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没有秘密
2019-06-06 11:13

衡水中学没有秘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风窗(ID:SouthReviews),作者:何焰,编辑:赵义,排版:STAN,头图来自:东方IC




又到一年高考时,在这个牵动万千中国家庭的时刻,许多与高考有关的元素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河北衡水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衡水中学身上有许多标签,它是如何被妖魔化的?《南风窗》记者“蹲点”衡中近十天,试图真正走进衡中,冷静观察其标签的由来、标签的反面,甚至标签之外的东西。


在记者看来,衡水中学有一个“激情”的主旋律,但这里更是有层次的,并不是铁板一块。这里有人激情、有人冷静、有人严格、有人开放、有人挣扎、有人快乐,这些层次的分布不一定均匀,之间的界限模糊难定,但它们的确存在,有时甚至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我们希望展现衡水中学丰富的一面,理解其中的学子、老师和家长,而非只是提供一种单一价值的判断。


高考就要来了,我们祝福衡中的考生,祝福全国的考生,也祝福每一个拼搏过或正在拼搏的人。



这可能是国内家长接孩子时“秩序最好”的中学。2019年5月25日下午2点,衡水地面温度38摄氏度,达到当天全国各地气温的最高点。


衡水一中门外有不少家长在等待,等待的场景仿佛是一场水泥地上蒸着热气的默剧,有妈妈打着伞,伞下戴着帽子,帽子下面还有墨镜,几个爸爸正围着一个纸箱坐在树荫下打扑克牌,另一群家长安静地站着围观。他们等待5点20分,这是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在高考之前最后一次放假的时间。


家长越来越多,到了下午5点,私家车已经从校门口停到了两个红绿灯路口之外。但没有家长往里闯,也没有人喧哗,尽管有人是一早驱车赶来,也有人提前一两天搭乘公共交通,从河北省内各县市,甚至其他地区,东北、北京、山西,或南方远道而来。



5点20分!家长们涌上去,把校门堵死,当蓝领白色校服的高三学生们像水流一样走出校门时,黑压压的人群又自然地后退,让出一个缺口。


见到了孩子,校门口这才有人大声说起话来,喜笑颜开。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或者去附近的酒店,共度14小时40分钟。次日早晨8点,是孩子们的返校时间。


一、走进衡中


衡水一中,是河北衡水中学在2014年与企业合作新建的一所私立高中,建立起来之后,大家改口称原本的衡水中学叫作“本部”,新建的衡水一中为“南校区”,两校共用一套领导班子、师资资源、管理系统、校训,共同计算高考升学率。


“南校区”,因其不同于本部的私立属性,能够广泛招收衡水市桃城区之外的,乃至全国各省市的生源,所以规模更大,在近些年比本部更出风头。


衡水一中,坐落在衡水市郊,一个“外卖无法送达”的地方。但方圆5公里内的酒店,每个月特定的一两天里都会爆满,价格贵过衡水市中心的同等水平酒店。


在平整的小麦地,和低矮的新植梧桐树旁边,有一些可供租住或新开售卖的楼盘,取名“XX学府”,价格与市区房价几乎持平,甚至更高。不少人选择在这里或租或买,只是为了方便每个月孩子放假时几个小时的见面。


以“小时”为单位来衡量放假时间,是衡水的特色,家长、市民都习惯这么说。每个年级的放假时长不一样,高三最短,高一最长,“两周或三周放一次,一次24小时。”


在衡水一中校园里,常用的时间单位又有变化,最大的是“天”,最小的是“秒”。每栋教学楼的入口处、每间教室的前门右侧都贴有倒计时,“冲刺7天 和时间赛跑 抢高二先机”“距升高三仅11天”。


有些高三的教室里会更特殊——“距离高考还有12天5时51分27秒”。红色的电子屏摆放在教室左前方的角落、立式空调的顶上,每个同学只要抬头就能看见。数字跳动、快速减少。



精确计算的背后,是对时间的绝对管理。在校的每一天,从早晨5点40分起床到晚上10点10分宿舍熄灯,衡中学生的每一分钟都会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并不是秘密。校园之外对于这一点的舆论争议很大,校方和拥护者对外坚称其为“科学性”,反对者批判其宛如“高考工厂”,压抑人性。


解读各有不同,只有事实摆在眼前


跑、拿着卷子跑、三年小跑,是大多数衡中人的高中日常。实际上,衡中学生对于时间的紧张程度,远远超过了纸面上的课表安排。


“网上流传的那份时间表是真的,但吃饭时间45分钟是只有在高一军训时候才能享受到的事。”整个高三一年,华敏的吃饭时间都在5分钟左右,最慢10分钟也会吃完。从高一到高三,吃饭时间在逐次缩减。


华敏是2018届衡水一中理科实验班的毕业生,她向记者回忆道,每到就餐时间,总有执勤的“小黄帽”站在路边拿着喇叭喊:“请同学们不要奔跑,注意脚下安全。”


但大家还是跑得飞快。其实并没有人真的逼迫华敏吃得那么快,她只是不想做最后一个进教室的人,“大家都坐好了,班主任盯着,灰溜溜。”


衡水中学的学生正跑向食堂


《南风窗》记者发现,在高三教学楼的某个女生洗手间里,牙刷筒、洗面奶,还有洗发水,摆满了一整个洗手台。在教学楼里洗漱,在衡中并不稀奇。就在一年之前,华敏班里的大多数女生都这样做过。


“从起床到开始跑操只有5分钟,中间备操时还要读书2分钟。有人洗漱的,但肯定不是在起床后。”显然,这些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们选择在教学楼里,寻找某一个课间进行。


衡中的学生们做出一些“节省”时间的举动,有别于其他高中学生,包括本人在事后都很难确认是“被动适应”还是“主动追求”,但校方在时间管理上付出的心思,却是真实主动、随处可见的。


洗手间就在教室的对面。


教室的窗玻璃下方贴着一块大约高35cm的磨砂纸,防止学生上课走神儿往外看。


食堂里的花样众多,联排的三个食堂里有中餐、西式、面点,还有西北风味菜样,记者甚至在某个窗口发现了新疆手抓饭。但所有食物的共同特点是,打好了放在同一个大碗里,全部盖浇,让学生一个一个菜慢慢挑的情况是没有的。


如此一来,每个学生在一个窗口买饭基本只需要挑选一次,刷卡、端走,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衡中的学生可以尽情地享受学校突出的便利,但必须同时遵守更为严格的时间准则,一旦违反,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严重者会遭停课,被老师“开回家”。


衡中流传着老校长李金池的一句话,“如果学生们不懂得时不我待的意义,那教育者就要有所担当。”


衡中三年,是学生的身影在一块又一块的倒计时牌前奔跑,时间的尾数精确到秒。而学校,一边提供全方位的便利,一边又施以纪律的铁腕。


二、没有秘密


“扎紧篱笆来办学校”,是从1993年开始的衡中传统。当衡中的大门紧闭之后,学校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年间,从一个“无人愿意接管的烂摊子”,到2000年一跃成了河北省的高考“老大”。


此后至今,高考成了这一所中国五线小城高中的超级“秀场”,衡中学子的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更为惊人。2018年,该校有超过20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全校文理科650分以上人数超过河北全省的1/4,文理科的一本上线率都超过了92%。


衡中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会考试?


孙德威从衡中离职6年之后,他觉得自己才看得更清楚一些。“精神特区”,孙德威这么形容衡中,“你说它是世外桃源,好像不太合适,说它是富士康工厂,又有点太过。就是精神特区。有精神、有纪律、有集体,衡中已经是一个能够自循环的系统。”


关于如何提升学生成绩,衡中有自己的一套模式。“衡中模式”的开创者李金池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衡中模式”的一切都是围绕“精神特区”展开的,提倡“简单、纯洁、高尚”,“让每一个孩子有志向”,而老师要先成为能够点燃整个学校激情的人。



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23岁的毕业生孙德威,来到衡水中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他刚到校就有了2个“师傅”,一个是班主任的师傅,一个是学科的师傅。这是衡中多年来培养新教师的传统,“老教师”手把手地“传、帮、带”,帮助新人成长。


孙德威告诉《南风窗》记者,12年前认的师傅,他如今还叫师傅。衡中的“师徒制”是没有结业仪式的,一朝为徒终身为徒,随时可以再交流。学术上佩服,工作中照顾,乍进衡中,“师徒制”给了他非常多的温暖,师傅、师娘甚至帮助他的女朋友也在衡水找到了工作。


孙德威说,在衡中,同事之间没有人际关系困扰,有竞争,但都在台面上,而且学校的规则公平。“大家都被一种精神推动着,觉得都是为了孩子。”


关于衡中的教学,有一个经典场景。如果在同一时间段走过不同的班级,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老师在讲着一模一样的课程,用着完全相同的学案,甚至说着一样的金句。


“复制粘贴”的课堂来自“一课三研”,即衡中同一研课组的老师每个周要在一起研课三次,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制定出一套教学方案来。


“干吗不录个视频全年级播放呢?因为教育是人的活动,这是衡中相信个人在教学中的创造力。”孙德威认为这是“科学性”的体现,“学案是一样的,因为这已经是全校最优了,怎么有效传达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


2010年,孙德威因为表现优秀,被调至理科实验班担任班主任,同时升职为年级的德育副主任。他开始参与到了衡中更系统的管理工作中来,主要负责军训、夏令营、跑操、班级文化、宿舍管理、初期习惯养成等工作。



军训、跑操、班级文化大多属于“激情教育”的范围,时间管理,“把工作安排紧凑了就是热情”,也是激情教育的一种。而展开“激情教育”,是衡中试图将学生们拉进“精神特区”的重要方式。


孙德威是一个80后,但衡中的“激情教育”会让他想起父母口中或老电影里的时代。看到学生们跑操,前胸贴后背、大声喊口号,“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身处其中,整齐的脚步声会让他胸口热潮上涌,感受到一种强烈、纯粹的共鸣,“不太去想那些负面的东西”。但离开衡中之后,他说,“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些批评的声音了。”


人人皆有机会,是衡中“精神特区”在学生中得以建立的朴素基础。但它以一种更为热烈的方式,以格言、以口号,出现在校园中,“追求卓越”“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命运让路”“用高考来祭奠我们因高考而逝去的青春”,反反复复地为学生灌输一个清晰的、或者说是早已预定好了的人生目标,并提供实现方法。


竞争环境的营造,是衡中鼓励学生精进成绩的另一杀手锏。它无关乎“精神”,只是刺激一个年轻人的自尊和战斗本能。


衡中学生的学号代表着每个人入班考试的班级排名,年级升高、文理分班,都会有一次全年级的学号变动,“学号是面子”,学号越小,成绩越好。而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只需要对比学号和本次排名就能知道是上升还是下降。



2019年5月25日,衡水中学,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放假,一位学生留在教室继续学习。


衡中的考试非常频繁,“自习考试化”,有的科目几乎是一天一考。《南风窗》记者在衡中教学楼的走廊上发现,每个班级的墙壁上都张贴着多张考试的成绩单,任何同学都可以随意翻阅别人的成绩。


每个月,衡中都会开一次年级大会,公开表彰成绩优异的同学,并颁发奖学金。每一个学年,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名额都开放流动,根据考试成绩,鼓励普通班的“鸡头”挤掉实验班的“凤尾”。


通过精神、纪律、集体,来营造一种“精神特区”,在校园内圈养出一种近乎纯粹的激情,使得大部分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之间产生共鸣,是衡中能够围绕高考成绩正向循环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这也是家长胡子洪口中,别人学不走的“衡中文化”。他是衡中的忠实拥护者,大儿子2014年从衡中毕业之后,去年,他把小儿子也送到了衡水中学实验学校。“别的学校也跑操,但别的学校跑操就没有灵魂。”


新建“南校区”之后,衡中像“黑洞”一样吸附了更多来自河北各市甚至全国的优秀生源。但又继续“扎紧篱笆”,对公平的保证,对纪律的铁腕,对竞争氛围的培养,对高考应试的研修,都是衡中塞到学生手里的尖刀,“进攻高考”。


三、被遮蔽的衡中


衡中是有学生谈恋爱的。虽然“非触”(全称“男女学生非正常接触”),是衡中的“大罪”。


晚上10点下了晚自习,冲回宿舍的几分钟路程里,不知道哪个暗处会隐藏着一两位老师,他们的任务是“捉‘非触’”。


男女生并排走路、说说笑笑可能是“非触”,在食堂面对面或者挨着坐吃饭,也可能是“非触”。情书、牵手等都属于严重情节,最多可能会被“开回家”6周。学生因为“非触”被停课,是衡中里常有的事情。



衡水中学禁带手机,学生可以用公共电话和外界联系。


但没有老师可以真的管住学生谈恋爱。华敏班级里就有同学秘密“地下恋情”持续了高中三年,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技能。一前一后地去食堂吃饭,坐同一张桌子的斜对角,或者隔着过道坐在相邻的饭桌上,“不说话,远远看着。”


在晚上第二、三节自习的课间,教室的时钟从8点跨到9点的时候,一些情侣会去操场走走。他们算着时间,10分钟够一个来回。“天黑了,可以呼吸。”


除了真的谈恋爱,普通同学之间也会相互“传卡”。衡中每个教室里都放着一大捆答题卡纸,每个同学手上都会有一小摞,为频繁的考试提供方便。有人在答题卡的正面答题,也有人在背面写字,偷偷传给别人。


也有夜聊。衡中给学生的睡眠时间非常充裕,但是十分严格。晚上10点10分熄灯之后,一个小时内不允许学生起床走动、发出任何声音,宿舍管理中有一个扣分项,叫作“有纸塑声”。但是像全国各个高中一样,很多衡中的宿舍也有夜聊。华敏的宿舍常常会聊考试、同学,但有宿舍会聊别的,一些更遥远的东西。


或许一两万个十六七岁,聚集在同一所学校里,本身就是青春。但在媒体对准高升学率、军事化管理的聚光灯之下,衡中的对外形象变得固定,一些原本普遍而自然的事情,反倒被遮蔽了。少有人去翻开衡中的B面,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它内在的纹理。



压抑不住的青春,是衡中的B面。衡中的老师,也是衡中的B面。


在衡中学生高强度学习的背后,是教师的巨大压力、快速运转。比如班主任往往比学生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任课老师每天都要完成巨大的阅卷量。但孙德威回忆说,2007年到2013年,至少他在衡中就职的那6年里,看到的整个教师氛围都是非常有责任感的。


葛珊2014年从衡中毕业后,一直记得她的英语老师。那个女老师为了在哺乳期间兼顾孩子和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课间回去喂奶,喂完立刻回来上课。


葛珊向《南风窗》记者描述了一个场景,“早上如果有英语早自习,我们在跑操的时候,教室一定亮着灯,那是教学楼唯一亮灯的教室——英语老师在等我们。”


何奕楠也说起她的班主任,因为住在校外,冬天一大早要骑摩托车回学校监督学生跑操,路上出了车祸,最后还是坚持在高考之前回到学校来陪伴大家参加考试。


胡子洪告诉《南风窗》记者,衡中除了经典的“衡中三问”之外,还有一个“衡中三真”,叫作老师真教、学生真学、家长真配合。


但“真教”的老师,也有可能伤害过学生。


华敏的高三数学老师是一个严厉的女性,她讲课生动、有经验、有激情,教出来的数学成绩常年是级部第一,但生起气来会把卷子摔到学生的脸上,也会用拳头去捶学生的背,包括捶女学生。


华敏的班主任曾经在学生面前哭过,因为对高三实验班的工作投入太多,太久没回家,亲生孩子不认识她,非要说她是“姑姑”,但她同时热衷于偷拍同学上课的样子、整理成PPT在班会中逐一点评。


孙德威回忆自己,他也做过后悔的事。“当时很少去想这些负面的,没有太多成人的顾虑。只想着如何激励学生是有用的。”孙德威叹了口气,“哎!”他说,“是泛滥的父爱和母爱。”



衡中有一个“激情”的主旋律,但衡中也是有层次的。虽然层次的分别不像切蛋糕那样整齐,界限之间模糊难定,但这个集体里的层次之分多少是存在的,有冷静,有激情,有开放,有偏执,有包容,有专制。有时,不同的层次甚至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相比于老师自身的复杂,学生之间也有偏差。葛珊度过的高中三年,是可以去图书馆借阅“闲书”的三年,她有整整一个摘抄本,抄满了美文。另一些衡中学生记忆中的衡中,则严苛得多,高三晚自习预备时抬头看电视里的新闻,脑袋是会被班主任按下去的。


他们都没有撒谎,只是因为遇到了不同的老师,和自身不同的心态,而在同一所学校里拥有了不同的遭遇。


但学生总归是被动的,如果非要在自上而下的校园管理中等待“幸运者偏差”的话。


“学生可以抗议,而不被惩罚吗?”《南风窗》记者询问孙德威。


孙德威说,“可以。写在周记里,老师会看。”


四、“反叛者”


衡中“高考封神”之后,“衡中模式”基本覆盖了衡水地区的所有高中教育,近年来逐渐往初中阶段蔓延。其中,模仿者中的佼佼者是衡水二中。


如今,该校在封闭军事化管理、时间控制方面,比衡中执行得更为严格,一些前来衡水“教育名城”参观的外地教师们有时会在衡水二中逗留更长的时间。


5月25日下午,三位衡中的高三男同学恰与记者同乘一辆车。记者向他们打探校园生活,其中一位男生转了转眼睛,把肩袖提起来,说,“这几天这么热,你闻闻我身上没有味儿的吧?要是衡二的,那可指不定了!”另一位男生在一边笑,说:“大家不是爱污名化我们吗?我们就爱污名化衡二。”


这是一条应试教育大穹顶之下,人们追求平衡的心理食物链。三位学生直言不讳,笑称母校正身在其中。


衡水中学纪录片截图


“母校。”葛珊在接受采访之前,明确告知说,自己没有办法跳出母校的光环,完全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观评论衡中,“因为衡中得到了我的心。”


她在高三的时候亲人去世,偶尔恍神,一惊总发现老师在注意她,随后在很多地方感受到了老师隐秘的付出和关心。衡中有惠于她,教她以奋斗面对挫折。“我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努力到这个程度。”


但葛珊毕业之后,开始反思衡中她逐渐意识到,衡中向学生所倾灌的观念里,高考,就是终点。它是相对单一、短视的。


“一些别的孩子,也许从高中就开始探索自己的理想,问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们可能从普通的高中毕业,进入普通的学校,打拼到30岁的时候,人生理想完成了30%。我们的同学,也许从名校毕业,找份比较高薪的工作,开始社会生活。但我们很难说自己的理想完成了多少,因为我们几乎没有探索过。”


葛珊怀疑一个年轻人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螺丝钉的人生历程。“可能,我们和理想已经是‘负距离’了。”


对于衡中,华敏甚至自称是“反叛者”,高中三年,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与自己,与衡中的规则作斗争,有着巨大的精神消耗,并不是非常快乐。


学校外墙张贴着历届优秀学生的宣传海报


但华敏又不愿意只说衡中的坏,因为她挺喜欢现在的自己的,因为她被衡中“磨角”了。《南风窗》记者听不懂这个词,她解释说,“磨角”是“磨平”的反义词,是她自创的,意思是被生活“磨出了棱角”。


华敏是个善于出金句的孩子,类似的话还有一些,“只要把对生活的要求,降低成狗对生活的要求,就会在衡中获得快乐。”“我这辈子所遭受的耻辱都是在这里了。”这些话被同学们广为流传。


或许“衡中模式”,所谓“精神特区”,不见得真的改变了学生的精神实质,但是它形成了一个拿来追逐或者对抗的价值框架,并不断地在“篱笆墙”里发挥作用。不管学生们以怎么样的心情离开这里,反思总会回击,温柔或强烈。


华敏的毕业班会上,班主任要大家承诺,“毕业之后不要说衡中的坏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风窗(ID:SouthReviews),作者:何焰,编辑:赵义,排版:STA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