京报书评》2019年5月11日

https://mp.weixin.qq.com/s/gWJCO3Ql_ch1dLtogEuvHw 

6.Li Yuan,《Seeking Online Stardom? First Buy a New Face》,《华尔街日报》2017年4月13日

https://www.wsj.com/articles/seeking-online-stardom-first-buy-a-new-face-1492083667

7.《暗访:网红主播如何炼成?有的整容后收入1万保底,有的靠不堪交易快速走红……》,《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9月6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9-06/doc-ihiixyeu4444895.s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徐鲁青,标题图来自东方I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