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爆米花摊位,再围绕它盖一个影院
2019-06-13 15:54

找个爆米花摊位,再围绕它盖一个影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ID:lixiangguo2013),作者:爱德华·艾普斯坦


一直以来,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电影伴侣就非爆米花莫属,哪怕近几年奶茶产业飞速发展,我们仍能看到情侣们抱着印有不同电影人物的爆米花桶走入影院。


有数据显示,一间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知名品牌爆米花工厂,每年就可量产高达9百万公斤的爆米花。当种植大豆和饲养肉猪的农民为中美贸易战紧张时,美国的爆米花生产商也同样感同身受。


正如爆米花的火爆离不开电影的播放,电影本身也在依靠爆米花的能量影响着观众。我们常常能在一些电影的影评区看到如下言论:


“给四星,打斗场面特别精彩,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电影!”


“不推荐,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而已。”


“本身就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大家不要太苛求了。”


突然,爆米花电影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观众既可以期待自己在这两个小时内获得快乐,当电影内容不尽如人意时,又能摇身一变成为烂片的挡箭牌。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文章聚焦了围绕着爆米花和电影做生意的“戏剧老板”、“好莱坞片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仅作为电影小吃的爆米花是如何在影响着整个电影生态。


《一一》剧照


一、找一个好的爆米花摊位,再围绕它盖一个影院


片厂为新片在全美和加拿大的戏院举行过首映后,对于自家的出品在戏院放映的命运,就无甚着力之处了,因为连锁戏院的多厅放映模式,另有其经济的考虑。


在以前的老片厂时代,戏院不论是片厂直接拥有所有权或是控制权,放电影的目的一概就是:为片厂电影赚电影票的收入。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那时的电影院都盖得富丽堂皇有如宫殿,一场电影有好几千张票可卖——例如“派拉蒙”旗下于纽约的戏院,一场可以坐满四千名观众。


那时,戏院的舞台也可作大型表演场地,邀请红牌歌星如弗兰克·辛纳屈、著名乐团如“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演出;或如罗克西戏院(Roxy Theater)加装冰面,演出“罗克西冰上歌舞剧”(Roxy Ice Show)


影片的票房若是长红,戏院为了赚钱,当然也会主动拉长上映的档期—有的时候还会拉长到九个月以上。依当时的做法,连小区型戏院也是片厂电影的放映管道。


后来,多厅戏院崛起,取代传统的戏院,而且大部分还掌握在一小撮全国连锁戏院业者手中,戏院和好莱坞片厂的关系就迥异于以往了。连锁多厅戏院做的生意有三类,而且,这三类有时还有冲突。


首先,他们做的是“小吃业”;戏院里卖的爆米花、汽水和其他零嘴小吃,收入全归戏院所有。第二,他们做的是“电影放映业”,帮片厂放电影,也要把放电影的票房收入大部分奉还给电影的发行商。最后,他们做的是“广告业”,正片放映前的广告时间是可以对外发售的。


而且,戏院最大的利润来源并不在卖电影票或播广告,而在卖零食和点心。其中又以爆米花的获利最高,每卖出一块钱的利润超过百分之九十,因为小小一堆玉米粒,就可以爆出一大堆玉米花—比例高达一比六十。爆米花另还有让人想喝汽水的好处,而汽水又是另一样边际利润很高的产品,尤其是爆米花里下的盐巴若是再重一点的话。一名戏院高级主管就说,配料里面多多放盐,是连锁多厅电影院经营有成的“诀窍”。


也因此,难怪依大部分的戏院内部设计,观众买票要进放映厅,都要先走过小吃部才行。


“我们这一行干的,其实就是带人走路,”一名戏院老板说过,“被你带着走过爆米花摊子的人愈多,你赚的钱就愈多。”


戏院里每一座位都加装了杯架,这样观众才有地方放饮料,也才有办法回小吃部多买一点爆米花。所以,这一位戏院老板也说这种杯架是“有声电影发明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创新”。


只是,这么赚钱的爆米花人流,若是电影的票房不好,赚的钱当然就少了。所以,不管电影还有其他多大的优点,不管影评把电影捧得多高,只要片子没办法帮戏院招徕多一点的生意,多厅戏院就没本钱再把片子放在最好的放映厅。也因此,多厅戏院遇到这样的片子,一般会把片子挪到小一点的放映厅(若是依合约一定要再播映下去的话),减少放映的场次,要不干脆拿掉不演。


如此这般,戏院这边希望爆米花赚大钱,就和片厂那边希望片子赚大钱,起了利益冲突(戏院卖爆米花的利润,片厂一毛钱也分不到)。片厂这边认为既然都已经砸下几千万的资本制作拷贝和广告,片子当然要在大一点的放映厅能放多久就放多久,投入的资本才有机会回收。即使在半空的放映厅里放电影和预告片,也总要强过让出放映厅给竞争对手去播他们的强片。


因此,片厂自然要祭出金钱诱因,想办法延长影片的放映期限——片子每多放映一个礼拜,片厂付给戏院的票房抽成就依次递增。一般的做法是首映周的票房收入,戏院于“戏院补贴”之外可以再留百分之十下来;“戏院补贴”形同租用戏院的定额租金。把“戏院补贴”也算进去的话,影片发行头两个礼拜的票房收入,一般会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归片厂所有。


之后,戏院抽成的比例就开始加重,一般是每多一个礼拜就多百分之十,直到第四或第五礼拜,票房收入就全归戏院所有了。


虽然首映周末的票房收入,戏院分到的较少,但是,连锁的多厅大戏院一般以首映第一周赚进的收入为最多,因为,片厂强打的电视广告吸引来的爆米花消费主力——青少年——一般以第一周为最多。


一待广告闪电战结束——一般在首映周过去即告终了——爆米花的销售量往往跟着走下坡。也因此,连锁戏院每每在首映周一过,就急着帮片子换放映厅。2001年,片厂电影于多厅连锁戏院放映的平均时间,只有三个礼拜。


但是,无论首映的成绩有多亮眼——还是难看——影片放映到第二个周末观众即告锐减的话,那戏院老板就会认为应该是口碑不够好,也马上会有反应,不是把片子换到小一点的放映厅,就是改放刚上档的新片。这么残酷的命运,就算是几乎创下票房新纪录的强打片,也难以幸免——《哥斯拉》就是——首映成绩不理想的片子更是可想而知,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哥斯拉》1998


即使片厂以合约强行要求戏院要放满一定的周数,连锁的多厅大戏院一般还是有窍门,可以径自取消放映而不必负上一丁点的法律责任,尤其是片厂那边也不想坏了他们和戏院的交情,因为日后还有片子有求于戏院呢。


偶尔会有例外,例如《我盛大的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口耳相传的效应太强,宣传造势和脱口秀节目的活动都已经收工了,观众还是源源不绝。但是,绝大部分的片子在过了首映周,观众的人数又跟着锐减,戏院便会着手把拷贝还给片厂的发行所。片子一旦沦落至此,就表示国内发行即将跟着告终。


《我盛大的希腊婚礼》2002


连锁多厅戏院为了“带动人气”得以奏效,会动用大大小小、座位数目不一的多间放映厅一起来放电影。片子若是人气极旺,戏院会同时于多厅播放,但错开时间,以利走过爆米花小吃摊的人潮络绎不绝。


例如《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在许多多厅戏院便是同时开放四厅放映,每隔半小时开演一场。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1997


二、讲究“效率”的戏院老板,一肚子牢骚的片厂


如今,美国不少多厅戏院的放映厅多到二十多间,只是,容纳的座位也少得多。这样的发展,和1990年的《美国残障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该法案明令座位超过三百个的表演厅,走道的宽度必须能供轮椅通往每一张座椅。


由于依这般的走道宽度,表示戏院的走道一律要加宽三分之一,以致戏院老板在那以后,一般已经不再装修三百个座位以上的放映厅。放映厅的最小面积,则由放映间到银幕的距离来决定。放映间到银幕的距离一般至少要有十排座位才可以,每一排要有十张座椅,因此,多厅戏院的放映厅也很少有少于一百张座椅的特小厅。


虽然一院多厅,但多厅共享一名放映师,一样可以压低成本。所以,一名放映师若要照顾的放映厅多达八间,并不罕见。这样的规模经济,可是可以省下七份放映师的薪水。虽然放映师可以扔下正在放的片子不管,去为另一部片子更换片盘,却也不是没有风险。


有影片可能会卡在放映机里面一时动不了,被投影灯烧掉。出了这样的岔子,代价可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多厅戏院通常会要放映师把顶住投影灯和影片的闸口拉得稍微宽一些,以免出岔。虽说有了这一条细缝作保障,却也导致影片放映的效果略有一点失焦。


“效率有得便有失,”一名多厅戏院老板表示,但他说他发现他名下拥有的八百间放映厅,“只要片子动作场面紧凑、特效丰富,青少年观众一般不太去管画面是不是有一点模糊。”多厅戏院的经理人基于同一假设,遇到投影灯打在银幕的亮度不合格,应该要换了,也会略拖一阵子再说。


这类灯泡一颗的成本超过一千美元,少换几颗,多厅戏院一年就可以省下好几十万美元。结果,当然就是影片看起来比导演要的效果还要暗。


虽然讲究这些“效率”,于戏院算是利多,于片厂却是利空,因为片厂推出片子作首映,极需要观众以口碑作宣传。影片的质量若是因为放映失焦或是偏暗,观众的欣赏乐趣可是会大打折扣—也就连带殃及口碑,电影也就没那么“好放”了。只不过,谈到放映的质量,片厂这边只能靠戏院多加配合、维持水平了,别无他法可想。


戏院做的广告生意,于片厂这边也很可能有潜在的利益冲突。戏院把每一场次间隔的二十分钟左右空档,当作广告时段出售,获利是十分可观的。单单一家公司,如“可口可乐”,可能一年会在连锁戏院的一间放映厅花上五万美元打广告。由于戏院里面放广告几乎不必再花钱,广告收入直接等于戏院的盈利。


片厂这边在两场电影短短的空档,利用戏院银幕打广告,于片厂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由于戏院为片厂播预告片是不付钱的——这做法要回溯到以前片厂就是戏院老板的年代——以至于像一名连锁戏院老板说的,形同“免费广告”。


戏院里播的预告片有些是能为戏院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宣传的是预定要在自家独享的电影,别家无缘放映,但有些则非如此。例如先前即已提过,“抢先看”这一类的预告片,可能是排在敌营戏院里面上演。播这类预告片,不仅戏院很可能是在帮敌营戏院独家播映的片子打免费的广告,占去的时间本来还可以卖给付费广告主多赚一点营收呢。


无论如何,于片厂而言,多厅戏院的票房收入都是递减得很快的。不仅票房收入的抽成每过一个礼拜就少掉一截,拷贝维修的成本还逐日递增,片厂要向戏院收取放映影片的“租金”也日益困难。戏院老板一肚子牢骚,以——真的或假的——各式借口扣下款项要求片厂重新协商,这可是稀松平常的事。


由于法律救济一般都不可行,片厂又需要连锁戏院帮忙打新片的广告,因此,一般都还可以达成协议,或是把账挂在片厂那边。一名“福克斯”的卸任高级主管就说:“有的时候,干脆收回拷贝不演还省钱呢。”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


三、学着制作符合“爆米花经济学”的爆米花电影


由于戏院老板是以他们自有的爆米花经济学在做生意,片厂拍起电影自然会把这一项因素也考虑进去。片子长短便是重要考虑因素。


若是电影片长超过一百二十八分钟,戏院老板每天晚上就会少掉一场。若逢周末,就等于晚场观众的“周转”会从三场减到两场,这一换算,可就等于少了百分之三十三的顾客。这样一来,除了票房营收会有损失(这一部分是要分给片厂的),戏院小吃部的爆米花和饮料的生意也很可能跟着流失大半,而小吃部的收入可是戏院利润之所系。


所以,像是大型的“历史”片,例如“迪斯尼”的《珍珠港》(Pearl Harbor),由于有片厂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作宣传,连锁戏院老板还会甘心乐意冒险一试;其他时候,遇到片长超过一百二十八分钟的电影,戏院就会把片子排在小一点的放映厅播映,以致片子要在首映周末缔造盛况的机会随之减少。也因此,片厂一般都会要求导演修剪影片,以不超过一百二十八分钟为优先。


《珍珠港》2001


另一需要考虑的重要条件是分级。每有一部片子上映,MPAA都会予以分级,每一家戏院都不得违抗。“普级”(G,general audience)和“辅导级”(PG,PG-13,parental guidance)的电影,不论是谁都可以买票进场。若是“保护级”(R,restricted)——儿童和没有家长陪同之未成年人禁止观赏,还有“限制级”(NC-17)——未满十八岁不得观赏,则是影片中色情裸露镜头太猥亵、暴力场面太耸动或是语言太低俗。


电影若被划入“限制级”,对多厅戏院就会是大问题了,因为戏院有责任挡下不可以进场的观众。实际执行,就表示戏院要额外拨出人力去检查青少年观众的身份证明,但这些人力原本可以用来多卖一点爆米花和汽水的。


“限制级”一出,不仅戏院观众马上减少,还很可能导致院方和常客起争执。由于不想少做生意,也想免掉附带而来的麻烦,尤其是在戏院生意最旺的节庆期间,很多戏院老板都不太愿意把这类片子排入放映档期——起码不会排在大一点的放映厅。


而且,片子若是被挂上“辅导级”“限制级”“保护级”,“尼克儿童频道”“迪斯尼”等等儿童有线电视网也都不会收片子的广告。也因此,片厂现下都已经知道片子分级的限制愈多,片子在戏院的票房营收就愈少。


所以,片厂的高级主管在批准片子正式发行之前,都会和分级委员会打一打商量,经过漫长、艰辛的交涉,讨论哪些用语、画面,甚至一整段场景要删掉,才要得到片厂心里要的分级。


片厂接下来就是要知会导演和制作人,该删则删。即使拥有最后“精剪”权的导演,如奥利弗·斯通,每每也会低头。以《天生杀人狂》为例,制作人接到片厂“华纳兄弟”发来一份详细的备忘录,明列片中的“不宜”素材。斯通依片厂要求再作剪辑,片子重新上呈分级委员会,但是,又被MPAA找到别的看不顺眼的地方。


《天生杀人狂》剧照


“到最后,我们总共往MPAA交了五次影片,剪掉一百五十刀,才终于拿到我们非拿到不可的‘保护级’,”《天生杀人狂》制作人珍·哈姆舍说,“整部片子的步调和节奏就这样子毁了。”有的时候,这样子修剪还非常花钱。


例如“华纳兄弟”为了帮斯坦利·库布里克拍的《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取得“保护级”,不得不再花钱要计算机绘图公司在一幕狂欢场景,以计算机插入人影,遮掉正面全裸的人体。结果,这些计算机“无花果叶”的账单,还真的很够看:据说花掉“华纳兄弟”五十万美元不止。


《大开眼界》剧照


第三项片厂一定要考虑的因素,是目标观众若是锁定在再重要不过的族群——男性青少年身上,那么,影片的动作场面务必要够紧凑,够刺激,不可以让他们看不过瘾。


片厂在这方面的“使命”,依一名“环球”高级主管所言,就是拍出来的电影要有办法“在不用上学的时候,把男性青少年观众送进连锁戏院的小吃部”。片厂由这一族群的观众测试,累积多年的经验,深知这一族群极为偏爱动作,最讨厌对白,因此,暑假大片若是纯粹动作的场面分量不够重,片厂可能就会要求导演多加几段没有对白的场面。


例如,“环球”把《谍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排定在2002年6月首映之后,片厂高级主管从测试观众的反应,发现片子里的动作场面不够多,未足以吸引暑假的年轻男性观众,便下令导演道格·李曼(Doug Liman)把剧组重新叫回来,到巴黎补拍额外的场景,如桥上紧张的对决、大火,在计算机做出来的五层楼房的楼梯间驳火枪战。


《谍影重重》剧照


奉片厂命令补拍的场景,总计花掉两礼拜的时间,换掉片中近二十分钟比较要用到大脑的片段,让片子的结尾充斥动作场面,这也才要到了—至少在连锁戏院老板眼中——“暑假强档”的资格。


最后,片厂虽然必须迁就戏院老板,但也要顾虑自家的产品在影迷心目当中可以留下好的观感,因为影片发行若要成功,靠的不仅是用广告炮轰来的首映人潮,还有首映人潮离开戏院时的好口碑。


片厂依经验知道,口碑不好会大幅削减日后观影的人潮,甚至首映日隔天就看得到影响——尤其是最重要的青少年族群,锐减得最为严重。


而且,由受众研究可知,观众的负面反应可以和观众对剧情的结尾不甚满意——例如主角的命运是生是死,是爱是憎,是被捕还是脱逃——直接联系起来。


为了不想落入坏口碑的命运,片厂都会先拿电影的几种初期版本作试映,每每结局互异,征询受测观众的意见。例如《致命吸引力》就至少以四种结尾作过测试。试映的观众若是对于原始版本的结局比较不满意,反而喜欢替代方案,那么,片厂主管一般都会要求导演更改结局。


尽管片厂和戏院的关系不时擦出紧张的火花,好莱坞片厂还是学会如何和爆米花经济和平共存。其实,片厂虽然多方迁就连锁戏院的要求,但到头来,片厂的作所作为,大部分还是在维护自家的利益——尤其是以抢到首映周末的汹涌人潮为第一优先,片厂引领期盼的首映盛况,经娱乐媒体大幅报道,就可以再去打动海外、录像带等等附带市场的守门员,让他们准许影片放行。


《致命吸引力》剧照


相关图书


制造大片:金钱、权力与好莱坞的秘密

[美]爱德华·杰·艾普斯坦 著



这本书道尽了好莱坞的本质与全貌。电影幕后真正的魔法何在?在好莱坞拍电影究竟是怎么赚钱的?谁塑造了好莱坞的神话?


好莱坞唯一看重的艺术,就是谈生意的艺术。大制作要赚大钱,靠的不是片子本身的票房,而是其他形形色色的业务:电玩、原声带、连锁速食的搭售商品、主题游乐园的游戏项目。片厂在意的或许是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奥斯卡,但是,片厂的母公司争的却是隐形的市场:有线电视、付费电视、数码衍生品等。


传奇与内幕,数据与分析,光荣与梦想,奇迹与重生……这本书将揭秘一个真实的电影现场——好莱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ID:lixiangguo2013),作者:爱德华·艾普斯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